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子仪统帅三军靠忠、信、勇、严、度成人生赢家
- 发布时间:2016/12/24 阅读次数:1220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一些能人在遭到领导抛弃或清算时最容易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历史上类似的例子俯拾皆是。其实,从集权统治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有其逻辑上的必然性,并不能仅仅归结为领导们薄情寡义这么简单。
比如,老大最喜欢手下小弟打胜仗、立大功,同时又最害怕某个小弟打太多的胜仗,立太大的功勋,因为这样一来,就必须不断给他更多的名誉、更大的权势,慢慢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时候小弟一呼百应,老大说话形同放屁,这就很尴尬了。
而对于那些能干的小弟来说,最难的不是立功,而是不受猜忌。岳飞一天之内连接12道皇命金牌,说明什么?说明他的表现已经让老大极度不满甚至感到恐惧,一两道金牌根本不好使。
犯大罪要死,立大功也要死,这个悖论如同一道沉重的铁幕,笼罩在人们心头。唐人刘禹锡有一首咏悼韩信的诗作,将这种心态刻画的入木三分:“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许多掌握军队的将帅在功成名就之后,不得不选择杜门谢客以求自保。
然而,唐朝却有位高人,他出将入相三十余年,受到四朝皇帝的尊宠,被呼为“尚父”,八子七婿都身居显贵,麾下数十名部将封王晋侯,获赐的良田房产自己都搞不清有多少,最后以85岁高龄谢世,称得上“富贵寿考,哀荣终始。”后人评价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
这位“人生大赢家”,就是平定安史之乱、再造大唐的汾阳王郭子仪。
郭子仪的赢家心得,概括起来其实就五字:忠、信、勇、严、度。
忠:不恋兵权,随叫随到
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要战役,他的儿子郭旰也英勇战死;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说服回纥,威服叛将,平定河东,简直就是唐王朝的“救火队长”。因此唐肃宗曾拉着他的手说:“国家再造,卿力也。”
像历代的名将一样,郭子仪也遭到来自朝廷权臣的猜忌和谗言,有人屡次诬告他拥兵自重,唐肃宗也因此几次急诏他回京述职。与其他节度使抗命不行的态度相反,郭子仪只要一得到诏书,每次都是当天就移交兵权,随来使启程回京。
有次他入朝后,发现大太监程元振等人专权用事,忌惮他功高任重,整天在皇帝身边说三道四,于是干脆上表,自请解除“天下兵马副元帅”和节度使的职务,要求留在京城任职。
如此这般几次后,唐肃宗彻底打消了对郭子仪的疑虑,更加放手让他统领军队,任谁在耳朵边吹阴风也不起作用。而郭子仪也跟皇帝畅开心扉、剖肝沥胆,好几次君臣二人谈话时激动得“涕泗交流”。
郭子仪曾推荐了一名县官人选,但朝廷没批准。幕僚们很不满,在他面前挑事:以您的名望和功劳,连个县令也安排不了,那些宰相真是太不懂事!
郭子仪听说后却十分开心:你们应当给我道贺才对。现在是乱世,武将们大多跋扈,朝廷常常不得已屈从他们的要求,这恰恰表明朝廷对他们的疑忌。现在我的请求被驳回,正说明皇上视我为心腹,没把我当那些武将们一般看待啊。
一个人对国家、对君王的忠诚之德,往往在受到委屈,甚至受到诬陷时才能更加真切地表现出来。许多人经受不住各种憋屈,或举兵造反,或负气出走,逞一时一己之快,却对国家、人民造成巨大损失。这些悲剧的责任,不能全部算在君王的昏庸无道上,是谁的责任谁承担。
清乾隆皇帝读唐史读到这段时,深有感触地说:自古大臣出将入相,为国安危者,必有忠诚之德,经世之才……汉之孔明,唐之子仪,信其人也。
信:人格魅力也是战斗力
郭子仪在部属中的威信很高,史载“朔方将士思子仪,如子弟之思父兄”。这份信赖的养成,是郭子仪多年来讲仁义,重诚信的结果。
回纥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出了很大力气,当初唐肃宗为早日收复长安,曾许诺回纥人,城破之日,土地、士子归唐,金帛、女人归回纥。
当时的太子,后来的唐代宗认为不妥,但又不敢驳他爹的面子,就主动与回纥王子结为兄弟,并在长安收复后利用私人情谊感化回纥王子,千方百计减少了赔偿和损失。
后来,回纥人提出要卖给唐朝一万匹马,而朝廷手头紧,只同意买一千匹。郭子仪向唐代宗提出,回纥立有大功,应当尽可能报答他们,而且国内也需要马,他请求拿出一年俸禄帮助买马。回纥人听到此事后,认为郭子仪讲诚信,讲义气,因此乐意听从他的命令。
连年动乱搞干了大唐家底,有时候军粮都难以保障。郭子仪提议军队闲时屯田,自给自足。他带头开荒耕种一百亩地,让手下将领按级别开垦不同数量的田地。见领导带头,士兵们不用下令,主动开荒种粮。当年,他驻军的河中一地“野无旷土,军有馀粮。”
在战乱年代,威信就是战斗力。郭子仪一度被罢免了军权,由部将仆固怀恩代理节度使。由于遭人陷害,仆固怀恩竟然举兵造反。为了取得士兵们的支持,他谎称“郭子仪已被奸臣所杀”,因而叛军攻势凌厉,直扑长安。
唐代宗愁的睡不着,从叛军中跑回来的李抱真了解行情,给皇帝出主意说:只要陛下重用郭子仪,让他重新去节度朔方,那些将士会不招自来。
果然,当郭子仪重新就职副元帅的消息传来,叛军将士纷纷议论:我们跟从仆固怀恩做这种不义的事,有什么面目去见汾阳王!郭子仪一到汾州,数万叛军立即跑过来向他投降,一个个欢欣鼓舞而又痛哭流涕——“喜其来而悲其晚也”。
盘踞河北的节度使田承嗣飞扬跋扈,忽叛忽降,曾跟唐代宗大打迷踪拳,就是不肯入朝见君,朝廷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但郭子仪的使者到来时,他老老实实地面向西方(郭子仪所在汾州方位)跪拜,嘴里还自嘲地念叨:这副老膝盖已经好些年不曾弯曲了!
李灵曜在汴州作乱,不管公私物品,陆路水道,只要打这儿路过,他都截留,节度使改行当强盗了。但郭子仪的物资,他从不敢打主意,不仅不让手下靠近这些物资,还要派兵当保镖给护送出境,生怕在他的境内让人劫了,到时候说不清楚。
能让这些骄兵悍将如此畏惧,当然不只是靠军事实力和能力,郭子仪的人格魅力更胜于十万雄兵。
勇:以元帅之尊孤身犯险
安史之乱后的唐帝国元气大伤,而且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渐有尾大不掉之势。同时,原来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开始蠢蠢欲动。特别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更是屡屡侵扰。公元765年,在叛将仆固怀恩的引导下,吐蕃联手回纥出动30万人马,一口气打到泾阳(今陕西泾阳)城下。
而泾阳城中的郭子仪身边,仅有万余士兵。他认为众寡不敌,难以力胜,想到当年与回纥交情甚厚,打算说服回纥掉转枪口,共击吐蕃。使者到了回纥营中,对方根本不信,说:郭公真在这儿吗,你骗人吧?若真在,能见上一面吗?
使者还报,郭子仪决定亲赴敌营。诸将为他精选了500骑兵做卫队,他说:这反而会害了我,让他们散了吧。其子郭晞拉住他的马缰绳劝道:那些野蛮人跟虎狼没两样,老爹你是国家的元帅,怎么可以把自己往虎口里送!
郭子仪说:如果不去,你我父子都会战死,国家也会陷入危亡,如果我赤心跟他们谈谈,他们或许会听从我的建议,那再好不过。只好赌一把了!说完,郭子仪用马鞭抽打郭晞的手,喝道:让开!然后率领数骑直奔敌营。
回纥统帅药葛罗是可汗的弟弟,听说郭子仪到来,大吃一惊,不知真假,便弯弓搭箭立于阵前。郭子仪摘掉头盔,脱下铠甲,投掉长枪缓缓向前,回纥那些老酋长们相顾议论:果然是郭令公啊!于是纷纷下马围过来下拜。
郭子仪也下马,拉着药葛罗的手郧一方节度使,但他照样颐指役使,如同使唤仆隶,这些人在他呼喝下都是小步快跑,不敢有丝毫怠慢。但对于人品不好的小人,郭子仪却相当谨慎,尤其注意礼节。
御史中丞卢杞长相奇丑,肤色发蓝,口才好,心肠却狠毒。郭子仪平常会客,姬妾不离左右,唯独卢杞来访,他总是先让这些侍女退下,独自靠在几案上等待。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卢杞这个人面丑心险,女人们见了他这副嘴脸肯定会嘲笑,如果卢杞他日得志,我们家族就要毁灭了!
忠信严勇,而又深察人情世故,自信的郭子仪没有像一些名臣那样,功成之后夹起尾巴做人,或者远遁江湖。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85岁的郭子仪病逝,追赠太师,谥号“忠武”。德宗为之废朝五日,亲临安福门送葬,并下令违反礼制,特意将他的坟墓加高一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