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谈天说地 > 详细内容
要没金庸的故事,华语娱乐圈可能要损失一半精彩
发布时间:2018/10/31  阅读次数:1290  字体大小: 【】 【】【
金庸去世了。
 港媒已经发了确认消息,我的朋友还在不死心地问:有没有人辟谣啊?
 2010年大规模传过一次金庸去世然后很快被辟谣了,所以总是觉得还能刷出辟谣来,不过这次真的没有了。
 没有了,他的资料正式变灰,加上了一句“享年94岁”。



 作为一个娱乐儿童,我以前常常想:如果没有金庸,这么多电影电视剧,拍什么啊,那么多漂亮的人儿,演什么啊?
 金庸是武侠小说里的一代宗师,他的故事也为整个华语娱乐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演绎素材。
 1960年,谢霆锋的爸爸谢贤就演了杨过,当时是一共四集的粤语长片。 





  60年代下旬到80年代初期香港邵氏电影里有诸多金庸IP。从1967年的《神剑震江湖》(改编自《倚天屠龙记》里张翠山和殷素素的故事)开始,邵氏共计拍了23部金庸小说改编的电影。



 张国荣1983年在邵氏演过《神雕侠侣》改编的《杨过与小龙女》,跟他演对手戏的小龙女是命运特别传奇后来嫁给刘家良的翁静晶。
 张国荣的两个造型,头发还是束好了帅。


  


  翁静晶的小龙女有点冷艳。



 在邵氏时代之后,【徐克+金庸】也是香港电影里抹不去的印记。
 徐克读出了东方不败的跨性别意义,也通过这个再创作最大程度开采出了林青霞的雌雄莫辩之美,直接制造了林青霞事业的新高峰。





  到了《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东方不败×雪千寻,到现在还是姬圈最爱。





  《天山童姥》钱永强从《天龙八部》里找了个支线来改,创造了李秋水李沧海和巫行云奇特的三角关系。









 徐克对金庸的大胆改编很前卫,对女明星的审美又是顶级的,所以越到后来越看着非常有神作意味,但是金庸不喜欢这么飞的改编,吐槽过徐克不懂武侠,几部之后就不卖版权给他了,徐克也说自己看到金庸就绕着走,怕他。



  90年代的金庸电影里还有王晶,《倚天屠龙记》里张敏的赵敏在白马上一回头成为经典。



  王晶深爱的邱淑贞也留下了小昭造型



  黎姿是唯一一个先后饰演过赵敏和周芷若两个人的女演员,她的周芷若眉形很特别。



 王晶和周星驰合作的《鹿鼎记》很跳脱,双儿直接变成了双生儿,李嘉欣演阿珂也是很说得过去。



  周星驰的韦小宝说书直接创造了一种表达范式。



 别忘了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套拍案例,意识流的《东邪西毒》和超好笑的《东成西就》,也都是金庸的同人文。



 在金庸剧方面,大陆观众最早接受的都是港台的作品,基本上幼儿园到初中阶段看过什么金庸剧,那就是心中最佳版本无人可超越,再看什么新版都不入法眼。
 说到底是金庸作品和角色本身的固有魅力非常强大,能长久地住在观众心里。
 早年间港台金庸剧的影响力比较小,像潘迎紫在台湾拍的《神雕侠侣》是大小S的童年回忆,但是大陆观众很少看过,所以没什么共鸣。  



 还有梁朝伟刘德华的《鹿鼎记》,男主配置也很好,年代太久远,大部分大陆观众只知道扮相没看过具体内容。



 大陆观众的金庸剧启蒙当然是83版的TVB的《射雕英雄传》,这部戏被引进后不断重播,甚至一直到90年代中后期我还能在电视里看到。



 《铁血丹心》《世间始终你好》这些旋律也成为一种情怀标配。
 83版的《射雕英雄传》烙在爸爸妈妈记忆里,也烙在我记忆里。幼儿园里甚至有“傻郭靖俏黄蓉嘻嘻哈哈老顽童”这种童谣,最后一句好像是“念慈念慈告诉你,杨康不是个好东西。”
 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很多大陆观众到多年后才知道可爱兔牙的翁美玲早已去世。



 2000年以后大陆互联网刚刚兴起,论坛里有持续不断的83射雕怀旧风潮,其场面颇类似今天大家动不动就把还珠拿出来嚼巴怎么嚼都不腻,黄日华和苗侨伟皆因为这部戏被打上了终身记号。



 TVB拍金庸IP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喜欢是做同人文再创作,把支线拿出来发挥,例如郑伊健演过《中神通王重阳》。



 姜大卫演过《九阴真经》,男主是黄药师。女主角是《射雕英雄传》里只存在于他人叙述中的冯蘅。这个非常好看,豆瓣评分也很高,推荐黄药师的角色粉研究。
  


 不过这么一想,从徐克到王家卫再到TVB,香港人就是很爱搞金庸同人文创作啊。
 台湾的《雪山飞狐》也是90年代初的集体回忆之一,大街小巷都在放“雪中情雪中情,雪中我独行”。
 因为小时候看过一眼龚慈恩的程灵素,导致我永远站了程灵素无法站袁紫衣。



  这部戏是两岸合拍片,大陆女演员伍宇娟扮演袁紫衣,王璐瑶扮演苗若兰。



 台湾的杨佩佩工作室拍的马景涛版《倚天屠龙记》影响力也很大,叶童忽然从许仙变成了赵敏给不少小朋友造成了童年困惑,但是周海媚的扮相直接定义了周芷若的标准。 



 如果有“一见杨逍误终身”,那应该是孙兴的样子。 



 但对于85后一代电视儿童来说,还是金庸+TVB最过瘾。
 94TVB射雕发挥稳定



  自带《归去来》BGM的95《神雕侠侣》,有最好的白古和无法超越的姑姑李若彤。  



 自带《难念的经》BGM的97《天龙八部》,那年大家都赶着回家看这部戏,导致老师训我们:“那个头上绑抹布的男主有什么好看的?!”



  李若彤从小龙女变成了王语嫣,还是很熨帖。两个角色合起来足够她在女神功劳簿上睡大觉了。



 自带《叱咤红人》BGM的99《鹿鼎记》,陈小春的痞气恰到好处,马浚伟是白月光一样的少年,七个老婆各有千秋,这一版剧情也特别紧凑,陈小春内心小剧场可爱,暑假必备。



  吴启华的01《倚天屠龙记》我就觉得比较奇怪,因为总觉得他脸上差一副眼镜。



  黎姿和佘诗曼这一对双姝可圈可点,树立童年女神地位。


  


  大陆的金庸剧时代是张纪中开启的,金庸一块钱卖版权当年是轰动新闻。



 由于有了港台前作成为了童年回忆珠玉在前,每一次张纪中的翻拍都会在引发争议,那时候的流行语叫“论坛里板砖横飞” 



  没想到的是,而十多年过去,张版笑傲射雕两部,在豆瓣上的评分也有回升。除了“于正救了张纪中”这种客观对比因素之外,张版金庸剧还是有不少优点。
  港台拍武侠讲究性价比,从张纪中的01《笑傲江湖》开始,实景山水给了观众不一样的感受。



  武打动作也是很有风格的



  金庸剧只要拍得别太差,一定是能捧人的。
  尽管背负着各种“演技呆板”吐槽,《笑傲江湖》和《射雕英雄传》加在一起,还是让李亚鹏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许晴当年被吐槽少妇气太重,是“马脸青年令狐冲的大龄女友”,但后来者妖魔鬼怪太多,现在一看许晴,是漂亮的。



  《射雕英雄传》是周迅的原音被吐槽,但周迅的灵气还是让人怀念。



  这个版本的包惜弱(何晴)穆念慈(蒋勤勤)都是美到史上最高配级别了。



  尤其是穆念慈,颜值不达标的版本特别多,蒋勤勤这个最完美了。



  03大陆版的《天龙八部》评价也比较好,胡军的直男气息得以充分发挥,阿朱阿紫颜值气质都对。





  刘亦菲是道行不够颜值来凑,神颜还是神颜,神仙姐姐因此一战成名。



  06《神雕侠侣》有聂远黄晓明角色之争,只留下聂远定妆照。



  刘亦菲的小龙女还是纯靠颜值。  





  杨幂最讨人喜欢的时刻也定格在本剧中



  但黄晓明却因为这部戏初见邪魅端倪。



  到了08《鹿鼎记》,黄晓明正式跑偏了。



 09年邓超主演的张纪中牌《倚天屠龙记》太灾难,哪哪儿都不对,跟黄晓明的《鹿鼎记》一样估计也不太可能翻案了,略去不表。



 倒是03年两岸合拍的苏有朋版本《倚天屠龙记》做成了比较青春气息的版本,很拉好感。(但张铁林的杨逍是童年噩梦,不说了)



  因为演过《倚天屠龙记》,贾静雯、高圆圆至今都处于虎扑直男女神金字塔塔尖位置。





  唐人也拍过青春版《射雕》,中间胡歌出车祸恢复再演,成为胡歌人生的转折点。



  袁弘的小王爷在我心里是遗珠了。  



  张卫健的《小宝与康熙》也是拍得比较走形,不过是很张卫健风格的。这版女演员颜值不错。



 近些年大陆的金庸剧翻拍频频出事故,比如于正搞出了五彩斑斓的《笑傲江湖》,陈妍希因为“小笼包”自黑又打开市场的《神雕侠侣》,还有钟汉良滑滑板演乔峰和木婉清脸上蒙蕾丝的《天雷八部》……



 但是这仍然挡不住影视剧行业反反复复拍金庸的热情,去年有新《射雕英雄传》,李一桐因为黄蓉圈了直男好感,直接杀进虎扑女神榜,接下来还有新的《倚天屠龙记》和《神雕侠侣》。



 我们不可能在一篇文章的体量里罗列完历史上所有的金庸剧IP改编,但仅仅这些浮光掠影的片段也足够说明,金庸故事是华语影视行业的超级大富矿,造星工厂,和童年回忆制造机。
 很多新一代年轻人都是先从影视剧里了解到金庸故事再去看原故事的。只要看了几眼,摸到一点点情节,就忍不住走进去反复观看、比较和探索。
 通常认为武侠是男孩子爱看的,但金庸的武侠是男女都能沉浸的,尤其是他笔下的女性角色各自有不同的爱恨和执着,一旦抓住了情感核心去演,一个角色就足够撑起一个女明星的半生名望。  



  (△李绮红的郭襄)
 金庸的武侠不止是英雄梦,也是情爱启示录,还有人间种种复杂道义的综合。小时候看情节,长大了回味情感,再成熟一些则见人生百态。
 如果没有金庸,整个娱乐行业不知道要失去多少精彩。
 金庸不仅仅贡献出了好看的武侠小说,也直接丰富了华人世界的各种娱乐资源。从文字故事到影视剧到游戏,金庸宇宙给所有的武侠树立了规则。

 他走了,但我们都在他的世界里活过,再也无法离开。


《史记·金庸传》全文:

  查先生良镛者,海宁人也。查氏自升以后,广传诗书,代出名望。镛上三世而善陶夷,子孙多渊博。及其初生也,家道中途,余良田千亩。镛少年异志,不效小儿嬉戏,独爱泛舟书海。父恐痴痴,使放纸鸢,旋而不见,寻之者三,书房一隅,手不释卷,遂苦笑而赋之“痴儿”名。然,子虽嗜书而不呆,年十五乃编题籍,广销多利,是为处女作也。

  镛素率性,不循矩,好任侠。初学嘉兴,不堪同窗为训导辱,仗义代为檄而讨之,因不尊见逐。负笈巴渝,原图外交,以不良校风直言而犯上,复为之黜。

  民国三五年秋,入沪,修国际法。适逢《大公》揽才,镛以千里挑一而录,始其报人之涯。二载,委任香江。又两年,调《新晚》,为副刊编辑。时,总编罗生以比擂事可夺人眼球,发奇思,邀镛同事陈先生文统者连载武侠。竟起轰动,奚开新派武侠之门。陈氏既以“羽生”而名躁,迭出精品,镛亦有所思。

  而立又一,《书剑》横空,镛析其字而以金庸名,并羽生为当世双雄。庸从文也,师法经典,以古为题,史为架,列奇侠传,书儿女情,其笔下乾坤,万象尽囊;其在胸丘壑,心驰神往;其神功盖世,叹为观止;其学识渊博,雅俗而共赏。

  佳作刊二三,庸乃倾其润笔,创《明报》而发时代声,出社论以忧家国事。其文切时弊,笔健锋犀,固一帜独树于当世。是时也,庸武侠、社评齐飞,作家、报人一体,废寝以思,忘食而书,人每见排字候于其侧,庸洋洋潘陆而洒。其才思直上九天。一时之间,并匡、霑、澜而为香江四杰也。

  庸既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又躬为正义鼓呼。人或恨而欲暗杀之。庸不为动,语其亲友曰:‘’曷为吾之英雄不屑耶?‘’尝避难于欧,嘱倪匡代为《天龙》。期月归,匡笑而告曰:“余每恶紫,乃使之眇双目矣。”虽然,庸不屈高压,谈笑自若,著书成文,晏如也。

  年近天命,风平气静。庸完书《鹿鼎》而告封笔,专著报业,游走时局。在文已成宗师,在商而为骄子,至于辅修法典,高校开坛,先生誉满其身,名冠天下。

  庸耄耋而怀抱谦卑,孜孜为学剑桥,自言不唯博士,止求学问而已。人或询曰:“何以消此生?”对曰:“大闹一场,悄然去也。”

  樊夫俗子曰:“孔子登泰山而小鲁,武侠至金庸而巅峰。凡有华人处,谁不识降龙?一十四书而极人间百态。吾观人生在世,去若朝露。先生初时纵情恣意,笑傲江湖;后怀敬畏,渐成宗师。古人云高山仰止,诚可信也。”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