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绿色空间 > 详细内容
十万海鸟守护者
发布时间:2015/9/5  阅读次数:1903  字体大小: 【】 【】【
蛋坨子岛是一座10万只海鸟盘踞的海岛,2001年被国务院评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这个著名的鸟儿天堂迎来了守护者。这只一支80后为主的队伍,用日复一日的汗水,使块弹丸之地上的鸟类得以繁衍生息。摄影/姜旭

  

蛋坨子岛位于大连市大李家镇东南入海约2海里处,每年的5月到8月,近10万只鸟类迁徙到这里繁衍后代,所以要保护当地的生态,护鸟人显得尤为重要。郝萌在大学时学的就是与鸟类相关的专业,在蛋驼子岛上,他不但没有感到孤单,反倒在鸟鸣与海浪的交织声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2012年与2015年的蛋驼子岛植被状况对比。由于近3年干旱情况较重,绿色的灌木已经枯死大半,而选择灌木作为栖息地的白鹭,在2015年少了很多,这种生态变化对鸟类的影响不仅是选择栖息地这样简单,如果没有了途中的这座驿站,很可能会影响整个鸟类的迁徙路线。护鸟人正在尽全力着手恢复生态系统。

  

守护鸟儿的“哨兵们”驻扎在一处三面环山的海湾中,一板房内有两张床,还有一个储水设备合一处简易厨房,这是护鸟人平时休息、工作的地方,必要时也是他们躲避风浪和大潮的地方。

  

台风将至,只要风力达到七级,保护区内的船就不能出海,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不能把护鸟人从岛上接出来,那么他们就只能等到台风过后再出岛。7月10日清晨6点,保护区书记刘晓东带着一艘快艇,赶赴蛋坨子岛帮助护岛两名同事撤离。

  

从2012年末到2015年7月,监测站经历了无数次骇人的风浪,基座已经被海面的水气侵蚀。边缘的地板连接处已经下沉,金属框架轻易地就会被掰裂。

  

保护区科研科的科长周彤是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他来保护区五年间负责,蛋坨子岛鸟类数据采集工作,平时少有言语,但只要谈起他热衷的鸟类习性等知识,他就会像数据库一样把鸟类知识丝毫不落地倾泻出来。人说他的身上总带着一股海腥味,其实是因为他的生活离海鸟的生活,肩头的一坨鸟粪就是证明。

  

深夜,监测站外,海鸟还在不分昼夜地鸣叫着,监测站内一盏烛光下,陈冲比对着突然想的一组数据,这些数据在海鸟繁衍以及迁徙路线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凌晨2点,发动机的声响惊醒了护鸟人,他们匆匆爬到山顶崖壁向瞭望并示意船只不能靠近蛋坨子岛,夜空下他们的灯光是守护蛋坨子岛最亮的那颗星。

  

从创立保护区并在蛋坨子岛立碑以来,护鸟人对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除了正常的工作外,他们还会三两成组地到岛周围搜寻涨潮时漂上岸的垃圾,并在换班时把垃圾带出岛。

  

护鸟人上山基本没有路走,一条狭长扭曲的栏杆就是他们的路,不论昼夜,他们向哨兵一样往返于这条路上。

  

岛上有很多鸟蛋,它们的命运各不相同,有的鸟蛋是被父母在交配期遗落在岛的角落里,有的鸟蛋是被风雨吹到了山崖下,有的鸟蛋滚到了临近的其他种类的鸟巢中,即便孵出雏鸟,也不会活很久。但令人发指的是附近的渔民在海鸟产蛋期上岛将鸟蛋偷走,并高价卖给食客尝鲜。

  

护鸟人小组在滩涂上捡到了一只羽翼还未丰满的海鸥雏鸟,这种自己走出来的海鸟很难存活,因为绝大部分雏鸟一旦走出鸟窝就很难找到回去的路,成年鸟也不会把雏鸟当成自己的孩子喂养。

  

由于水土流失,土层松动,搭在山崖边的鸟窝遇到大风很容易被刮垮。更有甚者,雏鸟会被大风刮到峭壁下。

  

蛋坨子岛上没有沙滩,只有遍布石子的浅滩,傍晚时分,工作了大半天的护鸟人就会翻过山来到这里休息。

  

植被采样工作用了他们大半天的时间,护鸟人陈冲和石富春回到监测站煮了一锅方便面。在碧海蓝天间野餐的经历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这点小小的自豪感时常伴随着他们的护鸟生活。

  

夕阳下的蛋坨子岛的周边格外美丽,石富春(右)拿着手机和陈冲分享着上岛前在家中给孩子录的视频,在守岛的日子里他们用这种方式想念家人。

  

城市的文艺青年们渴望独享孤寂时,护鸟人在岛上对寂寞早已甘之若饴,关于他们守护的蛋驼子,每个人都有一本说不完的故事。每年的迁徙和繁育,让这些鸟儿的心中有了固定的归属,护鸟人希望有生之年能守护着这些大自然的精灵让它们安详地繁衍下去。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