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礼仪 > 详细内容
北京故宫 PK 台北故宫,谁的国宝多?
发布时间:2017/10/10  阅读次数:1315  字体大小: 【】 【】【
中国有两个故宫博物院,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台北。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躲避日本侵略的战火,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的一部分珍贵文物迁出,几经辗转,1948 年迁往台湾。于是就有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其文物珍品中,有 90% 来源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故宫老照片

两大故宫博物院,谁的国宝多?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我们将两者做一个对比,请各位看官自己判断吧!

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 1925 年 10 月 10 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

北京故宫全景图

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 72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15 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据统计,北京故宫现有藏品 1807558 件,其中珍贵文物 1684490 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称台北故宫、中山博物院,建造于 1962 年,1965 年夏落成。藏品多来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原为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的皇家旧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占地总面积约 16 公顷,为仿造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主体建筑共 4 层,白墙绿瓦,正院呈梅花形。据统计,现有藏品 696344 件。

青铜器

北京故宫博物院:亚酗方尊、莲鹤方壶

亚酗方尊

亚酗方尊,高 45.5 厘米,宽 38 厘米,口径 33.6×33.4 厘米,重 21.5 千克。尊方形,侈口,肩上四角各饰一象首,象首间夹饰兽头,颈、腹、足均饰八条棱脊。兽面纹和夔纹是其主体纹饰,以雷纹作地。口内侧铸铭文 2 行 9 字:亚(音酗)者(音司)以大子尊彞。

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高 122 厘米,宽 54 厘米,重 64 千克。方壶形体巨大,双层镂雕莲瓣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引颈高吭的仙鹤。镂空的双龙耳较大,上出器口,下及器腹。壶体四面以蟠龙纹为主体纹饰,并在腹部四角各铸一飞龙,圈足下以两只伏虎承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鼎、散氏盘

毛公鼎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鼎高 53.8 厘米,口径 47.9 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鼎内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九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 " 抵得一篇尚书 "。除史料价值外,毛公鼎在中国古文字学与书法艺术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散氏盘

盘高 20.6 厘米,口径 54.6 厘米,盘底直径 41.4 厘米,重 21.312 千克,盘附耳,盘腹有夔纹饰,高圈足上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 19 行、357 字。内容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书法

北京故宫博物院:《平复帖》《伯远帖》

《平复帖》

《平复帖》为牙色麻纸本墨迹,共 9 行 84 字,书写于西晋,宋人定为陆机作品,此帖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 " 法帖之祖 " 的美誉。

《伯远帖》

《伯远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珣书写的一封信,纸本,行书,纵 25.1 厘米,横 17.2 厘米。《伯远帖》上只存录王珣书信中的 47 个字,只言片语中似乎诉说着萦怀的回想和与友人天各一方的怅惘。此帖书迹俊逸流畅,劲健灵动,其结字缜密,而又大小参差,疏密有致,正是信手写来,更显风流之美。

台北故宫博物院:《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行书纸本,纵 20.8 厘米,横 75.5 厘米,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书于公元 758 年(唐乾元元年)。此帖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不仅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被后人誉为 " 天下行书第二 "。

《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 34.2 厘米,纵 18.9 厘米,17 行,129 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诗作,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写得苍凉多情。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绘画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图宽 25.2 厘米,长 528.7 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千里江山图》局部

《千里江山图》纵 51.5 厘米,横 1191.5 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为宋代王希孟所作。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五牛图》

《五牛图》为唐代韩滉所画,麻纸本,纵 20.8 厘米,横 139.8 厘米。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图中五头神态各异的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画风淳朴,技巧精湛。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韩熙载夜宴图》,绢本,宽 28.7 厘米,长 335.5 厘米,是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

台北故宫博物院:《溪山行旅图》《江行初雪图》《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为宋代画家范宽所画,绢本,浅设色画,纵 206.3 厘米,横 103.3 厘米。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

《江行初雪图》局部

《江行初雪图》纵 25.9 厘米,横 376.5 厘米,是一幅山水人物并重的作品,全卷描绘长江沿岸渔村初雪情景。画面上天色清寒,树木笼雾, 江岸小桥,一片初白,寒风萧瑟, 江水微泛, 一派天寒寂静之景。江上渔夫不顾天寒地冻捕鱼, 而岸上骑驴者却畏缩不前,人物神情描绘逼真生动, 渔人和旅人恰成绝妙对比。作者赵幹为五代南唐画家,此图卷首有南唐后主李煜题字。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卷、纸本,水墨画,纵 33 厘米,横 639.9 厘米,为《富春山居图》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是 " 元季四大家 " 之冠黄公望的代表作,系作者七十九岁时为无用师所作,历经三年绘制完成。作品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峰峦冈阜、陂陀沙渚,林木葱郁,疏密有致,为黄公望水墨山水的扛鼎之作。

瓷器

北京故宫博物院:宋汝窑三足樽、清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宋汝窑三足樽

宋汝窑三足樽,高 12.9cm ,口径 18cm ,底径 12.8cm。仿汉代铜器造型,直口,平底,口、足径度相若。外口及足上各凸起弦纹两道,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底部有 5 个小支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釉,釉面开细碎纹片,莹润光洁。

清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清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高 20.8 厘米,口径 6.1 厘米,足径 9.1 厘米。瓶直口,长颈,垂腹,圈足外撇。足外墙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孔,可穿系绳带。该器通体施红釉,因釉质在高温烧造时垂流而使口部显露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外底施白釉并镌刻乾隆御制诗。

台北故宫博物院: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北宋汝窑莲花碗

北宋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高 6.9 厘米,横 23 厘米,纵 16.4 厘米,重 670 克,为椭圆形盆,侈口、深壁,平底凸出窄边稜,四云头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体满布天青釉,极匀润;底边釉积处略呈淡碧色;口缘与稜角釉薄处呈浅粉色。裹足支烧,底部有六个细支钉痕,略见米黄胎色。此种汝窑瓷传世稀少,其温润素雅的色泽,正是宋人所欲追求的美感,据考证,此器为传世仅存的一件。

北宋汝窑莲花碗

北宋汝窑莲花碗,高 10.5 厘米,口径 16.2 厘米,足径 8.1 厘米。莲花碗呈十瓣莲花形,此莲花碗造型比例适度,器身随花口亦呈十瓣,形似一朵盛开的花朵,凸凹与莲口相衔接,显得格外协调自然,美观大方。

玉器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大禹治水图玉山、青玉云龙纹炉

清大禹治水图玉山

清大禹治水图玉山,是中国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玉禹山 " 置于嵌金丝褐色铜铸座上,系用呈青白二色的最为名贵的密勒塔山和田玉雕成,重 5350 千克。

青玉云龙纹炉

青玉云龙纹炉为故宫玉器的代表作品,高 7.9 厘米,口径 12.8 厘米,炉青玉质。通体以 " 工 " 字纹为底,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器内底阴刻乾隆七言诗一首。

台北故宫博物院:翠玉白菜、元大雁玉带饰

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长 18.7 厘米,宽 9.1 厘米,厚 5.0 厘米,与真实白菜相似度几乎为百分之百。此件翠玉白菜原是永和宫的陈设器,永和宫为清末瑾妃所居之宫殿,据说翠玉白菜即为其随嫁的嫁妆。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嫁娘的纯洁,昆虫则象征多产,祈愿新妇能子孙众多。自然色泽、人为形制、象征意念,三者搭配和谐,遂成就出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元大雁玉带饰

元大雁玉带饰,长 11.2 厘米,宽 6.2 厘米,器近椭圆形。白玉质,光泽温润莹秀。正面采多层次镂空技法,呈现大雁穿窜于荷塘苇丛间的景况。背面,中央有一长方形框,面上浅浮雕如意云纹,框的两侧嵌有铜质带扣,以供穿系革带之用。

珐琅器

北京故宫博物院:元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元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元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通高 13.9 厘米,口径 16 厘米,足径 13.5 厘米。炉铜胎,圆形,鼓腹,象首卷鼻耳,圈足。炉颈部浅蓝釉地,饰黄、白、红、紫四色菊花 12 朵。腹部宝蓝釉地,饰红、白、黄三色掐丝珐琅缠枝莲花 6 朵。此器釉质莹润,有的部分釉质呈玻璃般的透明状,珐琅色泽浑厚谐调,富丽典雅,是一件高水平的元代掐丝珐琅作品。

台北故宫博物院:明景泰掐丝珐琅番莲纹盒

明景泰掐丝珐琅番莲纹盒

明景泰掐丝珐琅番莲纹盒,高 6.3 厘米,口径 12.4 厘米,重 634.6 克。此盒纹饰中的花瓣丰满、同一叶上往往施二至三种颜色、胎体厚重、釉层深厚以及掐丝末端以隐藏的方式处理,均具早期掐丝珐琅的特色,而且落款的方式与当时漆器、瓷器的落款的特色也相同,是现存少数大明景泰年间制作的珐琅器真品之一。

玛瑙

北京故宫博物院:玛瑙单螭耳杯

玛瑙单螭耳杯

玛瑙单螭耳杯,高 6.8 厘米,口径 9 厘米。此杯为花玛瑙质地,灰白色玛瑙中有黄褐色斑纹。器为不规则圆形,一侧凸雕一螭龙为杯柄,螭的双前肢及嘴均搭于杯的口沿上,下肢及尾部与器外壁浅浮雕的桃花枝叶相互连接缠绕并形成器足。此玛瑙杯的形制为明代的制式,雕琢技法为明代琢玉技法,款识应为清乾隆年间后刻。

台北故宫博物院:东坡肉形石

东坡肉形石

东坡肉形石,长 5.73 厘米,宽 6.6 厘米,厚 5.3 厘米。肉形石的由来是一块自然生成的玛瑙,玛瑙生成过程中受到杂质的影响,呈现一层一层不同颜色的层次,外观看过去就像一块肥嫩的东坡肉。 " 肉 " 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完全可以乱真。

漆器

北京故宫博物院: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

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

张成是元代雕漆大家,其传世作品被一致认为是雕漆作品里的珍品。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为故宫漆器的代表作品,高 3.3 厘米,口径 19.2 厘米,为盘木胎黑漆,内外均雕云纹。堆漆甚厚,晶莹照人,刻工圆润。从此件具款的剔犀圆盘可知张成不仅是剔红高手,剔犀技巧也精湛至极。

台北故宫博物院:明填漆牡丹圆盒

明填漆牡丹圆盒

明填漆牡丹圆盒,平顶直壁,平底浅凹。盖面及周壁以填漆为饰。盖面为朱地黄辉观牡丹花丛,花色以银粉漆为之,色粉微涣散;枝叶则黑漆黄理。周壁饰卷草纹间八梵字,梵字亦以银漆为之。

钟表

北京故宫博物院: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

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

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为故宫钟表的代表作。高 185 厘米,面宽 102 厘米,侧宽 70 厘米。此钟共有 7 套机械系统,分别控制走时、报时、景箱内的活动装置等,技术水准相当高。根据记录,从乾隆八年接旨着手设计到十四年完工,历时五年多。

台北故宫博物院:铜镀金画珐琅怀表

铜镀金画珐琅怀表

铜镀金画珐琅怀表,直径 6 厘米,厚 3.8 厘米。十八世纪中叶,英国伦敦的制表业巨欧洲之冠,此对怀表不仅见证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同时也展现了奇妙的机械精工。

两岸故宫的收藏各有千秋,但两者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只有从整体上来看待,才能全面地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多彩。

— END —

中国传世经典山水画49幅,大饱眼福

(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立轴,绢本青绿设色,101.9x54.7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此幅作品中,作者融汇了山水丘壑和人物动态,阐明唐代山水画已着意于生活与自然之交织、辉映,一派明媚春光景象。画中山石用墨线勾勒轮廓,石绿渲染。画树、松已用交*取势,整体势态葱郁,富有装饰味,和有勾无皴的山石,起伏均匀的水纹,精丽工致的屋宇,图案形状的夹叶,十分相称,而且还可以看出其中吸取域外绘画的迹痕。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王维.千岩万壑图(局部)

王维.千岩万壑图.(局部)

王维.千岩万壑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董源.潇湘图(局部)

《潇湘图》画的是江南景色。画中山峦连绵, 云雾暗晦, 山水树石都笼罩于空灵朦胧之中, 显得平淡而幽深, 苍茫而深厚。岸边船上有几组人物, 远处坡下有张网的渔人和船只。此画以花青运以水墨, 清淡湿润, 山石用笔点染, 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 显得浑厚滋润, 江南山水的草木繁盛, 郁郁葱葱俱得以表现。

董源的山水画对后世的文人画影响巨大, 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称, 董源画法“水墨类王维, 着色如李思训”,对其评价很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点击画面放大)

(五代)巨然.秋山问道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巨然.寒鸦图

(北宋)李成.茂林远岫图

(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

本幅以直幅形式画冬日山谷景色,画中群峰兀立,瀑布飞泻而下,中景山丘上建有寺塔楼阁,山麓水滨筑以水榭、茅屋、板桥,间有行旅人物活动。山石雄伟而秀美,皴染用笔多有变化,兼具关仝之雄浑与李成之清润。画家以尖利笔致画寒林枯木,景色清幽静谧,虽非平远之景,但依然具有李成画风特色。估计此图当完成于北宋前期,至少是李成传派的作品。

(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北宋)许道宁.关山密雪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米友仁.远岫晴云图

此图以湿润的笔墨点染云山树石,表现烟云变幻、 山色朦胧的动人景象,“米氏云山”的特色展示得淋漓尽致。题签:“宋米元晖云山真迹,衡阳曾氏宝藏,茶陵谭泽闽敬题。”图轴上还有谢淞州、郭颐、郭琦数跋。

(宋)萧照.山腰楼观图

萧照《山腰楼观图》一改北宋大山水的全景式构图方式,择取大自然中最美的一角,提炼概括,精心安排,着意刻画,并十分注重空间的处理。图的远景简淡清旷,中景和近景则结实凝重,对比强烈,显示出无限广阔的空间意象。此图右侧,仅画江水、浅滩、远渚、烟树。山间一条小路迂回盘旋,经前峰山腰渡口直抵后峰山巅,临近山巅处有一片楼台亭阁,一登山行人已走近。右下临水山岩上两人指看远方美景。左侧最高峰画得半壁实半壁虚,虚处乃为江上为气所迷,上升成岚,后面还添上几座淡淡峭峰,启人高远不可测的“仰止”之叹。山际径路盘曲,有两人策杖而上,而楼观却深深埋藏在山坳幽谷中。近山浓重,远山清淡,又形成虚实对比。

(南宋)马远.踏歌图

《踏歌图》轴为绢本设色,纵192.5厘米,横111厘米。是一幅中国古代绘画中少有的反映“农乐”题材的作品。“踏歌”源于古代的一种歌咏娱乐形式,就是一边歌唱,一边用脚踏地打着节拍。《踏歌图》描画的正是阳春时节这样一个欢乐的场面,也映现着丰收之年的喜庆气氛。此幅构图分为三个部分,上部的远景奇峰对峙,仿佛几把利剑直插天空,在林中若隐若现的楼阁是帝王都城的景色。下部为近景,翠竹垂柳,溪水石桥间,几个农民正结伴踏歌而行。中间部分以云气相隔,轻盈飘渺。这是春雨过后,一片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也蕴含了作者的希望和淳朴的感情。画面运用渲染的手法,逐渐淡化为朦胧的烟岚雾雨,并通过特殊笔法把观赏者的注意力引向旷远的空间,勾起人们的无限遐思。画家并没有去描绘乡间踏歌盛况的全貌,而是选取了左右两组互相呼应的6个人物。田埂上4个老农带有几分醉意,脚踏节奏,手舞足蹈,举止颇为有趣。通过生动的形态把踏歌欢乐的气氛表现得活灵活现。在田垄的最左边,男女两个孩童斜着身子歪着头瞪眼张望,让人仿佛可以听到来自村庄的歌声、笑声和节拍声。虽然几个人物在图中所占的位置很小,但却极为引人注目。不得不说画者在构图上是多么独具匠心。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马远.对月图

南宋画家马远的《对月图》,描写的是一位高人在崇山峻岭间邀月共饮的场景。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夏圭.西湖柳艇图

《西湖柳艇图》画面柳堤回环,可以看到三层。但其疏密、远近、直曲和穿插、点景的木桥、屋宇、小船等,相互配合得丰富、生动而有变化。天空用淡墨染出浮动的白云, 与烟雾迷朦中的远方树林相接,加强了气候特征。画柳枝的笔法劲健, 密而不乱,节奏感甚强,颇得真实之美。岸边有游船停泊,水上小舟来往,近处柳梢上露出酒旗,都表现了这南都湖上春光的佳胜。整幅画的笔调沉着含蓄、明丽秀润,与夏圭一贯随意豪纵的笔法大异其趣,所以这幅画就显得更为精妙而罕见。

(南宋)夏圭.钱塘秋潮图

《钱塘秋潮图》描绘的是钱塘江秋潮初至时翻滚奔腾的景象。用色方面整幅画面用色都非常鲜丽。远处峰岫,黛青隐隐,近景崖石,杂树交织,中间则白浪滔滔,气势磅礴。图中的树、石、浪潮全用中锋勾勒,跳跃有力,且富节奏感,是马夏画派的典型代表。

苏州市博物馆藏

(南宋)马和之.鹿鸣之什图

此卷是南宋著名画家马和之创作的《诗经》系列画作品中的一卷。全卷书、画共10段,每段前小楷书《诗经》原文,文后为图。首段开头书“鹿鸣之什”四字,末段书三首诗名及小序,末又书“鹿鸣之什十篇”。

(南宋)赵伯驹.春山图

《春山图轴》绘初春的景色:从近处望去,水榭临水,小舟穿梭其间,送往迎来,不亦乐乎?路人信步,一老翁策杖行走桥上,而河对岸,树木掩映之中,村舍层迭,前面敞屋中饲马二匹,后堂屋中有家人对坐闲话。远处山谷中农田栉比,农夫赶牛犁耕。远山高耸,云雾缭绕。一派平和恬淡、静谧自足的人间生活景象,融化于桃红柳绿、松柏浓郁的大自然春色中,如梦如幻,美不胜收。全图工整细丽,层次清晰,勾线凝练,造型准确,青绿设色,勾廓填彩,虽浓艳犹不掩土色,实是古代大青绿山水画中难得的精品。

《春山图》无款,清高宗弘历在得到这张画之后,见其为青绿设色山水,便妄题为宋代赵伯驹的画作,还在图上题文得意的说元代柯九思和明代董其昌若见到他的鉴定“必当证可”。今天看来这张画作应当为晚明之作枭牛滴泄砥谇嗦躺剿惺纸艹龅淖髌罚芸上П磺≌饷匆惶猓炊涑梢徽耪圆缘募倩?/span>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金代)武元直.赤壁图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79岁时(1347)开始绘制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影响最大的《富春山居图》。是年,黄公望偕好友无用师,又到富春山的居所饱览富春江山钓滩之胜,暇日于南楼作画,历经三四年有余,绘成《富春山居图》长卷,即《无用师卷》。82岁时,黄公望又回到久别的小山村故里,纵情于山水之间,回归于自然之中。后又再次出游作画,辗转于虞山、杭州西湖、富春山等地之间。黄公望逝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享年86岁,黄公望逝后,归葬于故乡常熟小山南麓。

黄公望.九峰雪霁图

黄公望《九峰雪霁图》作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为黄公望81高龄之作。作者以水墨写意的手法汇集画出了江南松江一带的九座道教名山,时称“九峰”,体现了作者对道教全真教的崇拜。该图系画赠江浙儒学提举班惟志,时值正月春雪,有感雪霁寒意,画意肃穆静谧。图中的中、近景以干笔勾廓叠石,坡边微染赭黄,远处九峰留白,以淡墨衬染出雪山,是黄公望简繁合一的精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黄公望.天池石壁图

此作或许名气不如黄公望的另一幅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但却意义重大,在用笔、用色上皆有独到之处,开创了文人山水画的新体格。

画面采用的是全景式构图,左前方屹立着的松树群将视线引向占据画面主体位置的主山脉,右侧的山谷中,楼阁筑于池上,泉水顺着山体而下,聚成了前景中的小水池。此画最突出之处在于虽然构图繁复,但所用的皴法却十分简括。寥寥数笔,便将大结构表现出来,造成一种“景繁笔简”的印象。并且用色也很独到,是以螺青、藤黄、墨色与赭石合用,后世称之为“浅绛法”,一改宋人既重视笔墨、又难舍青绿重色的作法,使画更有文人气。细观此画,大山通体以赭石铺底,以墨色皴出山体形状,山顶处铺以螺青,层层染出高低、远近的层次。且从画面左上方的题款“至正元年十月,大痴道人为性之作《天池石壁图》,时年七十有三。”可知黄公望于1341年,也就是73岁时创作此画。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吴镇.洞庭渔隐图

吴镇.秋江渔隐图

《秋江渔隐图》是吴镇的名世之作。画中近景三株古松挺秀苍润,松下楼阁数幢;中景高崖斜耸,一道清泉顺势而下,山脚林木郁然,村坞隐隐约约;远景平峦浅滩,低横于画幅中间,突出了主山的峭拔与天际的辽阔。开阔的湖面上,一位戴笠渔者驾一叶轻舟随波荡漾。在水的表现上,通过错落的横坡将湖水婉转地由近推远,增加湖水的层次感,避免了大面积水域的死板。山的造型虽属奇险一类,却因用笔的沉着圆厚,没有险恶之意,使画面的意境亦趋于平淡天真。画家在高远与平远相结合的画面中,墨气淋漓地表现一种“渔隐”的情怀。画上自题:“江上秋光薄,枫林霜叶稀,斜阳随树转,去雁背人飞,云影连江浒,渔家并翠微,沙涯如有约,相伴钓船归。”此诗不但描述所画之景,而且引发画意,表达了画家欲做烟波钓叟的心志。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王履.华山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绂.北京八景图

卷中八景,气象各异。近山短披麻皴,松秀华滋,苔点繁密,状似碎石,沉着有力;远山一抹,平涂擦染,高旷空灵。凡屋舍、桥亭、人物、云烟、流水、无不精致,别有神韵,尚有宋、元山水画遗意。图卷随无名款,但却是王绂绘画的风格。

(辽宁省博物馆藏)

戴进.灵谷春云图

全卷绘画层峦叠嶂,千岩竞秀,苍松屹立,山间白云,清泉飞瀑,草庐柴扉。画家运用青绿法,勾线填色,略施皴擦点染,更为落落大方,潇洒自如。用色浓妍而又沉稳,特别是山间白云以淡彩晕染,点线交织的树木在云中隐约可见,更显葱郁华滋,山色空漾,为明代早期极成功的青绿山水画作品。

戴进.溪堂诗思图

杜琼.友松图

夏芷.灵阳十景图(之一)

此图写灵阳山明水秀之景。屋字以界画法为之。层峦列则以斧劈皴擦山头,继以淡墨接染,渐次虚淡,至山脚恍若云雾弥漫。画面具空明朗润之境,颇得戴进真传。

沈周.庐山高

《庐山高》是中国明代画家沈周的著名国画作品。该画为长轴,纸本设色,纵193.8 公分,横98.1 公分,原属北京故宫旧藏,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庐山高》是沈周为他的老师陈宽(醒庵)70岁生日祝寿,凭借想象而创作的一幅国画精品。沈周的山水画以北方画风特有的遒劲、浑厚之气,表现南方山水秀美、凄迷之韵,使南北画风有机融合,又各尽其妙。这一绘画风格的形成不仅在于其“师古能化,自出机杼”,还与其人品、阅历及修养的历练有关。他作品风格的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以“细笔”画为主,晚期呈现出粗笔放逸的风格,《庐山高》可以说是两种风格兼具的代表。沈周40岁以后,开始画大幅的作品,《庐山高》图作于41岁,此作品堪称沈周经典之作,也是他转型时期的代表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云际停舟图

此图所描绘的是风和日丽的春天中,游骑行旅的景致。春山叠翠,小桥流水,主仆一行三人正在过桥,近景山溪岸边,春花几树,山溪湍流有声,山崖巨石用小斧劈加渲染,多用于阴面,山石呈一定的亮度,使山川雄中寓秀。山上苍松浓郁,遒劲多姿。舍后绿树成荫,一派春机昂然的景象。整幅作品,构图清旷周密,自然得体。画家在全景式的构图中突出前景,着意表现春山、游骑、桃花、虬松,以用来点明题意。其他衬景则比较简略。

周臣.春山游骑图

吴伟.江山渔乐图

唐寅1.落霞孤骛图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