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了,你在哪?西藏是距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每个人都有一个拉萨梦。
梦总给人遥远、虚幻的感觉,这正是拉萨的感觉。这种感觉使遥远的地势距离远变成心里距离,感觉拉萨遥不可及,总有一层面纱蒙住了拉萨的容颜,那种模糊感渐而产生畏惧心理。
告诉你一个秘密,当你勇敢的踏上去拉萨的路,发现拉萨并不遥远。穷游拉萨的人,大多都是情场失意、职场受挫,我算什么,在成都没找着好工作就想让心灵自由一番。这是年轻的冲动,表示我有一颗年轻的心。有位驴友如是说“既然我健康的来到了这个世界,那我就要用自己的双脚走完它,寻找大自然给与我的全部的幸福 ,因为我不甘心就这样靠着世界的门槛死去。”
曾经有位高人说“学校是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我想此人没有到过西藏。世界上还有一片净土在西藏,我敢保证,学校的污染比西藏更严重。
藏语中“拉”是神,“萨”是地方的意思,所以拉萨是藏民心目中圣境。藏地有很多关于神灵的美丽传说,传说中的神灵都有血缘、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神灵化身为藏地的山水,守护着这片圣洁的土地。传说赋予这些山山水水灵性、力量、生命和感情色彩,使山水更加的传奇、神圣。山水有了生命,才能用它们炽热的心聆听藏民喃喃地念着经文。所以在藏地,有传说的山水才受到藏民的敬仰,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拉萨不仅是西藏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藏地的圣地,所以在此以拉萨为代表来认识西藏,再说我也没去过西藏其他地方。
藏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由于他们直接从奴隶制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他们中的大多数依然把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祈盼乃至自己的来生都寄托在这个转动着的玛尼轮中。
多少年来,这玛尼轮就在生死轮回中,在喃喃的六字真言中,在那些虔诚的信徒沾满酥油的手的拨动下,一圈圈的转动着,承载着佛祖与藏民之间的沟通。佛教信徒的生命在佛祖的保佑下可以轮回,活佛转世,积善行德,超度死亡,灵魂才得以永生。他们愿意用今生付出换来世幸福。他们相信神灵,相信神灵能看到他们生命的一切,他们愿意接受神灵的指示走一条修成正果的路。
每次看到朝圣者,我都在想,一颗心要多么的虔诚,才能这样不舍昼夜的转经;一颗心要有多大,才能放下这个世界,装进另一个世界;一颗心要有多要有多坚强,才能只走一条外人不敢走的路。
我在布达拉宫前遇见一位特殊的磕等身长头的朝圣者。
“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磕长头”分为长途(行不远数千里,历数月经年,风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执著地向目的地进发)、短途(数小时、十天半月)、就地三种。
每每碰见磕长头的朝圣者,我都会靠边给他们让出宽宽的路,让他们先走。因为我心灵被他们深深的震撼了,我能感觉到他们那颗强大的内心在全身俯地时震动了大地,也震动了地面上的我。我不知所措,瞬间石化,只能屏住呼吸,跟着他们的节奏,心脏随着他们的一站一倒而一跳一停。
他们从来不看我,也不看路旁的一切,眼神注视着远方,没有分神过。他们心中有佛,一心向佛,相信道路的尽头必有佛祖,道路上的风景不是他们所追求的。其眼神就像的哥般目标明确,眼睛只专注于招手的乘客,不在乎哪条街哪个路口有什么样的风景。
“他们(朝圣者)的脸和手都脏得很,但他们的心很却是很干净的。”-----《可可西里》。
站在朝圣者面前,我感觉特别的渺小。他们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却让我这个身着靓装,一副文艺范的半城里人敬仰不已,我第一次感觉到时尚、现代文明和城市文化的卑微,第一次感觉我所追求多年的东西在另一个国度如此贬值。我跟他们信仰不同,完全没信仰的人,我为什么会不知觉中与他们比较呢?也许是环境影响和改变人吧。
我很想问他们“你累吗?”“你幸福吗?”但他们肯定没空搭理我。我想他们不累,心累甚于身体累,他们心中有佛,与佛在蓝天白云、草长莺飞、牛羊成群、庙宇佛堂的极乐世界生活,如此仙境心不会疲惫。他们很幸福,因为他们只求达到心中的天堂,无多奢望、不争不抢,没有尔虞我诈和世态炎凉。富兰克林说“烦恼,不是因为拥有太少,而是想要太多。”换言之“想要很少,拥有就会很多。”----黎政委
遥远的路衬托出了朝圣者渺小的身躯,已不能用坚强、勇敢、毅力等来形容他们的举动。
突然想起三毛。对三毛给李泰祥写的歌《橄榄树》印象深刻。说是写给别人,其实写的是自己。“不要问我从那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在荷西前,与荷西,荷西后三种人生中,其实都走的是同一条路:流浪。她不在乎繁花似锦、丰富多彩的世界,来到天涯海角,追求内心的那份平淡、宁静、真实。荷西前她苦等六年,荷西后她默守一生。如此崇尚爱情,需要多强大的内心,这颗心不只坚强、勇敢、真挚,不在这个高度,而是超越其外。她的心碎了,荷西用胶水粘起来,但还是留下明显的裂痕,永不消失。三毛想要的很少,所以她觉得自己拥有的很多。少在物质上,多在精神上,毫无疑问,她是幸福的。
三毛是孤独的,特别在荷西之后,谁能在孤独的夜晚心不轻易破碎?即使是笑傲江湖的东方不败,也被率真的令狐冲触动芳心产生爱意,她也需要人陪,何况瘦小的三毛。
三毛的孤独分量跟朝圣者的差不多,只是产生孤独的因由不同----爱情与信仰。她的家乡跟朝圣者的天堂一样圣洁,都在远方,只是载体不同-----爱情与信仰。
三毛和朝圣者都孤独的走在路上,浪迹一生。我不忍心,如此鲜活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孤独一生,多可惜;我在寻找,有另一条路通向他们的目的地,却不孤独。后来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的寻找也只会徒劳无功,因为我根本不了解他们,更不是他们。对于三毛的后半生,我想用《问》里的一句歌词来概括,“可是女人 爱是她的灵魂 她可以奉献一生 为她所爱的人”。荷西走了,但她同样拥有爱,拥有灵魂,她愿意一生守护这份感情。
我一大老爷们,不知为什么碰到朝圣者就有点感性。
1300年前的公元7世纪初,唐朝,藏王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布达拉宫。一千多年前祖先就告诉我们娶媳妇必须有房,想娶好姑娘就得靠豪宅。
北京一个环卫工想在3环内买房,必须从唐朝开始打工到现在,所攒的钱只够付首付;而现在,拉萨一个喇嘛,拎包即可免费入住唐朝的房子,免费wifi无月供。结论是:当喇嘛比当首都人好。政委认为在首都上班其心情跟上坟一样沉重,不适合生活。首都人还老自以为是,看不起和排斥外省人,去援藏吧,藏民需要你,西藏欢迎你。
布达拉宫(禁止拍照)里几位达赖喇嘛的灵塔由六七千公斤的黄金打造而成,其中还镶嵌入世界各地奇珍异宝,如:翡翠、珍珠、象牙和玉石等。站在灵塔下,仰头观之,感觉金山要塌,将我埋在,我淹没于黄金之中,突然产生“死而无憾”的幻觉,就是《平民窟的百万富翁》结局哥哥死也要死在装满钱的浴缸里那种感觉。藏民保安对我说“这些你认为天价的东西在布达拉宫里却是不值钱的,真正无价之宝是墙上一摞摞的经书,因为这些经书不是人写的,而是神写的,绝无仅有。”
价值观不同,看待同一样东西的价值就不一样。我们凡人的想法多了些铜臭味。
在布达拉宫上看拉萨,拉萨是个小城市,藏民不喜欢高楼,且高楼会遮住布达拉宫的天空,所以街上普遍是三四层楼的房子
除了发型不同,其他都很神似。有缘,佛渡有缘人。
在布达拉宫上看拉萨,旁边站着两位那曲来的僧人。我问其一“你修行多少年了?”他不明白反问“你问我多少岁了?”当时我以为我们有语言交流障碍,后来才得知他出身就出家了,其实我和他说的是同一个问题。有一个我当时就听清楚却永远不明白的问题。“你为什么出家?” “什么都不为了。”........“你将来会还俗吗?”“不会”......“你不想有家庭吗?”“不想。”.......“为什么?”“你是我就知道为什么了。”是的,我不是他,我怎么知道呢。我只能张冠李戴用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来理解,如果僧人修行的目的是六度万行,自我解脱再解脱众人,圆满成佛称为“无不为”,那么他们现在潜心修行、六根清净可称为“无为”。
他俩望着拉萨北郊遥远的山脚下对我说“明天我们要去那里。”我知道那是色拉寺的位置,但遥远距离使色拉寺建筑群变成一个小白点,我虽已去过但也认不出,不知初来乍到的他们怎么能晓得。我问“每个寺庙都去朝拜吗?”“是的”。他们虽在瞭望,但眼神已游离千里之外,寺庙反而住在他们心中。想想很多事物,只用眼睛是看不清的,而心却能。
谁也逃不出滚滚红尘,我们是越染越红,而他们在不断净化。
本想跟着师傅修行,但他觉得我慧根浅,悟性低,放不下尘世,将我拒之门外。我坚持说做个兼职或俗家弟子也行,他说有朝一日我断了“情”字再说。
50元大钞背面就是从这个角度看布达拉宫,只是我的地势有点矮。为嘛钞票上展现的是宫的侧面而不是正面,政委认为正面更气派。
显而易见,布达拉宫比我们广西桂林山水贵1.5倍。两个本来无价的东西硬生生的被标价。我搞不懂为什么布达拉宫比桂林山水贵那么多,布达拉宫是人类智慧结晶,桂林山水是自然产物,没法比较。想想,这年头有什么能搞得赢房地产呢,桂林山水也不例外。温家宝都去搞房地产了,可想而知房地产多有地位和前途。
(此二张借朋友一用)
桂林的山娇小玲珑、奇特险峻,一山一姿,一石一态;水秀丽灵动、清澈碧绿,时弯时直,时断时合。一切像神话故事奇特,怎不令人神往。
80后必懂这首歌,韩晓的《我想去桂林》----“我想去桂林啊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 ...... 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90年代,这首歌把桂林唱成了世界人的梦,一个尘封在大陆最南端的梦。而如今,世人不把桂林当梦,却多了西藏情节。
在我痴迷于西藏山河,灵魂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自由放纵时,我突然像个小孩子似的想家了。这里很美,为什么心里还眷顾着家乡呢?因为广西和西藏对我的意义不同。我的一生会有很多时间在很多遥远的地方生活,但我总觉得独在异乡为异客。人可以去很多地方,但绝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非得让我做个选择,广西的一切胜于此。
布达拉宫巍峨耸立于世界脊梁之上,傲视大地,给人们的印象是宏伟壮观、高不可攀。在它前面,我只能仰望它,而它能遮住我一半的天空。另一半被妇女顶住了,看来在拉萨没有我的天空。
远看布达拉宫,两边阶梯成不对称型,有点像藏民穿藏袍的风格,我怀疑两者有密切关系。
在初春嫩芽初上的柳条间,在碧绿湖水倒影里,布达拉宫是那么的水灵娇媚。此时它不是宏伟的宫殿,而是湖边小别墅。
那天的微风,轻抚了湖面,湖面像一块褶皱的白布,把布达拉宫的倒影轮廓模糊。这张照片让我感觉布达拉宫就像《背影》中朱自清笔下的父亲苍老颓唐。已是三月,为什么上坡上的草和山脚的树还是泛黄的死色。
政委个人比较喜欢这样的布达拉宫,犹抱琵琶半遮面,依然保持着它的神秘感。
从遥远的色拉寺看拉萨,鹤立鸡群的布达拉宫显示出它高高在上的的地位,霸气十足,它才是这座城的最高统治者。
藏族生活在世界之巅,所以他们能俯视世界。站在布达拉宫脚下时,感觉一种强烈的压迫感。这种感觉来源于布达拉宫带有藏族的野性和粗犷。
布达拉宫的阶梯是Z型的,相当的陡峭倾斜,导游说有人走着不小心就往后倒了,所以上去时要身子往前弓。
布达拉宫的墙有3米厚,这是它千年不倒的原因。现代建筑商恨不得把墙搞成空心的节约材料,杀人于无形之中。
藏民喜欢绕白塔转经,既体现自己的信仰又可修来生之福,政委认为还可锻炼身体,比内地的公园建什么黄黄绿绿的健身路径器材效果好多了。
传统藏式小转经庙,里面有个2米高的大经筒,多多人围在那里转,有点费劲,每天来转,即可减小肚子又可练肌肉,不要太瘦哦。
藏人喜欢戴帽子,因为西藏严寒风大阳光强烈,帽子变成了必需品。其帽子品种有牛仔帽、贝雷帽、鸭舌帽、牛仔布帽、休闲帽、平顶帽、棉帽、运动帽、户外帽、沙滩帽、草帽、棒球帽、嘻哈帽、遮阳帽、毡帽、狐皮软帽、兔皮铜帽、裹头布.......再加上摩托车头盔和安全帽,几乎古今中外流行复古的都有。从帽子就可看成藏民是一个很时尚的民族。藏民身材很魁梧,出摔跤名将,反正女生是我征服不了的那款。
转经筒是藏地最流行的活动。每个经筒里都有一部经文,很多藏民不识字,转一圈经筒,等于念一遍经文。转经筒,念经文,修正道,完善人格,功德圆满,换来世善报。数不尽的经筒,悠长悠长的转经路,信徒转山转水转草原,要磨掉多少老茧,磨破多少双鞋才能到达他心目中的天堂?
我曾想一个个的边数边转红山下的经筒,几百个吧,但我由于疲倦、烦躁、无聊、赶时间,没能坚持到底。归根结底是欲望太多,没有一颗向佛的心。
转经路上,藏民会买些不知名堂的草放到这样的白塔里烧,应该是供奉神灵祈求福分的吧。那些草燃烧时有一股清香和浓烟。
刚能够着经筒的小孩儿就开始转经筒了,看来他们的教育一点都不晚。藏民从小就接触和学习藏文化,可见藏文化根基之深和传承之稳。
再此说个题外话。
我是汉人,但我出身和成长在壮族环境,我的邻居、同学、老师等都是壮族,父母也是一口流利的状语,连广西都骄傲的叫“壮族自治区”,我自然有了份壮族情怀。我以自己生活在壮乡而自豪,然而你问我状语会多少、壮族服饰是怎样、壮族风俗是什么我只略知一二:刘三姐、《大地飞歌》、三月三鸡蛋节、百色起义、桂林山水......曾经的壮新闻好像已停播。我生于壮乡,却根本不了解壮族文化与历史,不只是我,在我之后的一代代都不懂。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为什么,这是教育问题。
谈到教育就头痛。我从小就知道董存瑞、邱少云却不知道壮族的民族英雄;我从小知道宋祖英,却在大学才知道《大地飞歌》唱的是壮乡;我能引用李白杜甫的诗,知道柳宗元被贬柳州,却不知道广西有没有诗人;有几人知道李宁是广西的骄傲,为什么英语课本却谈姚明在美国打球,卢燕在巴黎走秀;老师让我读《中国通史》,五千年啊,但我却不知道广西壮族历史有几年........
教育真可怕,汉化真严重,为什么就不能给民族文化留点市场呢?为什么广西的课程就不能有一门介绍壮族文化呢?老搞那种点到为止,一点就过,过了就没形式。
我真庆幸还看到那么原滋原味的拉萨、藏民及藏族文化,也很遗憾为什么壮族文化不能像藏族文化那样源远流长。
祖国母亲在汉化壮族后,开始把无法修饰的手伸向了边疆。大量汉人携带汉文化涌入,藏族文化受到严重冲击。随着国际友人的加入破坏队伍,西藏不久就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一个像北京失去胡同文化,只能拿“京式贫嘴”当卖点的城市。
“拉萨北京小学”我见过最恶心的名字,北京援建又怎样,好好的拉萨小学加“北京”二字干嘛。如果老板发额外奖金给员工,是不是可以让员工改姓“老”呢?类似恶心的事情多着呢。谈教育又扯到政治,罢了,再谈小命不保。
走在路上,路旁站着一女生,当我走过后余光和第六感告诉我她是一位美女,但我不会扭头或者掉头回来再看。然而这位老人却有那样的魅力让我掉头。当时我已经路过了她,但恍惚看到坐在路边的这位老态龙钟的人如此有拉萨风。怎样的拉萨风,不需我描述以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左手握有一打的1毛钱,伸向游客,嘴里念经为路人祈福。当我折回去时,她放下了经筒和钱,从肚子前掏出一个白色塑料袋,里面装着白色糌粑,已成粉末状,看来有些年月。
当看到我时,她马上放下糌粑,向我伸手。我给了她一些零钱,在拉萨逛,一天都拿十几块给乞讨藏民。我突然想起给她拍照,当我拿着相机对她时,她很配合的拿起经筒来转。看来我不是第一个给她拍照的游客。
我拍了两张就放下相机,转身要走时,她又向我伸手,上下的晃动以示给钱。但这次我不想给,并非是我没有钱或者没有同情心,而是这让我感觉这是一场拿我的怜悯之心做交易,我会很伤心的。我不是因为要完成照片才给予老人一点点帮助,而是寄托自己的一个希望,希望他们生活得好好的。如果我拍照完就给钱,那便是摄影师与模特的关系,复杂得很。这跟老人没关系,是我个人看法。(我知道这丁点帮助算不了什么,改变不了她的什么,但我对此事感触蛮深,见谅。)
色拉寺的辩经场。
藏地有太多的寺庙,每个都很神奇,都有一段历史,都有一位得道高僧。但我不可能每个都去,没时间也不信佛。色拉寺是拉萨三大寺庙之一,历史不过多介绍,度娘有。辩经,是色拉寺周一至周五下午的课程,喇嘛对佛学知识讨论和学习。我听不懂他们说什么,陈坤也来过色拉寺听辩经,他也听不懂,但我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我猜他们探讨的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如何生死轮回?如何自我解脱?如何普度众生?如何修行方可成正果?..........而不是“是否有UFO存在?”“露露姐是否跟冠希哥合作?”
僧人入场仪式,对上座的学长、师傅和佛祖磕头,很礼貌庄严。想想大学上课前连起立说“老师好”都免了,校园中碰老师就视而不见,我们还自称为“学生”,买衣服时动不动就跟老板强调“自己是学生,便宜点撒,包邮撒,送小礼物撒。”即使不推广“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封建礼教,但也不至于对老师恨之入骨吧,哪里有学生的样子。
入座顺序是幼儿园、学前班、一、二、三、四年级......我们夏天才穿无袖衣服,但僧侣一年四季都这么穿。你可能以为现在是夏天,但此时天空已经飘起了雪花,我冷得不想摸相机。僧侣们还是照常穿着,露出他们结实的手臂,继续辩经,直到赢了对方。
辩经这是一种富于挑战性的活动,双方唇枪舌剑,言词激烈,甚至脸红脖子粗,辩论者借助于各种手势来增强辩论的力度,或击掌催促对方尽快回答问题,或拉动佛珠表示借助佛的力量来战胜对方。其夸张的动作不言而喻。辩经场像菜市场,大家疯狂的杀价,谁能买到两块钱一斤的袜子就算赢,我深受影响。
这应该是“清华班”,他们低头沉思,非常绅士礼貌,学识肯定不浅。政委佩服,以一敌八,堪比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张无忌一己之力击退各大门派,还俘获美人心。
这位大师应该是辅导员,在这里搞监督工作。反正比我校某辅导员好,光明正大在这里监督,不搞地下活动和在班里养卧底。
可惜,太可惜,用脚趾头都能看出,这二位都比宗瑞哥和熙来叔帅气,原装Lady killer,选择红尘,成就绝不亚于后二位。
在拉萨超市里,听得最多的歌是《爱情神马价》,歌中有云“这种三角关系让哥好尴尬 你穿上了婚纱 我披上了袈裟 为你剃度头上又多了几道疤.....哥也只能够阿弥陀佛祝福你们俩.....”。难道每一位僧人心中都有一个她,跟着别人步入婚姻的坟墓,自己才选择出家了尽尘缘。建议僧人多看几本张小娴的书,玩三角恋于不败之地。
僧人都辩经去了,游客去看辩经了,寺庙很幽静。可以清晰听见风吹铃铛清脆的声音,也可以听见悠长的钟声,还可以闻到酥油灯味。安静的寺庙,悠长的钟声所产生的神圣感能去除心中的烦躁、欲望、情感,让人心跳变慢,心如止水。在这里,疲惫的心可以补个觉。
壁画,不认识这几位朋友叫什么名字,但可以确定在藏民心中肯定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朝圣者每天朝拜,哪里来的钱,他们是不是生活很清贫?人靠衣装,馬考鞍,奴家喜欢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位老尼穿着阿迪,喝着百事可乐,美国两大公司为她服务,看来日子很滋润,只缺个夫君。我打球十几年,却从来没能力将这两大品牌配合使用,最好情况只不过喝可乐穿李宁鞋。
朝圣者把小孩、开水壶、垫子、背包等都带来了,就差电饭锅了,可见朝拜是一场持久战,跟我靠四级一样。就像小时候爸爸带着我去买电影票,距售票还有几小时,先用块砖头放在那里占位置,不时的来监督一下,也叫有备无患。
拉萨八廊街的家庭建筑还保存着古老的藏族风格。我比较喜欢原味的东西(那根电线大煞风景),比如素颜、清炒、农夫山泉、茶叶、古典等,最讨厌添油加醋。老房子承载着古老的故事,讲述一段段人生,重温故里,故事情节历历在目,有一种归宿感和存在感。每次回到老家,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拉开抽屉,看那些泛黄的老照片,闭上眼就能看见不朽的往事,幸福而亲切。这是电梯房、别墅、一二环所不能给的感觉。
八廊街是主要的转经道和步行街,它围着大昭寺而建,成八角形,外号“八角街”。这里每天都这么热闹,我想藏民也是个喜欢凑热闹的队伍。这条老街很有历史和文化底蕴,它是最早的拉萨。
每家店铺前都插了五星红旗,一排整齐的五星红旗成了独特的风景线。这些红旗的作用有二:1店主跟大汉有关系;2这里是中国。拉萨属于西藏,西藏属于中国,所以拉萨属于中国,这种逻辑没错。但我总觉得满大街的五星红旗一直在强调:这是中国,是不是拉萨不清楚无所谓。走在拉萨大街,我想看的是藏族元素,一件藏袍都能代表西藏的符号,但五星红旗却不能。就像每次开家长会,某学生都是爷爷代表家长出席,别人会认为这学生老爸没地位或者没老爸,该生会开心吗?
藏地有很多写满六字真言的经幡挂在桥上、树上、院子、山坡等,其内容是“奄玛呢叭咪牛”。藏传佛教信徒认为,风吹一次经幡,相当于自个念一遍经文,积攒一些功德,经文会传到上天佛祖那里,就可于直接跟佛祖念经对话。
这是一位石匠的手工艺。他的办公室就是山脚一块大石头檐下,没有一丝遮挡,工具是钢钉和铁锤。他盘坐在地上,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身上灰尘叠厚。他脸上毫无表情,专心雕刻,当我们对视,他眼神竟带有杀气,我有点害怕,不敢拍照。我想,他一生面的着石头,难免失去表情。一个人日夜雕刻,难以掩饰孤苦。传统工艺受到现代器械的围剿,只能在垂死边缘苟且偷生。
西藏农村的房子比较传统,几乎每家的设计都一样,两层楼,屋前一个放农具的小院,屋旁是一个圈牛羊的大院,房顶插上一根树枝,树枝上挂着经幡。我喜欢这种独门独院的房子。
“光明甜茶馆”拉萨最大的甜茶馆。这个名字没有藏族元素,政委不欣赏,但网上说它最具代表性。
藏民喜欢喝甜茶,味道类似内地的奶茶,甜茶做法是煮红茶时加入奶粉和白糖。照片虽模糊,但隐约反映出,甜茶馆非常简陋,墙壁乌漆妈黑,桌椅破破旧旧,浅绿色油漆已掉大半,就是90年代农村小学和医院用的那种能坐两三四人的。服务员的衣服也脏兮兮的,她甚至把口罩直接戴在头发上当发带,真佩服她们的创造力。
茶馆没有包间,都是乱七八糟的坐在大厅里。藏人不像内地人,进了餐馆喜欢找窗边、角落坐,他们喜欢做中间,坐大厅。茶馆生意很火,上午九点就爆满,一直到六七点人才慢慢散去。茶馆很挤,别奢望单独霸占一桌,你只能跟别人混搭。在内地饭馆,旁边桌子坐人都觉得烦。有的单独来的,像我,有的小两口来,有的约三五朋友来,有的则是一大家子七八人围一桌。坐下就聊,仿佛都认识似的。有的打牌,有的吸闷烟,有的大口喝茶,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谈笑风生,有的则哼起小曲,有的看别人眼珠打转,有的则闭目念经,有的甚至拿出办公笔记本。不像内地的茶馆,只供上午和约会。客人都是成年人,难道未成年人禁止进茶馆,这管得跟内地网吧一样严。
甜茶6毛一杯,7元一开水壶。我一般搞4、5杯,人多就买壶划算些。有的一人买一壶,他也喝不完,就给坐在附的人倒茶,管他认不认识,都是老乡,相当好爽。藏面3元一碗,泡菜5毛一碟。这是拉萨最流行的风味。
吃着藏面,喝着甜茶,是藏民的一种饮食习惯,我搞不懂,藏面已经有汤了,为什么还要喝茶呢?就像吃武汉热干面再配上一个河北烙饼,那不是傻叉吗。后来看了我同桌的吃法我才明白。他在吃面前,杯子已经倒了甜茶,然后他左手端起甜茶,右手小指指尖轻轻点了一下甜茶,把手抬起,手指放入右耳旁,再轻轻弹一下小指,将茶弹飞身后,如此反复三遍。整个过程他嘴里念念有词,应该是念经吧。我猜想这是饭前的仪式,表达对神的感谢。仪式做完他饿狼似吃面和泡菜,面汤几乎不剩。吃完藏面,他才缓下来慢慢的品尝着甜茶。
茶馆隔10多分钟就有乞讨者进来乞讨,有小孩老人,有男有女,他们嘴里念着经,为在座的各位祈福。因为茶馆里总有零钱,所以客人都会施舍一点助人为乐。拉萨的乞丐应该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乞丐,他们手里都会有整齐的厚厚一叠1元、5角,1角的。我佩服他们的诚实,即使“收入高”,但他们还是把所以的钱整好放在手里,一个手拿不下两手拿,而不像内地乞丐拿出几块钱当诱饵。我不认为这是乞讨,而是茶馆文化。进了茶馆自己拿杯子自己找位子,别奢望服务员给你引路拉凳子擦桌子送菜单。藏地是不讲究服务质量的地方,一切自便,有时服务员倒茶时茶都溢出来了她还在跟别人说话。有时倒杯外,洒了一桌,或干脆倒在客人大腿上。
在一个小茶馆,老板娘给我上藏面,她一只手端,大拇指扣进碗里,指甲全侵泡汤里,她把碗丢到我桌子上时,“啪”的一声,几颗葱花弹起,吓我一大跳。心惊胆战的吃着面,没有指甲油香,就是感觉咸了点。当我吃完时,准备把汤干掉,老板娘拿着辣椒碟过来说“加点辣椒更好吃”。我彻底被打败了,面都没了加什么辣椒?难道她今天开张吗?
经过多次受伤,我发现了,藏民是不讲究服务质量的,而讲究坦诚。即使做生意,也不需要谄媚卖乖,陪喝假笑,而是真实坦诚。就像“凤凰传奇”保证不陪喝假唱,所以能红遍大江南北,垄断广场舞音乐。内地认为顾客就是上帝,所以无微不至的伺候,但在藏地顾客不是上帝,“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法身在常寂光净土,报身即是全部虚空法界,应化身何处有感就显应于何处。”这就是藏民心中的上帝-----释迦摩尼,住在藏民心中。
这就是一个原始的民族。
曾听说很多外地游客在西藏喝茶拉肚子了,夏天进茶馆苍蝇“嗡嗡”的叫。我亲身经历,回来前一天,喝酥油茶去了,晚上上床后肚子痛,从十二点吐到四点,最后连夜去医院,差点客死他乡。
藏民的生活节奏很慢,慢过成都和凤凰,在医院的“急症室”表现非常明显。医生慢悠悠的穿衣开门(20分钟),慢悠悠的写病历(30分钟),慢悠悠的找钱(8分钟),慢悠悠的拿药(10分钟),慢悠悠的打针(10分钟),看个病要花1个多小时,且只有我一个病人,不病死都被急死。护士调点滴慢慢的滴,比内地慢很多,不是气压问题,而是生活节奏问题,调好告诉我“床位1小时15元。”我擦,能不能把药调快点,4瓶要滴了8个小时,床费比药费还贵。
藏人的厕所非常有艺术性,我找半天才发现我就在在厕所前。这是个不雅的话题,但却耐人寻味。藏人不喜欢去洗手间里方便,而喜欢来野的,想必大家都已听说。拉萨街应该是全国公共厕所密度最大的城市,两百米一个,但大街上随处可见藏民小便的。男士面对一面墙,或一棵树,或水沟,或车子、或桥墩.......动作简单大方,不慌不忙,尺度极大,下拉链就搞,没有作贼似的左顾右盼,完全一副享受架势;女士较少,偶尔草坪(草不能高)里会有,她们蹲下有裙子遮住,不要试图想看到些什么内容,倒摆出个采蘑菇的姿态,并且一种此山就我一人的采蘑菇心态。
我亲眼目睹,一位大哥在厕所外对着厕所的墙壁小便,再绕几步就可进厕所了,为什么他不呢。真是一个喜欢蓝天白云和崇尚自由的民族,连方便这一小会都不放过。
记得一位网友去了牧民家,要方便时,牧民带他到家后面厕所,其设计用石头摞起四五个圆形台阶,中间一个圆坑。厕所坐落在辽阔的草原上,没有一面墙遮挡,容易曝光,但为了弥补损失,你可以边方便,边吹西藏的风,边欣赏大山大水风光,真有原生态的感觉。
记得我刚来拉萨时,在小区门口问保安“洗手间在哪里?”他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说“没有”。后来我跟这位保安熟悉了,一天我骑车出北门时,保安正在大门旁对着墙方便,他扭头90度看到了我,跟我点头打招呼,我立刻挥起右手问好,他激动中也挥起正在使用的右手,但他没抬到一半就放下去,够忙的哈,然后朝我傻笑。能在光天化日、大街旁、小区门口方便得如此忘我,学生真心佩服。
这帮人几个一群围在一起,有的手里拿了一两串,有的拿皮包、皮带,有的拿毡帽,他们在交易。虽然拉萨肯德基、耐克、大超市、大商场都有,但藏民还是保存着原始的物品与物品的交换方式。这样手就不会碰钱,不被钱弄脏。
藏族是个古老的民族,西藏是块神圣的土地。十年前,你来到西藏,随意掀起藏民家的门帘,他们就会热情的迎你进屋,拿出家里最好的肉,最好的酥油茶款待你,还献上哈达为你祈祷。十年前,在藏地碰到牧羊的藏民,他们会抢你的墨镜,不是白拿,他随身取下些东西跟你交换。如果你不同意,他会拿出藏刀,举在头顶,吓你但不行动,没有恶意就像父亲凶孩子一样。
完全没预料到她会闯入我的镜头。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一直被误读,从未被了解。
仓央嘉措的世俗家中信奉宁玛派佛教,该派教规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后他被封为达赖喇嘛,达赖所属格鲁派严禁僧侣结婚成家、接近妇女。
他依然我行我素,热爱自然,享受自由,崇尚爱情,经常半夜偷偷与情人玛吉阿米约会。
玛吉阿米容貌美丽,性情温柔,嗓音甜美,一双又黑又亮的大眼睛像刚刚酿就的葡萄酒,看一眼就能把人醉倒。但严厉的教规和世俗的反对,玛吉阿米被迫改嫁了,他失去心爱的宝贝后,痛不欲生。他不愿做上层统治阶级争权夺位的牺牲品,选择了流浪的生活。关于他的结局有种种版本,流传最多的是他在青海湖畔圆寂。
“玛吉阿米”译为“未嫁的少女”,仓央嘉措描写“在那东方山顶,升起皎洁月亮,玛古阿米的面容,渐渐浮现心上”。自玛吉阿米离开后,他的思念从未停止“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笔下的情诗大多描写男女爱情的忠贞、欢乐、缠绵、思念、哀怨.......
仓央嘉措是内地人最熟悉的一位藏人,因为他的诗歌广泛流传,遗芳千古,符合内地人的胃口。我不得不检讨,去了西藏才认识他的,怎么说我 也是校园诗人,跟他同行,却这般孤陋寡闻,不识前辈。而在拉萨跟客人聊天,他们十多年前就看过苍老师的诗歌,真无地自容。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那一世》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 不为乞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日 垒起玛尼堆 不为修德 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仓老师被人们奉为神王、情圣、浪漫主义诗人........
“先是在拉萨河两岸遥相误解……恋人们腾出最敏感的地方,供我痛心……”这是仓央嘉措曾面对拉萨河写下的诗句,我不知道是什么让这位伟大的诗人如此心痛,但拉萨河一定是触及了他敏感的内心。
中午,温暖的阳光晒得人荷尔蒙爆发,拉萨河在阳光中散发暧昧气息,河边一对对小情侣搂搂抱抱,缠缠绵绵,卿卿我我。如果在学校看到此景,我第一反应是没钱开房,但在拉萨这片圣土,我觉得他们是在表达至高无上的爱恋,因为没有一个地方的爱情比拉萨有高度。
还有很多人,单独坐在河堤上,安静的看着流荡的河水,听着河水冲撞石头发出的“哗哗”声。他们在享受阳光,或是思念远方的情人,或是思考人生。深圳人忙得喘不过气,为什么拉萨人有时间在河边瞎晃,我也跟着瞎晃。
拉萨河给拉萨人的感觉绝不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轮回和倔强。
崇尚纯洁爱情的藏族,他们相信世事轮回,天长地久。
对于爱情,藏人有独特的理解。西藏林芝地区一些藏民还延续着一夫多妻制,更夸张的是阿里地区和横断山脉还存在一妻多夫制,有的几兄弟共一个老婆,老大代表跟媳妇去领证。我算长见识了,能爱到这种地步,我望尘莫及。让我藏化30年也无法达到那个境界。到底是我封建还是他们原始。
黄昏,拉萨河畔很多人席地而坐,围着啤酒烧烤。
《西藏往事》的女主角。
我曾在公交车站,迷恋一双眼睛很久。她裹着头巾,戴着口罩,穿着朴素的衣服,手放在衣袖里,只露出眼睛。她坐在商铺前的石阶上,眼神寄托在路人的身上,但她却没看到我一直盯着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娇小的身材像十三四岁,但老气的衣服像是三四十岁。从外表无法分辨她的年纪。她有一对清晰的双眼皮,眼珠像葡萄般黝黑,眼神安静,移动缓慢,久久不眨。那是一双美丽的眼睛,虽不水灵但很明亮,眼睛看到的是纯洁的世界,眼睛像蓝天白云干净,没有一点瑕疵。婴儿的眼睛是最晶莹剔透的,随着年龄增大,阅历增多,看了世间太多的脏东西,眼睛也会变得越来越浑浊。如果她是一名少女,为何穿得这么老气;如果她是妇女,为何有白雪般纯洁的眼睛。我无法描绘,只能引用蔡琴《你的眼神》-----“象一场细雨洒落我心底 那感觉如此神秘 我不禁抬起头看着你 而你并不露痕迹 虽然不言不语 叫人难忘记 那是你的眼神 明亮又美丽。”这首歌简直是为这样的眼神量身定做的。透过她纯净的眼睛,看到却是我眼中的浑浊和心中的凌乱。我就像是一个擦皮鞋的孩子,她却穿着一双一尘不染的皮鞋来给我擦拭,擦来擦去,我发现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无法使皮鞋变得更干净,而我的手却越来越脏。
拉萨人很会享受生活,我深受感染。
简单介绍些藏民生活习惯:1)拉萨1、2点钟吃午饭,7、8点吃晚餐,冬天晚上8点,夏天10点天黑,号称的不夜城;2)藏民不喜欢洗澡,一年一次也正常;3)拉萨工作制是每天6.5个小时;4)藏民喜欢说“就是”就像美国人喜欢说“dogshit”;5)藏民吃糌粑,将糌粑入碗,加入酥油和茶水,用食指搅拌,转动碗,拌匀后用手捏成团就能吃了;6)藏民能歌善舞,跳舞是围成圈的,象征团结;7)拉萨流浪狗很多;8)藏民不吃鱼、猪肉、鸡鸭、马肉、海鲜、狗肉,藏谚语有“人马狗灵魂一样”;9)一妻多夫母系社会仍存在;10)西藏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很多人不会汉语;11)藏族贫民流行天葬和水葬,天葬是把人砍碎了给秃鹫吃,水葬是砍了给鱼吃,高僧可以塔葬,小僧火葬;12)西藏有太多同名同姓的,他们的名字都很好听.........很多很多
我在拉萨的生活很简单,我不再看NBA,不关心政治新闻,不着急英语考级,不在乎衣着打扮,不喜欢逛淘宝,不知道什么电影上映,不需要早起,也不需要把每天时间工作安排紧紧的,更不需要考虑未来2、3天干嘛........
我每天就只干3、4件事情,早上起来浇浇花,倒垃圾,隔三天扫地,隔五天拖地,洗澡洗衣服,中午做饭,下午看看小说,傍晚买菜做饭,晚上上网聊天看西藏电影。隔三五天上街逛一次,或跟小区保安坐坐,或晚上去小区广场看跳舞,有时阳光好去拉萨河散步。有客人来就跟客人去玩或一起做饭,一般只有一两个客人,有时几天没客人。偶尔去大学打球,但空气稀薄,呼吸困难,打不好。
拉萨环境恶劣,物资匮乏,气候骤变,消费高,偏偏政委囊中羞涩,吃的比较便宜。在拉萨我没有朋友,多少有点孤独,元宵之夜,客栈只我一人,晚上上网看到朋友留言“吃汤圆了么?”才知道今儿元宵。喝什么庆祝呢,香槟太贵,雪碧也贵,好吧,冲一杯豆奶,敬自己。总的来说生活很艰苦,但这一切丝毫没有影响我的心情,我想我已经被美丽的拉萨所迷惑。蓝天白云,雪山草原,一旦投入其中,谁能体会?谁能领略?谁能罢休?
正如在美丽的蜘蛛精面前,师傅、悟能、悟净的智商为零,妖精叫他们做什么都一厢情愿。
这是一才不带相机的旅行,只能感觉到一个陪了我四年多的步步高存在。
我去西藏不只是为了看风景,如果只为了看风景我不会跑那么远。 带什么上路呢,我带着一颗跟海子一样面朝大海的心。西藏的风景就像一场纯色的恋爱,即使重复、简单、色浅、味淡也不会让人厌烦。它不会给你飞蛾扑火的冲动,也不会给你生死相许的承诺,而是给你“我愿化成一座做石桥,经受五百年的风吹,五百年的日晒,五百年的雨打,只求她从桥上走过!”的守候。只要走过,永不忘怀。
在西藏,我看到了矮矮的白云,蔚蓝的天空,布达拉宫的背影,翱翔的雄鹰,落日照金山,成群的牛羊,奔驰的骏马,低头饮水的藏羚羊,S形的河流荡过辽阔的草原,拉萨河蓝蓝的河水倒影蓝蓝的天,冲天高山沉积的皑皑白雪.......也尝过一些藏式食品。这些很可贵,但我想这一切都会过去,都会变,唯一不变的东西是留在心底的----西藏给予的感受。这是相机拍不出来的。
经历很重要。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之所以迷惘,是因为经历少了,不知路在哪里,更不确定哪一条路适合自己。走的路多了,手里有资源,选择才多,路会越走越宽阔。没有选择,无异于被剥夺自由和政治权利的囚犯,生命掌握在法律执行者手里。
小时候,我的梦想是成为“老师、医生、科学家、解放军。”因为我们生活中接触农民、老师、医生,课本里接触农民、老师、医生、科学家、解放军,并集就是农民、老师、医生、科学家、解放军。这就是我所有的见识,选择面很狭小。长大了才发现,除了那些,还有三陪、小三、情妇、小白脸、鸡鸭等职业供选择。
曾有人问我“你这一趟收获了什么?”其实我想说我带着什么去同样重要。生活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交易,用时间、生命、精力等交易金钱、知识等,再交易商品、娱乐等。甚至爱情,在《北爱》中也被标价,最终交易成功。
我是带什么来西藏,又交易到了什么呢?
我看看身上,没买到藏袍,吃的早已消化,看见的已从眼里消失。我到底付出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呢?我当时无法回答他,因为我得问内心。
表面上看我什么都没得到,并且去拉萨还瘦了五六斤,但我想告诉你,在脖子之上,记录了我在拉萨和来回车上的一切。那些东西,在想要时才会存在。
当你的心很野时,去西藏,你变得踏实;当你的心如死水时,去西藏,你的心会复活。
当你厌倦复杂的社会,去西藏,你渴望卷土重来;当你贪恋家庭的安逸,去西藏,你就知道风尘更可贵。
当你迷失方向,去西藏,你就能把道路看得更清楚;当你朝理想一路高歌时,去西藏,你就知道目的曾可贵,沿途东西价更高,(不要因追求理想而忘却亲友)。
当你身败名裂时,去西藏,你会发现那根本不算什么,都是身外之物;当你功成名就时,去西藏,你会发现很久没有亲人的消息,他们比成就更重要。
当你感情受挫时,去西藏,你就学会了如何先爱自己;当你爱得死去活来时,去西藏,你才能称出这份爱情的真正分量。
当你感觉生活循规蹈矩时,去西藏,你就能享受自由飞翔的感觉;当你一生漂泊,自由放纵时,去西藏吧,你就明白了人除了自由还有责任。
..........
我的收获什么呢?在脑海里,很难写下来。每个人去西藏收获都不一样,那是一个需要身临其境享受感受的地方。在我心中,始终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谁能一生不染风尘呢,藏民能,那是一张不染风尘的美,美得一塌糊涂。无论如何,我不想离开那里,但我也不属于那里。
回来了,感觉又回到了花花世界;
回来了,对内地城市有点陌生;
回来了,多一份西藏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