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在前面 |
为了方便让大家收听,每期都将录音进行了上传,点击标题“听见诗歌”下面的“同意加载”再点击播放键便可以在线播放(电脑和手机客户端都可以播放)。文末附有录音下载链接,喜欢的也可以直接下载。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在北方,这可是一个大日子,叫做“小年”。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各地的风俗也有很大差异,我听说在一些南方朋友的家乡,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也有把除夕夜称作小年的,非常有趣。 实际上,过小年送灶神的习俗,早在汉朝就已经出现,到了宋朝,民间送灶神的规模和活动内容就与我们今天非常接近了。所以,今天我要为大家读一首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诗,名字叫做《祭灶词》,让我们跟着诗人一起回到一千年前的南宋,一起看看诗人的所见所闻。 快过年了,文末特附上本人原创《年味儿》,希望大家喜欢。 |
|
关于作者 |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
范成大《辞免帖》 |
乾隆御书《祭灶词》 |
清周鲲《范成大祭灶词》立轴 |
|
《祭灶词》 |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
|
诗歌赏析 |
这首诗的作者范成大,很多朋友可能不太熟悉,他出生在今天的江苏苏州。是南宋时期的名臣,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在这首诗里,他用自己诙谐幽默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农家祭灶过小年的欢乐图景。 在农耕社会,吃饭是家家户户最为重要的一件事,而承载了做饭这项活动的厨房和灶火,也就备受重视。据学者考证,远在周代,祭灶就被列为天子的七个重要祭祀活动之一,送灶神的习俗也遍布大江南北。 人们相信,在每年的年末,家中的灶神要回天上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年的经历和见闻。为了让灶神在天上的神仙面前为自己家美言几句,人们想了很多方法。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打扫房屋,让家里清爽干净。 还要如诗中写的,早早准备好丰盛的祭品,让灶王爷吃了嘴短,也就不好意思说这家人不好了。还有有童谣说“二十三,糖瓜粘”,说的是祭灶这一天要吃一种很甜很黏的麦芽糖,把灶王爷的嘴粘起来,他就是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嘴了。 古时的人们,真是可爱。 今天,很多生活在城市的朋友可能都没有见过传统的土灶,也有很多年轻的朋友很少在家开伙做饭。人们对于祭灶,似乎没有原来那么重视了。其实,就像正月十五的元宵、八月十五的月饼一样,祭灶是一种象征,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认真生活的仪式感。 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开始放下一年的工作,过年的欢乐气氛会越来越浓。大人们忙着准备年货,小孩儿们一心期盼着过年的红包和礼物。在外漂泊的游子们也会在这时返回家中,与亲人团聚。 这一年,无论你过得平顺还是坎坷,无论你是独身一人还是心有牵挂,回家过年,都是美好而又温暖的事。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早些回家过年,早些与父母亲人团聚,一起送灶神,一起迎接新的春天。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了,祝你晚安。
|
|
年味儿 |
最近常听朋友说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不禁让人回想起儿时的过年。放鞭炮、办年货、贴对子、吃饺子、穿新衣••••••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腊八节过后,年味儿就逐渐变得浓了起来。小孩子跟在大孩子屁股后面,成群结队地嬉戏打闹着。男孩子们一般都是打拉子、碰溜弹、捉迷藏,当然最喜欢的还是放鞭炮。豆杂炮和摔炮是最常见的,还有就是用子弹壳和子弹头做成的炮皮,在弹壳尾部的地方开一个小口,放进炸炮,往天上一仍,落到地上啪的一声特别清脆。女孩子们三五成群玩起了丢沙包、跳皮筋、踢毽子,偶尔几个调皮的男孩子也会过来凑下热闹,不过笨手笨脚的总会惹来了一阵哄笑。整个村子里响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伴随着鞭炮声和嬉戏声,年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小年过后,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着置办年货。妇女们开始在家里炒花生、炒瓜子,炸丸子、炸果子,蒸馒头、剁饺馅。剁饺馅是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大人忙着切肉,孩子们就先到地里挖香菜,再到地窖里选几颗大萝卜,择完香菜剥好葱姜和萝卜一起洗完后摆满一大桌。手起刀落、菜沫飞扬,红的、黄的、白的、绿的渐渐混合在一起,饺子馅就在菜板的钝响中慢慢剁好了。劳力们烹羊宰牛且为乐,猪圈里养了一年的肥猪开始睡不着了,鸡也飞鱼也跳,都不希望自己成为年夜饭上那一道,主人开始犯愁了。 记得母亲每次杀鸡时都会说:“鸡鸡你别怪,你本是一道菜,要说不杀你,还怕客来怪。”等我长大学会杀鸡的时候,每次也会学着母亲的样子念叨一番。 每逢过年总会下几场大雪。孩子们一大早便会起来,呵着冻得通红像胡萝卜一样的小手,一起堆雪人,有时候大人也会过来帮忙。雪人堆好后又找来棉花壳做眼睛、萝卜做鼻子,偶尔还会戴上帽子围巾,怕雪人冻着,然后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便一哄而散开始忙着打雪仗了。 •••••• 年,越来越近了,又越来越远了。 複製代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