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剪影 > 详细内容
回良玉撰文回首人生
发布时间:2014/10/18  阅读次数:1989  字体大小: 【】 【】【

  


  

告别了繁忙紧张的公务,多了些悠闲自在和温馨的交往;舒缓了忙碌奔跑的脚步,多了份从容安逸和静谧的沉思。回眸自己走过的人生旅程,总有一些足迹让人铭诸肺腑而历历在目;回首自己经历的人生往事,总有一些情感使人铭心镂骨而难以忘怀。这段时间以来,我以善良的心趣,透视过往的世事,解读人生的操守,浅释人文的情理,因“情” 动心,以“情”为题,行文抒“情”。其中,《我的黄山情怀》以礼赞大美景致抒情,感物悟道;《我的残疾人情感》以敬仰生命阳光抒情,感动震撼;《我的三农情缘》以眷恋厚重事业抒情,感悟论理;《我的家乡情结》以追寻浓浓乡思抒情,感恩怀念;《我所体悟的民族情谊》以展现民族风采抒情,感念阐释;《我所认知的水乡情韵》以品味上善若水抒情,感叹赞美。这六篇文章,无论是赞叹、激赏还是眷顾、追忆,字里行间都饱蘸着我的经历足印所踏出的体察之情、家国抱负所充盈的感恩之情和人生百味所引发的哲思之情。
    “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情是生命的灵魂,我们的情感随生命而同来,我们的世界因情感而精彩。古人云“道始于情”,“通情”方可“达理”,“薄情”必然“寡义”。没有情,就没有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属感;没有情,就没有生活的韵调和意义;没有情,一些冠冕堂皇的道理便显得苍白无力;没有情,也不会有社会的温馨和动力。写完 “六情”以后,我总感到意犹未尽、情犹未了,于是就有了此文,试图对人世间的情感作一个简要梳理,对生活感怀中关于“情”的道理作一些粗略探析,对情与理的关系和以情悟理、以理度情作一点浅显思考。应该说,这是对之前所写“六情”的一个回顾和概括,也包含了我对人文情理的一点感悟心得。人有七情,此篇就算是“六情”之后的第“七情”吧。

    一、情为何物
    人非草木,必然有感。心非顽石,必会生情。那么叩问,情为何物呢?《说文解字》说:“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礼记》云:“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荀子》说:“情者,性之质也。”《吕氏春秋》注云:“情,性也。”先贤诸多定义,纷纷纭纭,虽然所说不一,但趋向略同,指的都是人由心所生发的诸种反应。这种反应来自人的思维和感受,来自人的认识和判断,来自人的修养和修炼,并通过言谈话语、肢体动作、文字声像、行为方式表达出来。
    情,虽只一个字,但内涵丰富,哲理深奥,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情,让人猜不透、想不清、看不明,有时剪不断、理还乱,但人们始终想方设法在回答它,却又始终不能给出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情,是人性人格的体现,是思想观点的表达,是理想志趣的外化。它是一种感受,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笃定、实在而又温暖的人际关系,是相互尊重的社会默契;它是一种体验,是心灵的彼此交汇,是人性的自然流淌,是生命的灿烂展现;它是一种担当,是对生活的包容,是社会的责任,是爱的奉献。总之,情是人生真谛的朴实回响,最终体现的是道德、精神、品格,着力追求的是真实、善良、美好,渴望得到的是幸福、信任、仁义。
    人生一世,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也形成不同的感情。世上的情,有博大无私的亲情、关怀备至的友情、难分难舍的爱情;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共同奋斗共同繁荣的民族情、坚持信念追求理想的事业情;有山川风物花鸟鱼虫的自然情、市井百态人间万象的社会情、探幽入微格物致知的科学情,等等。在这些情中,有些情是血脉既存的,比如父母子女情、兄弟姐妹情、同胞骨肉情;有些情是后天形成的,比如战友情、同窗情、师生情、夫妻情、故乡情等等。不过,无论是友情、爱情还是亲情,抑或是其他情,从来不是单向而是双向的。古人有云,“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虽是修辞手法,却也是情的互动性的体现。只有这样,人之情才能不断递进、传承、流动、绽放,才能不断生长、壮大、成熟、收获。

  二、情的力量
    情,经常让人长久地回味、感怀和陶醉,既可以展示一个人的人缘、人格和魅力,也可以印证一个民族的理念、文化和力量。有人说,情如巍峨大山,深沉凝重;也有人说,情如弱水三千,滋润心田;还有人说,情如一杯烈酒,醉人心脾。其实,情之功用几何,会因情之类别、人之差异而迥异。有的情恩重如山、难以报答,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恩情;有的情回肠荡气、透骨入髓,如刘关张桃园结义、管仲鲍叔牙的友情;有的情山盟海誓、生死相许,如梁祝化蝶、罗密欧朱丽叶的爱情。情是无言的影响、无声的教诲、无形的力量,既可以使人暖心、舒心、宽心、安心,也可以使人感恩、感谢、感慨、感叹;既可以使人痴迷、疯狂、愤怒、悲伤,也可以使人冷静、理智、坚定、坚强;既可以使人出发、奋斗、成功、拥有,也可以使人省思、内敛、节制、终止。
    对于个人修养来说,情是陶冶心灵的良策,是纾困解难的良术,是人间关爱的良方。人生在世,并非一帆风顺,逆境可能带来焦心、痛心、揪心,使人情绪暴躁、压抑郁闷、焦虑不堪,这时候就需要别人关心,需要自我鼓励。而情,就是人性通往至善的一把钥匙,在你难以承受压力时,为你打开一扇光明之门;当你孤独无依时,为你张开一个温暖的臂弯;在你心烦意乱时,陪你一起承担;当你欢心愉悦时,与你一起分享。总之,情能使人们远离孤单和寂寞,摆脱苦涩和忧伤,给生活增添斑斓和精彩,带来乐趣和甜蜜。人应该学会从情感中获得生命动力,注入正面能量,让自己的人生阳光灿烂。
    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情是良好人际关系的粘合,是对迷误、焦躁、浮躁的包容,是对无聊负面情绪的化解。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问候,都可以展示给人关心、暖心和爱心。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中,善于运用情感的话语,培养人的幽默感,可以创造宽松的环境,减少摩擦,提高效率。在与人相处交往中,善于运用情感的话语,营造愉悦的氛围,能够给人温暖和力量,增进和谐,展现亲和力。古圣先贤在这方面有很多名言警句,“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在为人处事中,我们要学会以情待人,以情感人,既要有进取之心,又可存平常之心;既要有平等之心,又可存差异之心;既要鼓励利他,又可以理解他人利己;既要诸恶莫作,又可以引导人众善奉行。
    对于国家民族来说,情是增进友谊的沟通电波,是加强互信的关联之桥,是强化团结的连心纽带。在外敌入侵之时,情能产生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使国家民族形成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共同筑起保护家园的铜墙铁壁。在和平年代,情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既有助消弭误会、化解矛盾,又促进和而不同、融合发展。试想,如果我们的世界里有了美而缺少爱,有了真理而缺欠真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法治而缺失德治,这个世界将有多大的缺憾啊。

  三、情的传统
    中华民族历来讲情重情。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时时处处贯穿着情、汇聚着情、渗透着情,就如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积淀的不仅是文化中华的醇香悠远,而且是情感中国的智慧圆融。中华民族深厚的情文化,滋润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无时无刻不显示着情的光彩。情,始终流淌在华夏儿女的血脉里。重情重义,这是中华民族的鲜明特质和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前行动力。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起点是孝。百善孝为先。传统文化重视血缘亲情,认为孝悌之道,实乃天伦之间无私的真挚之情。“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推而广之,则有“泛爱众而亲仁”。因此,中华情文化突出仁爱和谐,强调“仁者爱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传统文化重视家国情怀。孔子曾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而后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炼历程。孟子曾用“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来说明家国同构的思想。这些无一不显示着我们对家庭“有情”、对国家和民族“有情”的传统。不仅如此,圣贤有言,“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理念明确表达了重视民生、以民为要的民本情怀。
    一个充满情义的民族,才是大有希望的民族。纵观漫漫历史长河,我们发现,中华情文化重视以德导情,既传承“忧国忧民”的思想,也蕴含“孝悌之道”的伦理;由倡导“仁者爱人”的教化,升华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这些“情”文化汇成了东方情感智慧的不竭源泉,也为中华民族奋力前行提供了力量支撑。我们应该为情的传统而骄傲,为情的传扬而振奋,为情的传递而享受,为情的传承而担当。

  四、情理交融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但在中华文化和我们的生活中,情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她与理和礼相伴而生,三者彼此区别而又互为依存。情与理相比,情如同一位女子,多愁善感,惹人怜惜,容易让人生出恻隐之心;而理如同一位硬汉,高大勇猛,坚强果断,让人由衷服膺。而情与礼相比,情又如同一对坠入爱河的情侣,举止亲昵,如胶似漆,让人不由产生甜蜜幸福之感;而礼却如同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阅历丰富,思考深邃,让人油然而生敬畏爱戴之心。
    在现实世界中,理是躯干,情是血肉;理需要情的润泽,情需要理的支撑;有理无情则冰冷干涩,有情无理则疯狂泛滥,惟情理相融则人生完美。我们对情可以执著,可以痴迷,但不可以忘记理。理是宇宙自然终极的律则,是人类社会的道德律条和规范,是人的心灵、思维和精神的定海针。理智的人可以用理走出困厄,实现人生的追求;疯狂的人却为情而魔,为欲所驱,终致身败名裂。可见,情不能不遵循天理,不能不遵守法理,不能不遵从事理。
    在社会生活中,礼是情的规则、边界和指引,是情的节制、约束和示范。没有情的礼是镣铐和锁链,束缚心灵,摧残人性;没有礼的情是野火和洪水,毁灭自己,贻害他人;有情有礼才是和谐的人生、智慧的人生。我们对情可以追求,可以沉醉,但不可以不讲礼。“礼”是人类为了尽“情”适“理”,而安排出来的秩序,包括风俗、习惯、文化和伦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礼制礼仪。相对而言,西方人性格外向,情感外露,喜欢直率展示内心感情;而东方人矜持内敛,感情细腻,喜欢含蓄表达内心感情。古人告诉我们,“发乎情,止乎礼”,就是要用礼来克制情,防止情感的过分外溢,这是古人对情、礼的辩证理解。当今时代,我们也需用礼来调适情感,祛除情的疯狂性和非理性,真正使情造福于人,造福于社会。
    情如同河水,不能强堵,不可放任,只能疏导。我们需要浚沟疏渠导引河水,既令其畅流润泽大地,又防其泛滥危害苍生,使之成为生命之河、和谐之水。我们也需要遵循理智礼义,以理度情,以情悟理,以礼节情,情礼相承,使情理相得益彰,使情礼永恒流达。情之有理在礼,必能受益;情之无理不礼,必遭祸害。讲理合礼的情,可以暖心益体乃至创造生命的奇迹;违理无礼的情,能够毁人伤众乃至使自己走向坟墓。因此,知理讲礼的情,才是通晓人性的情,既可以使我们有生活的闲适、幽默和趣味,又可以使我们有社会的温暖、公平和正义。我们要努力追求人性之和谐,实现“合情合理”、“适情适法”、“情理交融”、“情礼圆融”,达到天理人情的统合为一。

  五、情真为贵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人常说中国是人情社会,这有一定道理。但人情是把“双刃剑”,可以是一笔财富,也可以是一笔债务;可以提供机会和帮助,也可以设下圈套和陷阱。在日常生活中,情理之间有时让我们举棋难下,犹豫不决,甚至痛苦不堪。因为好多事情,它往往合情,但不尽合理;又有一些事情,它往往合理,但又不近乎人情。于是乎,为情而困者,身陷囹圄者有之;为理而执者,众叛亲离者亦不少。惟有合于至理的情才是真情,经由真情淬炼的理才是至理。人的一生,经常面对情与理的冲突,面临义与利的抉择,惟有追求着情、顺乎着理,方能情理相融、义利相通,享受生命的欢愉。
    真情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是人生历程的无价之宝。期盼天地正气、渴望人间真情是每个人的意愿。这种真情,不一定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也不一定是豪言壮语、甜言蜜语,其实一次默默的关怀,一次细心的呵护,一次守望的相助,就胜过万千言语和承诺。因为,真挚的感情需要以行为来体现,以行动来印证。诚实的话语不一定漂亮,漂亮的话语不一定真实。情只有被点点滴滴的真诚填充,才会血肉丰满,才会真实感人,才会温暖我们的内心。可以说,真情爱意甜在心窝,真情份量重于泰山,真情价值无法估量,真情力量无比巨大。在任何时代,展现人性良知的真情都非常宝贵,体现灵魂本色的真爱都十分难得,能否付出真情、奉献真情、坚守真情对每个人都是一种考验。
    患难见真情。真情是解难化困之情,是倾心相助之情,是雪中送炭之情。真情埋藏在人的内心深处,能够淬炼生命的本色,涤荡内心的灵魂。中华民族经历过太多的自然灾害和艰难险阻,当灾难袭来时,有的人九死一生打通拯救生命的通道,有的人奋不顾身救出素不相识的同胞……灾难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却摧不毁人间的真情大爱。这种生命情怀和人间真情,在现代社会更凸显出一种穿越时空的不朽价值。
    毋庸讳言,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给情添加了太多的东西,这对于真情来说无异于买椟还珠。对此,我们要用理智来分辨,切不可被虚情假意蒙蔽双眼,切不可因冷漠无情而失去方向,切不可因泛滥私情而损害公益,切不可因情而缺位、越位和错位。我们讲的真情,必须充满敬畏之心,敬畏公德,敬畏民众,敬畏法规;我们要的真情,不应该被物化,不可以功利至上,更不能悖于德行。有些情,我们应该欣然接受并忠贞、痴迷、付出和坚守;有些情,我们必须淡然转身并谢绝、避开、放弃和远离。在跟随时代潮流的同时,务必坚守那些永恒的人生价值,坚守好“底线”“红线”和“高压线”:为人处事应遵守规则,这是大众俗成的自律标准,有不得违背的道德底线;从政当官应遵守规定,这是权力制约的准则,有不能逾越的政策红线;社会成员应遵守规矩,这是行为的刚性约束,有不该触及的法律高压线。

  六、情淡始长
    “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真正的情,就似一杯清水,无色无味,却比其他任何饮料都解渴;真正的情,就像一幅古朴的山水画,简洁却韵味悠长;真正的情,就如一棵白玉兰,带着某种孤傲与矜持,却卓尔不群,纤尘不染,超然于世俗之上。那是高山流水的相知,那是大味必淡的境界,那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造诣。这种相知,这种境界,这种造诣,是一种胸怀,又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智慧。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只有清淡如水的情谊,才可以诠释情的真谛,才可以见证情的真纯,才可以让情恒远绵长。也只有恬淡如水,依物随形,人与人之间相处才自然真实、宽厚包容,才有情有理,有乐有安,俯仰自得。也只有思想上淡泊明志、淡薄名利,行动上达观淡定、处事淡然,交往中怨恨淡忘、择友淡物,生活中慈善淡欲、清心淡雅,人之情才会有恰似“明月松间照”的静谧、“清泉石上流”的自在! 因此,恬淡如水方为真,才是世间情的最高境界。
    可是,面对各种诱惑纷至沓来,要做到功名前不趋之若鹜,利禄上不为所累,是非间不趋炎附势的恬淡情怀,真的不容易。人之有情,无可厚非。为了情必须恪守世风公德、践行公平正义,这是普通的常识、职业的操守和为人的良知。真挚的情感是不可亵渎的。在这良莠混杂、美丑并存、复杂多变、色彩斑斓的社会环境里,不能失态、失志、失德,要学会自爱理智纯正,权衡利弊,既豁达又明智,既要学会担当和接受,又要学会拒绝和反对,应交纯洁之士,须绝不良之友。唯此,才能真正体现寓情于理的情操,才会真正享受生命快乐的情调,才能真正得到生活幸福的情趣,才能真正收获良知甘露的情义。
    恬淡之情,它需要世事的磨砺,需要人生的锤炼,更需要坦荡心境平如水的心态。在这方面,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范仲淹的“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杨慎的“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林则徐的“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都给我们以珍贵的启示。如果我们懂得了淡泊明志,学会了宠辱皆忘,惯看了秋月春风,体味了无欲则刚,我们就悟到了世事情理的妙谛。

  七、情义无价

    “无为不入世,有情始做人。”讲情讲义、有情有义、重情重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本色和政治本色。情和理并非抽象的概念,它是具体的,总是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对象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民的热爱,对于民族的担当可谓情深似海,义薄云天。“一切为了人民”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和亲民爱民的群众情结,是中华优秀情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无论是血与火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站在时代前列的始终是共产党人,他们用信念和行动共同守护着、弘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感本色。正是这种重情的本质、踏实的践行、务实的作风,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赏、拥护和支持,与群众形成了生死与共、牢不可破的情谊。正是这种坚持恪守宗旨、密切鱼水之情的爱民情感,才使得我党能通过历史的重重考验,站在新时代的顶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上出现了重情崇仁、尚德好义的良好趋势,“情义无价”的动人事例不断涌现,其示范效应和雪球效果不容低估。我听说南京大学在110周年校庆上接待校友嘉宾时,不看官职、不论身家,只问入学先后和年龄大小来排位坐序,受到校友的欢迎和舆论的肯定。这种“序长不序爵”的做法,不仅体现了该学府的传统和风范,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尊敬师长的美德和情感。这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智慧,也是极富有情感的处理方式,值得推崇与弘扬。
    情之所至,让人惟真而动,惟善而行,惟美而崇。情是凝聚社会共识的信任之基,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方法之基。只有常怀为民之情,体恤群众的情感,才能常思为民之策,努力为民解困。在我们的事业发展中,既要依靠组织的力量,以理律人;也要发挥情感的力量,以情感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更为持久、更为管用。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体现民意、赢得民心、发展民利、实现民愿,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0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