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曾经的欧洲强国,上世纪60-80年代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说起克罗地亚,不说生活在国内的朋友,就算许多熟悉欧洲的人也未必能指出它的方位和叫出它首都的名字,大部分人对它的印象也仅仅止步于著名钢琴曲《克罗地亚狂想曲》。
克罗地亚面积只有5万多平方公里(半个浙江省)、人口只有400多万,克罗地亚至今的人均GDP为14000美元,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经济表现并不抢眼。
然而也就是这个国家,刮起了一股不可思议的旋风。“格子军团” 闯入世界杯决赛,并历史性获得亚军,在世界上圈了不少粉。
克罗地亚,虽然与文明古国意大利隔海相望,但在世界里的存在感一直不高。克罗地亚独立的历史只有短短27年,直到2013年才正式加入欧盟。
▲克罗地亚在世界上的位置,浅绿色为加入欧盟的国家
既然克罗地亚的历史那么短,那它从哪里来?实际上,克罗地亚就是从南斯拉夫分裂出来的。说起南斯拉夫,中国人自然就不会陌生了,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使馆,民众群情激愤,全国各地掀起了一波反美游行示威。
南斯拉夫原本是东欧一个较为富裕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外交上走独立自主的道路,人民生活富足。好端端的一个国家为什么到后来演变成民族内战,最后解体了呢?
1. 自古一家,本是同根生
斯拉夫民族最初来源和分布在波兰的东南部,随着人口不断迁徙,斯拉夫人逐渐分为了东、西、南三支。南下迁往巴尔干半岛地区的斯拉夫人就是南斯拉夫人。
▲蓝色部分为现今南斯拉夫人分布地区
我们经常听到说南斯拉夫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民族纷争严重,但实际上,最初的南斯拉夫人其实算是一个民族,他们南迁到巴尔干半岛时生活习性、语言都极其相似,可以说是同宗同源。
但后来南斯拉夫人内部的宗教、语言、文化开始出现差异。本应该同声同气的南斯拉夫人,最后解体的原因之一竟然是尖锐的民族矛盾。
地形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巴尔干半岛70%为山地,纵横交错的山脉将这片地区分裂成许多相对独立的板块,容易形成民族内部的割据势力。这种地形让民族间的融合、交流与合作变得困难起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早期来到巴尔干半岛定居的南斯拉夫人由于地形的阻隔发展成不同的社群,逐步形成了一些细分的族群。
巴尔干半岛一方面山脉纵横交错,各地区人民交流存在地形阻碍,导致各个组群各自为政,难以形成统一的民族强权;另一方面,复杂的地形不足以抵抗外部压力,维护民族的独立性。
2. 被撕裂的民族
由于巴尔干半岛的地缘政治、临近强国争霸和民族内部的割据状态,南斯拉夫长期始终没能形成统一的民族政权。在14世纪之前,南斯拉夫人内部建立起的国家大部分均被外族消灭。
地缘政治:巴尔干半岛的地缘形势尤其重要,其处于亚欧交界地带,扼守地中海和黑海,是三大宗教文明的交汇区(西欧天主教、东欧东正教和伊斯兰文明),乃兵家必争之地。周边帝国崛起,或是崩溃,都会让成为争夺拉锯的主战场。
外族统治:在过去的数百年间,外来势力在南斯拉夫人生活的地区驰骋征战。15世纪之前,巴尔干半岛大部分受到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东罗马)控制;15世纪以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曾统治此地区达500年之久。巴尔干半岛西部的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则处于天主教会统治长达1000年之久。
▲代表伊斯兰文明的奥斯曼帝国统治巴尔干地区
列强干涉致使这一地区的矛盾频繁被放大为战争,有欧洲火药库之称,也使得南斯拉夫人分属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内部形成了3种宗教(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存在3种不同的斯拉夫语言,使用两种不同的字母。这种宗教和文化上的差异一直延续到今天。
▲巴尔干半岛国家主要语言、文字和宗教分化
相反,再来看看属于东斯拉夫的俄罗斯:在15世纪的莫斯科公国期间,俄罗斯境内的各斯拉夫公国得到统一,民族四分五裂的局面结束,一个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形成。
南斯拉夫人并没有这么幸运,他们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和国家意识。当欧洲各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开始兴盛起来时,南斯拉夫人的民族意识却在外族的压迫下逐步消磨和瓦解。
3. 大斯拉夫主义
说起斯拉夫,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俄罗斯。没错,斯拉夫民族里,人口最多、领土最大、影响力最深远的国家正是俄罗斯。
虽然斯拉夫人已经早分属南、西、东三支,每一支都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但俄罗斯一直自居为斯拉夫民族的大哥。
19世纪,南斯拉夫人处在奥斯曼(伊斯兰)帝国和奥匈帝国(基督教)的统治下,民族内部四分五裂,政治地位低下,社会发展落后,享受不到欧洲工业文明带来的好处。
相反的是,19世纪的俄罗斯,早已建立起横跨亚欧大陆的大帝国,老大哥自然不忍心看到近亲被外来文明所迫害。一些人认为,俄国是斯拉夫国家中最强大的,理应充当巴尔干小兄弟国家的领导和保护人,一旦后者利益受到威胁,他们就鼓动向俄国寻求援助。
俄罗斯政府也希望控制南斯拉夫人居住地区,扩张势力。这不仅是出于“亲情”,还有巴尔干半岛的地缘形势。只要俄罗斯控制了巴尔干半岛,就能有效扼守住出海口,这个地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巴尔干半岛扼守地中海和黑海,是俄罗斯南部出入海洋的战略地带
南斯拉夫各族觉得自己不如西方邻国,因而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斯拉夫国家,来引领他们走民族解放道路,他们也将俄罗斯看做是唯一由斯拉夫民族建立的统一国家,希望借助俄罗斯的政治力量,扭转在奥斯曼和奥匈帝国中的不利地位,在俄罗斯的领导下团结对抗外族。
这一唱一和,形成了泛斯拉夫主义意识形态,呼吁世界上所有的斯拉夫人团结一致。在南斯拉夫地区,泛斯拉夫主义者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南斯拉夫从异族统治(奥匈帝国、威尼斯、奥斯曼、拜占庭)中获得独立。
▲深蓝色为南斯拉夫人,深绿色为东斯拉夫人,浅绿色为西斯拉夫人
泛斯拉夫主义的存在,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在当时的欧洲,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以及泛德意志主义都助涨了民族主义盛行。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经济方面。欧洲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长期的异族统治阻断了巴尔干半岛和欧洲大陆先进文明的联系,导致巴尔干半岛无缘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9世纪,以天主教、新教为主的西方国家率先通过工业革命完成了工业化,并建立起了庞大的殖民体系。
与此同时,斯拉夫民族,无论是东斯拉夫的俄国,还是巴尔干半岛是的南斯拉夫人,依旧处于农业社会中。巨大的经济反差,加上南斯拉夫人在异族统治社会中的不利地位,使得斯拉夫人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我们”意识,历史、哲学界的知识分子主动去倡导南斯拉夫人共同的身份认同和亲缘关系,他们呼吁斯拉夫民族应当成为一个整体。
▲欧洲各主要民族分布,红色为斯拉夫人,蓝色为日耳曼人,橙色为拉丁人
4. 强扭的瓜不甜
在外族统治期间,南斯拉夫人私下也进行过许多反外族的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统治了巴尔干半岛长达500年的奥匈帝国瓦解,奥斯曼帝国也寿终正寝。长期异族统治终结唤醒了南斯拉夫人对于建立一个统一民族国家的渴望。一战后,独立后南斯拉夫和民族开始建立起了南斯拉夫王国,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
不过,南斯拉夫1000年来都受到了不同异族的统治,各地区人们已经形成了不同的身份认同和生活习性,特别表现在宗教、语言方面。想让不同的文化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国家里是有不少难度的。
▲列强包围下的巴尔干半岛
长期历史的分化让南斯拉夫人对“南斯拉夫”这个民族概念的认同感不强,民族凝聚力不高。此外,南斯拉夫内部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多个加盟共和国,天然就包含着分裂的种子。
然而,一个政治强人的出现,让南斯拉夫共和国暂时上保持了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这个人就是铁托。
铁托总统以其个人魅力和威望,艰难的维护了南斯拉夫联邦的统一。他卓越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令南斯拉夫内部各民族的问题得到暂时掩盖,国内团结的正能量大于分裂的负能量。
最耐人寻味的是铁托带领下的南斯拉夫并没有与斯拉夫老大哥苏联结盟,而是采取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政策。
铁托时代的南斯拉夫,最强盛时期的南斯拉夫人口达3000万,经济成长也非常迅速。南斯拉夫表面上民族和睦,不分宗教、民族和谐地混聚在一起,基础设施完善,人民相当富裕,令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心生向往,被号称“巴尔干之虎”。
然而,强扭的瓜不甜,强人政治毕竟只是昙花一现,当初表面上得到掩盖的民族问题,只会让民族矛盾越积越多,在后来的特定时间爆发。
终于,铁托死后10年,斯拉夫的老大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南斯拉夫社会经济衰退,西方资本主义糖衣炮弹开始侵蚀南斯拉夫,西方民主舆论和意识形态甚嚣尘上,原本由于历史原因早已积怨已久的民族矛盾爆发,南斯拉夫各族内部分化严重,民族内战频发。最终导致联邦的解体,克罗地亚于1991年宣布独立。
虽同宗同源,但巴尔干地区自古以来就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南斯拉夫人自古以来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个原本就比较畸形的民族国家在外部势力的分化下分道扬镳,任何想统一这个民族的行动或许都是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