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位于川西南的大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这里被称为中国贫穷的样本,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长期的贫困困扰着这里,也阻碍着大凉山的孩子们读书受教育的机会。摄影/赵明 编辑/骆雯雯
【 2 】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川滇交界,总人口约473万,其中彝族占半数以上。这里境内6万多平方公里几乎全是山地,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下辖的17个县市中有13个为国家级贫困县。图为2016年3月17日,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被称为“悬崖村”的阿土勒尔村,村里的孩子们陆续准备爬天梯赶往学校。
【 3 】
在大凉山,四分之一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落后的经济严重影响了大凉山孩子们的成长,也制约着这里教育的发展。图为2014年12月9号,村小里的孩子们在吃午饭之后排队洗碗。这里的主食是土豆,村子里的孩子大多都发育不良。
【 4 】
位于美姑河峡谷的美姑县是大凉山最具代表性的贫困县之一。这里的乡村小学设施简陋,教学环境恶劣,但却是上百个大凉山孩子们接受基础教育的唯一选择。图为2015年12月24日,14岁的海来乌沙和同村的几个同学在赶去上学的路上,每个人都背着一根木柴,用来在学校做午饭。
【 5 】
乐约村小学位于美姑县乐约乡乐约村,校舍是两间土房,有2名支教老师。由于师资有限,全校只有两个年级两个班:三年级20人,六年级17人。图为2016年3月24日,刚下过雨,乐约村小学的孩子们在教室前面的操场上玩耍。
【 6 】
乐约村小学在海拔1900米的山上,教室里没有电灯,采光主要靠房顶漏洞透出来的自然光。图为2016年3月25日,阳关透过屋顶上的漏洞照射进教室,孩子们在晨读。
【 7 】
学校里唯一的体育设施是操场上有一个由一根木头和一个铁丝圈组合成的简易篮球架。图为2016年3月23日,孩子们冒着小雨天气拿着足球在投篮。
【 8 】
后来,村里一个外出打工回来的青年帮助改进了简易篮球架,安上了在学校库房里找到的正式篮筐。图为2016年4月28日,进一步改进了篮球架立在农田旁的操场上,两个孩子攀爬着篮球架的两根木桩进行比赛。
【 9 】
学校的设施简陋,物资也极其匮乏。2016年4月29日,临近“五一”放假前,因为担心雷雨天气损坏国旗,村子里的书记把国旗拿到了教室。这面支教老师特意买来的国旗是乐约村小学的第一面国旗,在此之前,这里的孩子并未见过国旗。
【 10 】
但比起恶劣的教学环境,适龄儿童高比例的辍学率是乐约村小学面临的更为严峻的问题。图为2016年3月24号,9岁的阿约拉正和7岁妹妹阿约拉龙爬上教室的窗户听老师上课。辍学在家的兄妹俩平时负责在家放牛羊,如果下雨不能放牛羊的时候,他们会跑到学校来玩。
【 11 】
乐约村16周岁以下的儿童有148个,上学的儿童只有68个,80个人辍学在家。图为2016年4月28号,没有上学的9岁的阿约拉么站在学校的标语前面。他负责在家里照看弟弟,家里一个姐姐在乐约村小学上六年级,另一个姐姐上三年级。
【 12 】
尽管和凉山州的大部分贫困地区一样,乐约村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但有限的校舍和匮乏的师资让这里数量越来越多的儿童依旧无法全部接受学校教育。图为2016年4月28号,乐约村小学的老师组织孩子们过劳动节,为了找到一块便于活动的平地,他们步行了1个多小时。
【 13 】
乐约村小学的现状是大凉山贫困学校的一个缩影,但却不是最糟的。图为2016年3月23日,乐约村小学的教室里,学生在黑板上写下的“中国梦”。
【 14 】
位于美姑县乐约乡的洛嘎村,是海拔2300米的在山上的村子。村里的洛嘎村小学,老师只有兼任的村委书记吉克吉日1人,只有五年级一个班,共8名学生。图为洛嘎村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们在教室前合影。
【 15 】
洛嘎村不上学的孩子有50多人。村委书记兼代课老师吉克吉日说,这些辍学的孩子在家放牛羊,等到17岁外出打工,只可以靠力气挣钱。图为洛嘎村小学的教室,由吉克吉日自己的房子改建而成,他给教室里装上了电灯。
【 16 】
由于没有老师,只有一个年级,村里的孩子们入学年龄参差不齐,教学效果几乎无法保证。班里最大的学生16岁,最小的只有9岁,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吉克吉日经常反映:我在上面讲了一天,他们都听不懂。图为2016年3月26日,班里的班长海来石布在课本的封面上写着“我们班级有8个同学生”。
【 17 】
37岁的村委书记吉克吉日是学校唯一的老师。他当兵2年,2004年退伍回到村子,把自己家的房子修成了教室,当代课老师至今12年。图为2016年3月26日,吉克吉日带着学生们读语文书,通常上一节课语文,之后再上一节课数学。
【 18 】
除了外地来的支教老师,像吉克吉日这样的代课老师是大凉山学校中师资的最常见构成。代课老师任教起点低,工资微薄,学历有限,但却是大凉山贫困小学的重要师资。图为身兼村委村书记和代课老师的吉克吉日的讲桌上放着两本书,一本是《党支部书记培训教材》,一本是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本。
【 19 】
瓦姑乡是美姑县的另一个乡,这里的扎甘洛村小学,只有1间校舍,1名支教老师和六年级一个班12名学生。图为2016年4月11日,扎甘洛村小学的支教老师和学生一起升国旗唱国歌。
【 20 】
虽然物质条件恶劣,但扎甘洛村的孩子们却依然保留着爱玩的天性和对未来的憧憬。图为2016年3月11日,由于扎甘洛村小学没有篮球架,学生们把篮筐挂在教室窗户上投篮,窗边的墙皮因此脱落了一大片。
【 21 】
为了解决没有篮球架的问题,几个学生找来了一根木桩,自己动手制作篮球架。
【 22 】
一天后,自制的篮球架被安装好,村子里的孩子在只有一根木头和一个篮筐的篮球架前打篮球。
【 23 】
班里14岁的女孩吉克十里没有去过北京,只在电视上和课本上看到过的北京天安门。她在自己家的门口画了一个五角星,表达着自己对北京的憧憬。
【 24 】
但学生们顺利完成学业的过程仍然遭受着很大的挑战。由于父母下地种玉米,学校13岁的学生吉克古丹只能背着弟弟来学校上学。图为2016年4月11日,吉克古丹和弟弟坐在一张椅子上听课。
【 25 】
2015年元旦,班里15岁的迪莫石伍写下了新年愿望“我想去打工”,最终这个想法被老师给劝解回来。在大凉山,很多孩子会选择在彝族新年或元旦放假之后辍学,跟着从外地打工回来的亲戚去外地打工。
【 26 】
瓦姑乡古觉村的古觉村小学和扎甘洛村小学的情况相似,学校只有1名支教老师,五年级一个班共12名学生。图为2016年4月30日,天气暖和,老师让学生在教室外面考试。
【 27 】
古觉村小学没有篮球架,支教老师发明了一个可以挂在空中的篮球筐,用三条绳子互相在墙上牵引就可以让篮球筐悬挂在空中。有时候绳子松了,必须有一个人得拉着绳子才可以保持投球。图为2016年4月12日,两个孩子在投球,一个孩子拉着绳子。
【 28 】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公布的扶贫进程里,教育被认为是大凉山彻底摆脱贫困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但在美姑县,2009年这里才勉强完成“普九”教育考核,2010年到2013年,全县高中考上本科的学生只有9人。大凉山的孩子通过读书摆脱贫穷的梦想似乎还很遥远。图为2016年3月12日,古觉村小学的学生们在草垛上午休。
【 29 】
在长期的城市和乡村,东部和西部,平原和山区发展政策不协调的情况下,大凉山经济贫困和教育贫瘠的困境已非一日之寒。而化解困境,解决贫困,让大凉山的孩子上得了学不再做文盲,还需要更长久的努力。图为2016年4月28号,乐约村小学六年级13岁的吉克牛牛穿着彝族特色的衣服,手里捧着在山上采来的索玛花开心地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