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回眸 > 详细内容
令日军闻风丧胆的十大抗日名将
发布时间:2014/12/23  阅读次数:1684  字体大小: 【】 【】【

  

第四分队的藤冈一等兵,是冲锋队伍中的一把尖刀,他端着刺刀向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然站起,眼睛死死瞪住藤冈……”这是一名日本士兵的口述档案,它记录了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生命中的最后时光。北碚区烈士陵园管理所主任陈尚利说,这份珍贵的历史档案来自南京市档案馆,在张自忠牺牲70周年之际,它首度走出档案馆,现身张自忠将军纪念馆。
  
  将军英勇,吓呆日本兵
  
  这份源自日军《231联队史》的珍贵档案,以日军官兵的亲口讲述,再现了张自忠以身殉国的全过程。
  
  “当冲到距这个高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13米的距离时,藤冈一等兵从他射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原地。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军官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出现了难受的表情。与此同时,藤冈一等兵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起心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在这一刻,这个高大的身躯再也支持不住,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
  
  陈尚利说,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为国捐躯后,遗体当天晚上被日军13师团草草埋葬在陈家集(现湖北省襄阳县内)。18日,张自忠的遗体被找到,当医疗队人员用酒精擦洗遗体全身时,看到他全身共负重伤7处,最重的是一处洞穿胸部的炮弹伤。
  
  “随后,将军遗体被运往当时的战时首都重庆安葬,路经宜昌时,十万军民恭送灵柩至江岸,其间日机三次飞临宜昌上空,但祭奠的群众无一退却。”最后,日本飞机一弹未投,盘旋而去。

  


1936年6月,杨靖宇为了与中央红军取得联系共同抗日,发动了第一次西征,途中西征部队的前进受到了严重阻碍,为了避免损失,7月8日,师部决定化整为零,分三路返回。同年11月,杨靖宇又发动了第二次西征,这时杨靖宇成立了马队。“当年这里有一条河,在饮马池所在的位置共拴了36匹马。”讲解员说,现在那条河已经没有了,变成了饮马池。
  
  殉国时年仅35岁
  
  在密林深处的两棵大树后,我们发现了杨靖宇部队所使用的磨盘,距离磨盘只有10多米的地方,就是杨靖宇部队的司令部,在司令部旁边有一处后建的木制房子,房子陈列了很多与杨靖宇有关的物品,记者看到一张杨靖宇的照片和简介。杨靖宇,本名马尚德,1905年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27年6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到1936年,杨靖宇的部队已经达到6000人,日伪军称他为“红色毒瘤”,时时刻刻想派兵剿灭他。
  
  在密营内的一个陈列柜内,摆放着当时抗联部队使用过的武器、子弹。1937年11月至1939年末,杨靖宇带领抗联部队在密营成功地策划、发动了着名的奇袭红石砬子战役、柳树河战役、火烧木其河老集团战役和六号桥战役。1940年初,杨靖宇离开密营赴蒙江途中,在今靖宇县南部的林中被日军包围,经过数小时激战,杨靖宇被叛徒用机枪点射命中要害,壮烈殉国。终年35岁。经日军解剖,发现杨靖宇竟以军大衣中的棉花、树上的树皮、雪下的草根为食,残暴的侵略者也震惊和折服了。

  


赵尚志(1908—1942),辽宁朝阳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黄埔军校学习。抗战时期,他指挥的抗日联军与日寇周旋在林海雪原,驰骋在松花江两岸,创造了东北战争史上的奇迹,被东北的父老乡亲称为“北国雄狮”。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赵尚志到东北宣传抗日主张,并很快地组织了一支抗日队伍。经过数次与日军战斗后,这支队伍创立了以珠河、宾县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赵尚志创建的东北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日军逐渐将他视为了眼中钉、肉中刺,1934年,日军决定对他组建的抗日游击队进行“围剿”。赵尚志带领抗日游击队采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与日军进行作战,多次跳出日军的包围圈,并在冰趟子对日军进行伏击,击毙日军200多名。对于赵尚志出色的军事才能,日军慨叹道:“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

  


夏伯阳(亦译为恰巴耶夫),是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红军将领,胜利总是和他的名字连在一起。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东大地上,也出了一位夏伯阳式的八路军将领,他便是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兼13团团长包森。
  
  1938年6月,包森率40多人到冀东,在河北兴隆一带开辟抗日游击区。在包森指挥的漂亮仗中,智擒日本天皇表弟、宪兵大佐赤本可谓影响最大的一次胜利,日本朝野也为之震动。
  
  1939年以后,日军对冀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扫荡”。包森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在老百姓家里。派到遵化执行特殊任务的宪兵队长赤本,以为八路军已被消灭得差不多了,便寻思能劝降包森,为此他找来了刚俘获的八路军战士王振西。王振西心想:要我带着你们去抓包森是妄想,不过若凑巧遇到八路军,或许能把赤本逮住。
  
  于是,王振西谎称自己是包森的警卫员,带着赤本来到遵化东北的孟子院村附近。临进村前,王振西对赤本说:“你带这么多部队,包森看见还不跑?再说,你也不能穿这身衣服。”赤本觉得有理,便和翻译互换了礼帽、大褂,并将部队留在了村外。
  
  其实,整个戏剧的导演者正是包森。接到密报后,包森在村口化装埋伏了六七个侦察员,假装帮老百姓打土坯。当押解王振西的赤本和翻译走到跟前的时候,王振西突然指着后面的两个人说:“这是日本司令,这是翻译。”于是,这位日本天皇的表弟还未回过神来,便成了八路军的俘虏。
  
  赤本被捉的消息传开后,震动了日本朝野。他们专门组织了“赤本营救委员会”,派出日本女特务川岛芳子进行营救,又派人送信要求和包森谈判,许以重金、武器装备赎回赤本。
  
  1942年春节,包森在马庄子召开庆祝摧垮伪军的胜利大会。敌人得到这个消息后,从唐山派出重兵前来围剿。就在这次反围剿中,包森不幸牺牲,年仅32岁。
  
  包森虽死,但日伪军仍然惧怕他,日军听说包森的军队到了,便会摸着脑袋:“死了死了的”;伪军们口角,常以“出门打仗碰上老包”为咒语。就连冈村宁次也哀叹:“到冀东如入苦海。”包森牺牲的消息传出后,日军一反常态,在所有报纸的宣传报导上,都去掉了污蔑攻击之词,作了“包森司令长官战死”的郑重报导。

  


孙立人将军,新1军军长。1937年10月,孙立人率部参加淞沪抗战。在蕰藻浜一线的阻击战中身先士卒,为榴弹所伤,负伤十三处。次年伤愈后又率部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两次立下战功,从此便在军界崭露头角。中国远征军入缅甸后,取得仁安羌大捷,这是盟军在第一次入缅战争中的唯一一次胜利。1943年率军入缅北反攻,连战皆捷。在两次入缅作战中,孙将军指挥得当,歼灭日军三万三千余人,是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

  


 张灵甫将军,第74军58师长。张灵甫曾三次闻名,一次是抗战前因杀妻而闻名。再一次是作为戡乱战争时被共军击毙的为数不多的国军高级将领而闻名(蒋介石曾尊张灵甫为民国第一烈士)。张灵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战八年间,他跟随王耀武,几乎年年对日作战,战功赫赫。尤其是在万家岭战役中,担任团长的张灵甫率一支小部队偷袭德安张古山,随后又坚守该阵地数昼夜,身负重伤,消灭日寇数以千计,对万家岭大捷的取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后,郭沫若专门派田汉编剧,歌颂德安大捷,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出现,一时间闻名天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驻守北平的二十九军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28日,一三二师中将师长赵登禹和他的老上级二十九军中将副军长佟麟阁在永定门外大红门一带的对日作战中,相继战死,壮烈殉国。
  
  令日寇闻风丧胆的赵登禹将军身高一米九,勇猛异常,冯玉祥在《公祭征文启》中说他“躯干修伟,负膂力,精技击”。赵登禹将军率领的二十九军大刀队所向披靡,让日本人吃尽了苦头。他还曾只身打死一只猛虎,被誉为“民国武松”。
  
  赵登禹生于1899年5月16日,山东省菏泽县赵楼村人。赵登禹十三岁时拜本县武术高手朱凤军为师,后来精于拳术,善使大刀,能与十余人对阵,可举数百斤石磙。1914年十六岁时,听曾在冯玉祥部当过兵的乡亲说,冯玉祥参加过辛亥革命,带兵纪律严明,不扰百姓,遂与同村少年结伴,千里步行去陕西投奔冯军。当时冯军兵额已满,赵登禹被安排在佟麟阁任连长的连队里当了一名“只管饭,不发饷”的副兵。
  
  冯玉祥带兵注重武功训练和文化学习。有武术功底又读过两年私塾的赵登禹不久即脱颖而出。两年后,冯玉祥在阅视操练时,一眼看中卓尔不群的赵登禹。那时赵登禹已长成身高一米九的大汉,脚蹬一尺二寸长的大鞋。冯玉祥将他叫出队列,问他会不会摔跤,敢不敢与自己比试。赵登禹连胜三跤,吓得同伴们怪他得罪了大官。不料第二天冯玉祥将赵登禹调到身边,当了“马弁”,即警卫员。
  
  1921年,冯玉祥在陕西剿匪时,摆下了“鸿门宴”,要在酒席上擒拿当地匪首郭坚。不料尚未“摔杯为号”,伏兵竟挤倒了屏风,暴露了计谋。就在双方行将火并之际,赵登禹擒贼擒王,出手制伏了郭坚。因下手迅猛,拧断了郭坚的脖子。其膂力之大,技击之精,由此可见一斑。
  
  1918年,冯玉祥驻军湖南常德时,郊外的德山有猛虎伤人。一次,赵登禹奉命送信,路遇猛虎,他竟像武松那样将猛虎打死。事后冯玉祥请城里的照相馆为赵登禹照了一张骑在虎背挥拳的照片。1937年7月28日赵登禹在北平抗战牺牲后,7月31日冯玉祥在南京找出这张照片,题写了“民国七年(1918年)的打虎将军”,以为纪念。
  
  1933年1月初,日军侵占山海关,热河吃紧,平津危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布防,第三军团二十九军担任喜峰口至马兰峪方面的作战。3月10凌晨,以宋哲元为总指挥的二十九军的三十七师赵登禹、王治邦、佟泽光三个旅赶到,赵登禹率队在喜峰口附近与日军展开肉搏战,他们手提大刀,杀声震天,几处高地失而复得。
  
  喜峰口位于河北迁西县与宽城县接壤处。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古称卢龙塞,路通南北。汉代曾在此设松亭关,历史悠久。东汉末曹操与辽西乌桓作战,东晋时前燕慕容儁进兵中原,都经由此塞。后易名喜逢口。相传昔有人久戍不归,其父四处询问,千里来会,父子相逢于山下,相抱大笑,喜极而死,葬于此处,因有此称。
  
  3月12日凌晨开始,赵登禹、佟光泽两个旅分两路包抄敌营,拂晓前赵登禹到达日军特种兵宿营地,大刀队如神兵天降,痛歼睡梦中的日军。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史称“喜峰口大捷”。
  
  据《中国共产党迁西县历史》记载,从3月9日至3月13日的喜峰口血战中,歼灭日军四千余人。以赵登禹为首的二十九军大刀队的神勇使得全国振奋,也震惊了日本,日本国内媒体惊呼“明治大帝练兵以来皇军名誉,均在喜峰口外被宋哲元剥削净尽也”。着名音乐家麦新受喜峰口血战鼓舞,创作了《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1937年8月,这首歌在上海浦东大厦首演,麦新亲自指挥。现场群情激奋,很快就在全国传唱开来,至今长唱不衰。
  
  此役中,赵登禹腿部中弹,却未受重伤。原来,战前发饷时,一名士兵领到的银圆中混有一枚假币,赵登禹即为他调换,并将假币随手放入裤袋。正是这枚假币挡住了子弹。事后,赵登禹还向那位士兵道谢。战后,赵登禹因功升为一三二师师长,又于次年提升为中将。
  
  1935年8月,第二十九军被调到北平地区驻防。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进攻宛平城,第二十九军奋起反击。卢沟桥抗战开始时,赵登禹正率一三二师在河北省河间县一带驻防。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任命赵登禹为南苑指挥官,坐镇南苑,与副军长佟麟阁一起负责指挥南苑的所有军事力量。7月28日,日军调集重兵并动用三十多架飞机向二十九军阵地发起猛攻,由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我方伤亡较大,日军从东、西两侧攻入南苑,双方陷入肉搏战。此时,赵登禹临危不惧,亲自率卫士三十余人,指挥二十九军卫队旅和军训团学生队与日军进行激烈的厮杀。这时,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要赵登禹指挥部队后撤到大红门一带。日军窥出赵登禹准备退到大红门的意图,抢先一步在南苑到大红门的公路两侧架起了机枪,以火力封锁道路。为激励将士,赵登禹乘坐车子指挥部队向大红门方向撤退,不幸的是,当车子行到大红门附近的御河桥时,车子炸毁,赵登禹身受重伤,警卫劝其立即撤退到安全地方,赵登禹不肯,反而带领部队向日军反击。这时,一枚炸弹飞来,炸断了他的双腿使其昏迷过去。赵登禹临终时,他对流泪的卫兵说:“军人战死沙场原为本分,没什么可悲伤的。北平城还有我的老母,你去对老人说,忠孝不能两全,儿子为国牺牲,也算对得起祖宗。”当时,赵登禹年仅三九岁,长子赵学武只有四岁,长女赵学芬才二岁,次女赵学芳尚在母腹未出生。
  
  崇敬抗日英烈的北京龙泉寺老方丈,带领四名僧人,连夜出城在高粱地中寻得将军遗体,抬回龙泉寺装殓。为避开日寇耳目,将灵柩隐藏在寺中八年之久。
  
  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及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等军政官员,于1946年7月28日烈士牺牲九周年之际,在北平中山公园举行公祭大会,并在会前向社会各界征集诔文、挽联。冯玉祥等人发出的《赵登禹将军抗战殉职九周年公祭征文启》,在列举了赵登禹的抗日功绩后,又说他“平生多轶事,人方之姜维斗胆云”。
  
  因赵登禹生前说过“军人抗战有死无生,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这样的誓言,1946年7月28日中山公园公祭大会之后,赵登禹将军灵柩于次日由龙泉寺起灵,运至卢沟桥以东两公里处的西道口山坡上安葬。
  
  1946年11月25日,当时的北平市长何思源(山东菏泽人)签发了《府秘字第729号训令》,将市区三条道路命名为赵登禹路、佟麟阁路、张自忠路,以纪念抗日英烈。新中国成立后,保留了这三处地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1942年,冈村宁次集中日伪军共5万余人,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野蛮的“五一大扫荡”。6月12日清晨5时,冀中机关、部队进驻掌史村。
  
  饭刚刚做熟,村口突然响起一阵爆炸声,侦察参谋报告,敌人在村南边修建碉堡,三十几个敌人被我们的前哨给报销了一半。“乱弹琴!”吕正操发火了,“怎么能随便暴露目标呢!”
  
  吕正操立即决定和敌人打“蘑菇战”、“顶牛战”:不许出击,敌人不到跟前不开枪,没有上级许可不准使用重机枪和迫击炮!只用轻武器诱敌。
  
  敌人果然上当,以为不过是“土八路”,纠集了二三百人连工事都没挖就上来,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中午前后敌人来劝降,吹嘘“你们已被5000皇军”包围,吕正操轻蔑地说:“老子是准备打10000人的!”
  
  傍晚时分,吕正操抓住战机,迅速使用重武器出击,敌人措手不及,吕正操带领机关成功突围。这场战斗将军以一个团的兵力保卫了领导机关2000人安全突围,我军仅仅伤亡46人,而毙伤日伪军估计在500人左右!中央军委特地致电嘉奖,并把掌史村战斗誉为“平原游击战坚持村落防御战的范例”。
  
  日军从此对吕正操三字闻风丧胆,数次巨额悬赏将军头颅,但每次进攻都被将军击败,不得不发出“心服口服”的哀叹。

  


马本斋,1901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早年投身奉军当兵,逐级升至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土沦丧,报国无门,因不满国民党蒋介石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卸甲,回到了故乡河北省献县东辛庄。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活跃着一支以回民兄弟为主组成的抗日部队——回民支队。这支部队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马本斋就是这支英雄的回民支队的司令员。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马本斋在家乡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1938年4月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任总队长。1939年,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任司令员。1942年8月,回民支队奉命到达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马本斋被任命为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从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不惧牺牲,浴血作战,奋勇杀敌,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在广阔的冀中平原和冀鲁豫大地上,所向披靡,屡建战功,打得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

  


在密云县党史办公室里,副主任林振洪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传奇的白乙化。“他人长得很帅气,年纪轻轻,满脸的络腮胡子。7岁入学,10岁能诗,19岁入党,战功赫赫,人称‘小白龙’,这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名号。”
  
  在民间各种的传说中,白乙化的丰功伟绩或多或少也被神话了,“就是因为他造福密云,所以密云人民永远记着他的好。”林振洪告诉记者,白乙化,字野鹤,满族人,1911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石场峪村。中学读书期间,因带头组织罢课反对校长任意上涨学费、开除进步师生,曾被学校给予记过处分。后又带领同学“抵制日货”,参加“不买洋货要买国货”的爱国宣传活动。“从小就有一颗爱国之心,也颇显其领导风范。”
  
  1928年中学毕业后,白乙化立志武装救国,考入沈阳东北军教导队,不久升入东北讲武堂步兵本科。1929年,因不满军阀混战,离开讲武堂到北平入弘达中学补习,同年秋考入北平中国大学。在大学读书期间,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大量进步书刊,1930年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白乙化满怀激愤,向校方提出抗战申请,其中写道:“大敌当前,还能有心求学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吾当先去杀敌,再来求学。如能战死在抗战杀敌的战场上,余愿得偿矣!”这也标志着他军旅生涯的起步。
  
  1931年秋后,白乙化只身返回辽阳,组织起“抗日义勇军”,任司令,号称“平东洋”。他率领这支抗日队伍转战于辽西、热东,在鸽子洞、沟帮子火车站、凌源镇等地给日伪军以有力的打击,队伍也迅速扩展到3000余人。“小白龙”——这个义勇军战士送给白乙化的绰号从此流传开来。
  
  战功赫赫30岁血洒疆场
  
  随后几年,白乙化参加了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又奉共产党的指示,赴绥远省和硕公中垦区(也称东北义勇军垦区)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白乙化积极筹备组织武装暴动,成立“抗日民族先锋队”。1939年4月,白乙化奉命率部挺进到平西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先锋队与1938年冀东暴动中诞生的抗日联军合编为华北人民抗日联军。1939年底,华北抗联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步兵第十团,白乙化任团长。
  
  1940年春,为了完成冀热察军政委员会提出的“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三位一体战略任务,白乙化奉命率十团挺进平北,创建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根据地。
  
  “白乙化打到哪里,哪里就有胜利的枪声。在丰滦密地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位白团长,他还曾用步枪打下过敌人的飞机。”林振洪告诉记者,“也就是在这片他保卫的土地上,1941年率兵与日军在鹿皮关激战时,白乙化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
  
  白乙化创立“丰滦密根据地”
  
  所谓“丰滦密根据地”是指密云县白河以西的山区,现在的丰滦密抗日联合政府遗址位于密云县却甲山乡牛盆峪村北黄花顶上,海拔900多米,地名叫臭水坑。
  
  1940年,白乙化从十团抽调40多名干部组成地方工作团,与上级党委派来的工作组一起深入云蒙山区、白河两岸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政权,当年6月建起丰滦密联合县。
  
  “在丰滦密地区,白乙化带领他的团,打了很多场硬仗。毁铁路、攻车站、烧大桥,外围牵制敌军力量,内围摧毁伪保甲政权,建立抗日村政权和救国会、自卫军、儿童团等群众抗日组织。”林振洪介绍,白乙化的部队来到平北地区,几乎把这里的敌军搞得鸡犬不宁。丰滦密根据地的创建,像一把尖刀插在伪满和伪华北的接合部上,引起敌人的极度不安。
  
  随后,4000余日伪军对丰滦密发动了为时78天的大“扫荡”,妄图一举吃掉十团,摧毁丰滦密。面对强敌压境,白乙化制定了敌进我退,到外线去打击敌人,开辟新地区的“反扫荡”战斗方针,最终取得了胜利。

0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