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不断蚕食中国领土,如果不停止这种行动,中国将不得不“教训”一下印度。
——邓小平(于1986年10月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访华时的发言)
尽管中国要求和平解决问题,但如果印度坚持在边界沿线进行侵略性刺探,中国将不得不作出反应。
——杨尚昆(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时于1987年5月访美时的发言)
【复仇的种子】
众所周知,1962年中印两国爆发过一场战争,当时印度对胜利志在必得,没想到却被中国军队迎头痛击,在国际社会丢尽面子。但鲜为人知的是,1987年中印之间曾发生过一次武装冲突,这次冲突致使中印边境局势进一步恶化,战事曾一触即发。
1967年,印军乘着中国无暇西顾,通过不平等条约,将锡金变成印度的“保护国”,派重兵占领锡金全境。1967年10月1日至2日,印军在中锡边境的卓拉地区主动向中国军队挑衅,为避免冲突升级,中国军队保持克制,率先脱离接触。印度高级将领误以为中国军队不敢出手,由此萌发了“向中国复仇”的野心。
就这样,“复仇”的种子开始在印度的心间生根发芽。因为1962年的失利大大伤害了印度的自尊和体面,印度认为:要想抚平这道创伤,最好的办法就是向中国复仇。
【印度“棋盘”计划和“猎隼行动”】
1980年,英迪拉·甘地出任印度总理,尽管当时的印度各党派都同意继续中印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但英迪拉·甘地上台后对中印关系正常化却并不感兴趣,拒绝了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关于边界问题的一揽子交易,并且在陆军势力的鼓动下重拾尼赫鲁的"前进政策"。印度军队随即在甘地的指示下重新制定对华军事计划,开始在中印两国有争议的地区大量增派部队。
1983年,印度情报机构特别服务局(SSB,1963年印度成立的一个边界侦察和情报机构)还秘密派出一个小组前往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附近的桑多洛河谷进行侦察活动。1986年2月,印度鹰派将领克里希纳斯瓦米·桑搭吉上将被任命为陆军参谋长,他一上任便拟订出全面对华开战的“棋盘”计划,计划被批准后,印度陆军使用新装备的米-26重型直升机,将大量部队运往边境地区。随后印军多次越过实控线,蚕食中国领土。
1986年底,印度的姿态变的越发咄咄逼人:议会两院通过法案将非法侵占的中国藏南领土——他们所谓的“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面对北京对此时的抗议和警告,印度不仅不听,反而下达了代号为“猎隼行动”的命令试图催化战争的爆发,印军对中印实控线的破坏越来越频繁。
至此,印军开始公开向中国军队叫板,以试探中国在边界争端上的反应。
【伫立在战争的边缘:中国“87·4”军事演习】
面对印军的蚕食行径,当时的党中央、中央军委做出了一系列决策,要求采取果断措施制止印方的蚕食、扩张,以捍卫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保持边境的稳定。中国边防部队自1986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反蚕食”斗争的准备工作,1986年9月,根据总参谋部的指示,解放军利用刚刚引进的美制“黑鹰”直升机完成了西藏阿里地区的试飞和军事地理片拍摄任务,准备以军事演习的方式展开军事行动。为此解放军专门召开了“87·4”演习会议,系统地传达学习贯彻中央军委、总部和成都军区关于加强中印编辑控制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研究部署了坚守旺东、朗久点和在克节朗地区设点的实施方案。在中印边境东段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解放军还紧急扩编了格尔木场站,完成了歼-7战斗机作战小分队和过往运输机入出藏区的保障任务,同时组建技术侦察分队赴西藏亚东地区执行任务。“黑鹰”直升机还快速及时地将战备物资运抵旺东山口,保证解放军坚守,并为朗久、克节朗地区增设新边防点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同时“黑鹰”直升机还保障了新疆军区进行了中印边境中、西段空中侦察、巡逻和战场勘察任务。
1987年,来华服役不久的黑鹰直升机首次闻到重大军事行动的硝烟味
1987年3月,中印两军的对峙,终于引发了冲突:双方在在桑多洛河谷发生了短暂的交火。当时路透社援引印度的报道说是中国军队首先在一个有争议的山口树立五星红旗,然后引发了冲突,印度军队在驱逐中国军队的途中遭到有预谋的伏击,为避免事态扩大,印军撤离了交火区。事后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军队以2个排的兵力击溃印军1个连,迫使其丢下十几具尸体,退回实控线印方一侧。这次交火规模不大,交火时间也很短,但紧张的气氛被进一步发酵。
1987年4月至8月,中国军队正式在中印边境克节朗地区进行了代号为“87·4”的军事演习,参演部队在海拔2900-4500千米的山间、丛林展开了山地作战,与印军展开了蚕食与反蚕食的斗争。“87·4”的军事演习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战斗规模和式样呈多元化发展;部分部队20余年未参加过战斗;演习区域的地理环境复杂而恶劣;运输线长且道路崎岖难行,后勤补给及其困难。这些特殊的战场地理环境造成的困难,使得中国的战争潜力及军队的综合作战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当时解放军认为,可能发生的战争中,印军在制空权、制电磁权、机动能力和保障能力上和解放军相比占有相对的优势,并且在制空权和制电磁权上具有“支撑和主导性质”的优势,这将严重影响我军战役作战,双方将在此展开激烈争夺,这与1962年边境反击作战情况相比是一个重大的变化。面对这些情况,中国军队利用本土和依托本土作战的条件,将其转化为人民战争的力量优势,利用印军的弱点发扬了解放军地面作战、近战、夜战、善于打山地战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了解放军的勇敢精神和战法运用灵活机动的优势。这次演习,从属于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实在特定的条件下在特定的环境和范围内采取的军事行动,中国军队通过设点演习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了边境控制。随后,解放军还拟定了《中印边境中、西段武装冲突作战预案》,并组织空XX师进行了“歼击航空兵紧急支边作战演习”。
根据官方资料记载,“演习”中,“全体官兵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吃大苦耐大劳,团结一致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战胜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坚守旺东点加强对无名湖地区的控制和在朗久、克节朗地区增设新的边防点的胜利”。“87·4”演习是解放军边防部队自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这次演习的胜利,实现了我国对中印边境东段部分争议地区的有效控制,保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了民族尊严。
在印度方面,1987年4月,印度《每日时报》报道称,印军至少有5个战斗机中队已部署在前沿地带,数目不详的米格-23战机也调动起来。《印度斯坦时报》4月17日报道说,印度“政府可靠人士”证实,“印陆军和空军正沿中印边界向东部调动”。桑搭吉甚至计划一旦战争爆发,印军就可以利用新式装备“围歼”以轻装步兵发起进攻的中国军队,印军将进入中国西藏纵深作战,并且叫嚣:我们将把战线推进至雅鲁藏布江一线。
就这样,中印双方剑拔弩张,一些西方外交官甚至预言第二次中印边境战争不久即将爆发。 英国学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撰写的《中印边界争端反思》一书称,当时印军打算使用一个师的兵力来“清除”桑多洛河谷地带的中国军队,但有两次均在最后一分钟撤消了攻击令。
【刮目相看:印度军队突飞猛进的发展】
需要大家了解的是,印度并不是被复仇的冲动蒙蔽了心眼,而是建立在其相应的经济、国防基础上的。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印军作战能力已经有了大幅提升。印军在1962年挑起中印边境战争遭到失败以后,十分重视对我军情况的研究。印军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包括让越军介绍中越边境作战情况)中国军队的情况,印军认为,“中国的军事实力在逐渐走下坡路,”“同亚洲邻国对比已不如5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目前在西藏地区的“兵力不足”,“机动困难”,“作战物资就地补给困难”,“空中威胁能力微不足道”;而印军当时在中印、中锡边境地区的兵力、火力和空中力量均“占有较大优势”。
1962年印军侵华作战失败之后,印军即着手对陆军师的编制体制进行了调整。为了适应山地作战的特点,并针对与我军的作战,专门组建了10个山地师,这些山地师装备轻便,机动力较强,装备了较新的火炮,火力大大增强,必须要提到的是,这些山地师除装备有800多辆越野性能良好的运输卡车以外,还增编了畜力运输队和脚夫分队,编有l千多匹骡马。此外还可得到运输机或运输直升机的支援,后勤保障能力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强大的。
在更新编制、武器装备并建立了纵深梯次的阵地体系的同时,印军针对我军的作战特点和战区的地理环境,采取了以防为主、伺机扩张的作战方针,针对解放军善于运用穿插迂回战术的特点,印军在其演习的部署中,非常注意防止解放军穿插迂回行动。在空军的使用上,将过去空军以袭击对方纵深战珞目标为主的作战思想,改为以直接支援地面都队作战为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反空袭和空袭作战也被印军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在1982年3月一次演习中印军曾设想,假若中国航空兵对其东部地区机场和其他重要目标实施空袭,印军将组织截击机、萨姆-II、萨姆-I地空导弹和高炮部队实施反空袭作战,夺取制空权。同时,出动堪培拉轰炸机,轰炸我西藏的日喀则、贡嘎、邦达机场。印军还对直升机的使用也进行多次演练:包括使用直升机对解放军进攻部队实施直接攻击,在战场后方实施机降,向其危急的方向机动兵力、装备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印军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兵力、火力占有较大优势。其作战指导思想已经由“消极防御”转变为“先发制人的攻势防御”,正是拥有着以上的变化和优势,桑搭吉曾经不无得意地宣称:印度同中国存在着较大的边界分歧,印军的调动可以使北京认清形势。
【和解】
这个时候,中印两国都意识到了边境地带对峙的危险性,两国政府决定逐渐减少在前沿地区的兵力部署,并重新开启双边对话。
中国军队在这次冲突中的表现,让印度高层发热的头脑重新冷静下来。印度政府发现中国军人并不像其陆军将领所说的不堪一击,同时印度的挑衅也得不到苏联支持。由于美苏对峙,莫斯科无力支援印度对抗中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毓真表示,如果印度从中印边境撤军,就可以使那里的紧张局势得以缓和。在国际上,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也感到中印两国间有必要更认真、“更现实”地谈判,以便达成一项解决办法。当年7月,拉吉夫·甘地在北方邦国大党支持者的一次群众集会上说,有关中印边界局势的错误报道是由某些西方大国蓄意传播的,目的是要在印中两国之间制造误解和紧张。
1988年12月,拉吉夫·甘地访问中国,寻求实现中印两国之间的真正和解,希望两国能共享和平之福。到1993年,两国签订了一项协定,以确保实际控制线两侧的和平,在这项协定中,引入了“平等互利”的安全原则。至此,这场边境危机终告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