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德镇的烟火与欧洲的瓷器
- 发布时间:2017/6/13 阅读次数:1232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拿破仑像,赛夫尔瓷厂,1811年
大概有一千年时间,中国瓷器是全世界的奢侈品。欧洲人来中国采购瓷器时,总想刺探点技术,中国人当然严防死守,只卖东西,不传手艺。过去景德镇有个传统,外商只许进商铺,若敢进瓷器作坊,立刻打出去。
漏洞出在1699年,一个叫D'Entrecolles的法国传教士到了景德镇,汉名殷弘绪,也算名人了,我用的输入法里居然有这个词条。他在中国活动了四十三年,其中有七年居住在景德镇。
为什么能在景德镇传教七年,至今是一个谜。有一种很常见的说法:殷弘绪通过郎廷极送给康熙葡萄酒,皇上饮后龙颜大悦,特批殷在景德镇传教。这太荒唐了,首先,郎廷极是江西巡抚兼御窑厂督陶官,殷弘绪能巴结上郎廷极,说明他已经身在景德镇了,干嘛还要求康熙批准?最可笑的是葡萄酒,欧洲人掳掠黑奴时,倒是经常拿酒贿赂非洲的酋长,这种欺骗部落人的伎俩,怎么可能在天朝皇帝身上见效?那么殷弘绪为什么能留在景德镇,答案是不知道——但也不能乱说。
法国塞夫尔瓷厂的硬质瓷盘,1773年
不论是否主观故意,殷弘绪在中国的行为更像一个技术间谍。除了瓷器,他还窃取了中国的水银提炼技术、人造珍珠技术、牛痘技术、养蚕技术。说到蚕,在南北朝时就泄密了,一个和番的公主把蚕种藏到帽子里,带到了中亚瞿萨旦国,玄奘路过此地时,看到茂密的桑林,还特地记到《大唐西域记》里。瞿萨旦国也对技术严防死守,后来一个僧人把蚕种藏到手杖里,带到了东罗马帝国。还有另一个段子,罗马皇帝派间谍到中国偷来了蚕种和桑种,回去后把蚕卵播种在土里,拿桑种去孵化……西方虽然很早就学会了养蚕,但丝织技术一直就不行,上等丝绸还得从中国买,所以乾隆曾几次下令禁止上等丝绸出口。
1712年出版的《中国陶瓷见闻录》
殷弘绪在景德镇收了些瓷工信徒,然后从他们口中套取技术,写了两封底长信,详细记录了景德镇陶瓷生产的每一道工序,连同收集到的高岭土和瓷石样品,寄回法国。这两封信在1712年首次出版,题为《中国陶瓷见闻录》。殷弘绪信里的一段文字可见其居心:我逗留在景德镇时,经常和皈依天主的信徒接触,这些人许多是瓷器工匠,他们激起了我对瓷器工艺的兴趣。中国瓷器昂贵精美,被贩卖到全世界。好奇心驱使我尽可能地记录下全部生产流程,也许能在欧洲派上用场。
法国瓷器厂
果然派上用场了,殷弘绪的信促使法王路易十五在1735年兴建了塞夫尔瓷厂(Sèvres),起初生产玻璃和软质瓷,在1770年烧造成功硬质瓷。硬质瓷是欧洲人发明的概念,特指中国以高岭土和瓷石制作的高温瓷器,相对于欧洲生产的低温软质瓷。软质瓷不耐磨,更像白玻璃,在骨瓷出现以前,欧洲人视为对中国瓷器的低端仿品。
中国瓷太贵,欧洲人老早就想自己做了。第一批模仿中国青花瓷的荷兰的德尔夫特瓷(Delftware),其实是一种锡釉陶器,随后佛罗伦萨的梅第奇瓷厂(Medici porcelain)烧成了软质瓷。塞夫尔瓷厂烧成的硬制瓷,用了前两种陶瓷的技术,还有殷弘绪记载的技术。
德国梅森瓷厂的胆式瓶,1730年
在法国的塞夫尔瓷成功之前,德国(当时还是许多小国)有另一段故事。有一个叫伯特格尔(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的炼金学徒,他师父宣布已经掌握了把金属炼成黄金的技术,然后就死了。倒霉催的,普鲁士国王奥古斯丁二世只好把徒弟抓起来,逼他炼金。伯特格尔当然不会了,逃跑了又被逮回来,国王说你炼出中国瓷也行——当时中国瓷器在欧洲号称白色黄金。也是有国王相助,伯特格尔调集来全德国的泥土样品,经历了种种艰辛,据说还用上了凹透镜升温,终于烧成了硬制瓷。奥古斯丁二世随后用这一技术建起了梅森(Meissen)瓷厂,现在还保持着极高的水准,生产欧洲第一流的瓷器。
英国产紫砂壶 十八世纪
在伯特格尔找到瓷土前,先发现了紫砂土,并且成功仿造出宜兴紫砂壶。有意思的一点,荷兰和英国的几个瓷厂在做成硬质瓷以前,都做过紫砂壶练手,称其为红陶。可惜欧洲人对这种暗淡无光的茶壶实在接受无能,只生产了几十产时间。
奥古斯丁二世害怕伯特格尔泄露技术,将其软禁至死。没成想三个梅森瓷厂的工人在1716年叛逃到维也纳,在奥地利女王的资助下建起了奥格腾瓷厂。而后伯特格尔的技术就徘徊在欧洲上空,从哥本哈根到圣彼得堡,瓷器厂此起彼伏。
伯特格尔烧成硬质瓷是在1710年,殷弘绪的第一封信是1712年寄到欧洲的。很明显,没有中国人的技术,欧洲人自己也能研究出硬质瓷。但殷弘绪的笔记的确加速了欧洲瓷器的成熟,许多瓷厂详细掌握了中国技术,英国的韦奇伍德瓷厂甚至将笔记编写成工作手册。
如同欧洲法律分为大陆法系和海洋法系一样,那里的瓷器也可以分为法德代表的大陆瓷系,还有英国的海洋瓷系。两个体系有共同的源头,中国瓷器;其次是互相不服,英国人就认为他生产硬质瓷的历史比梅森瓷还早;最后要各自发展,比如英国人发明了骨瓷。
骨瓷英文名是Bone china。china在英语里可以统称硬质和软质瓷,更多时特指骨瓷,有点无辜,China和骨瓷没啥关系,类似的误解还有漆器,明明是中国发明的,却被英国人称为japan。
十八世纪英国瓷业正红火,有一个叫Tomas Fyre的人,在伦敦南部开了个瓷器厂,旁边是一家屠宰场。1748年的某天,他喝多了,把邻居的牛骨粉送窑里烧了,做出来一种很通透的东西,人们才知道骨粉可以烧瓷器。后来斯波德瓷厂(Spode)改进生产工艺,改在1796年开始销售骨瓷,从此欧洲终于有了一种能和中国抗衡的瓷器。
骨瓷罐,斯波德瓷厂,1802年
看一下硬质瓷和骨瓷的区别。硬质瓷的主要原料是高岭土和瓷石。骨瓷除了这些,还要加30-50%的牛羊骨粉。硬质瓷的主要化学成份是氧化铝和氧化硅,骨瓷还多了一种来自骨粉的磷酸钙,可以增加瓷器的透光度。
同硬质瓷相比,骨瓷的优点在于透光度好,看上去晶莹剔透,可以做得很薄,手感和视觉效果更佳。但骨瓷的弱点也很明显,它的可塑性差,没法手工拉坯,只能用模具旋制或注浆等工法生产。而且骨瓷是低温瓷,烧成温度是1200度左右。这个温度许多金属色剂不发色,比如青花的钴和釉里红的铜,所以骨瓷多为釉上彩。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制造出骨瓷,打破由英国人了二百年的垄断地位。中国唐山在70年代未仿制成功,据说第一窑骨瓷是绿色的,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骨瓷生产地。
约西亚.韦奇伍德
英国还出了个大神级人物,约西亚.韦奇伍德(Josiah Wedgwood),地质学家,著名的废奴主义者,达尔文的外公,也是达尔文夫人的外公。他在1759年创立了韦奇伍德瓷厂,立刻吸引大量贵族粉丝,他生产的一种奶油色的瓷器,被称为“女王瓷”。
如果坚持走上层路线,韦奇伍德会和梅森、塞夫尔一样,成为官窑性质的奢瓷品。但韦奇伍德还不满足,目光放到刚刚兴起的中产阶级。他用了邮件直销、上门推销、产品目录、开架销售、免费退换、英苏威包邮、买一送一等促销手段,不知道这些是不是他发明的,反正互联网的之前的商业手法,差不多都上了。
碧玉细炻器瓶
韦奇伍德小时得过天花,腿部无力,不能从事生产,所以把精力放在发明上,比如碧玉细炻器(Jasperware)。炻器是介于陶和瓷之间的物质,碧玉细炻器胎体多为浅蓝色,也有黑色和粉色,外壁无釉,精美的白色浮雕。早期内容主要为希腊神话,后来开始追热点,比如英国王室结婚、美国总统就职,都会出纪念款,在西方有大批爱好者。
韦奇伍德的另一大发明是可以测量窑温的温度计。过去判窑温很难,主要看火焰颜色,还有勾火照、吐口水什么的,一半靠经验,一半靠运气,温度计的出现极大的减少了烧窑的不确定性。同时代还出现了另外两个重要技术: 1750年,英国雕刻师约翰.布鲁克(John Brooks)发明了瓷器的转移印花技术,就是釉上贴花,瓷器得以摆脱对画师的依赖。还有蒸汽机,这个不用介绍了,瓦特和韦奇伍德很熟,还有达尔文的爷爷,共同组织了一个叫“月光会”的俱乐部。
有了这些技术,瓷器的工业化生产水到渠成。韦奇伍德又是先行者,他在斯托克建立了欧洲第一条机器化瓷器生产线,然后不停地复制,瓷器成本也不停地降。到十八世纪末,在英国花一个先令就可以买一件精美的大瓷盘,瓷器作为奢侈品的时代结束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