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想过,如果有一天太阳毁灭,人类无法在地球生存,怎么办?
一定有人说,别闹,扯淡。
可当时间放置于亿万光年的距离,把人类生命轴放在更长的曲线。想象力飞起,一切皆有可能。
就像科幻界“大神”、雨果奖获得者刘慈欣在作品里建造的宇宙时空一样。
电影《流浪地球》,就是把“未来”放在眼前。
太阳开始衰老、膨胀,地球将被吞噬,人类将无法生存。
人类怎么办?
搬家呗!
好,把地球搬家总共分几步?
刘慈欣同名原著里给出了答案:分五步。
刹车、逃逸、流浪加速、流浪减速、新太阳时代。
地球搬家,前后大概需要2500年。
电影里,开启刹车时代的地球已经停止自转。
没有太阳能量支持的地表温度已无法让人生存。人们进入“地下城”生活,同时为“搬家”时刻做准备。
计划是,利用遍布在地球各地的星球发动机,推动地球逃出太阳系,逃到广袤太空,寻找新地标,建造新家园。
带着地球一起流浪,听起来浪不浪?
可是现实的艰难超乎想象。
星球发动机出现故障,拯救人类的冒险小分队只剩下殊死一搏。
否则,35亿生命将在37个小时内灰飞烟灭。
危机与生机,绝望与希望。
人类在浩渺宇宙间发出呐喊。
这个时候,“活下去”不是希望,而是命令。
唯一期许,不过是“我们地球见”。
最硬的外壳,最软的内核。
作为最值得期待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不论是框架还是场面,都是24K纯硬核,又硬又燃。
但如此坚硬的外壳下面包裹的,却是一颗柔软温暖的“心”。
作为宇航员的父亲,为了地球搬家飞上遥远太空。休眠,作业,14年未归。
儿子已经从懵懂无知的五岁男孩,成长为敢为人类殊死一搏的男人,可父子之间微妙嫌隙却横在时光轨道。
怨憎、不解、愤怒,就像生活中所有父与子之间一样。
残酷的是,他们连当面吵架摔门怒吼的机会都没有。
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叫一声“儿子”都隔着十万公里。
明知“来了,就再也回不去了”,可心里还住着夙愿:总有一天冰会化成水,我们要带着孩子去贝加尔湖钓鱼。
我的好友傅️首尔,看完首映感慨地总结一句话:“真正要去拯救地球的男人是可以不陪娃的,其他的,都不行。”
年迈的姥爷身上凝聚着中国人对“家”的守护。
独自抚养外孙,救助女孩,不论是地上还是地下,活出烟火人间的温度。
再难的日子,笑着去扛。这是多少代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冰封大地危难随时从天而降,手握方向盘的姥爷想着的却是与老伴儿生前半生的鸡毛蒜皮,茶米油盐。
还有不弃不离的兄妹情,并肩作战的战友情,以及人类在苦难面前的同仇敌忾。
流浪地球》上演灾难,却在诠释“爱”。
带着地球搬家,如此不可思议,却又如此浪漫至极。
宇宙浩渺,人生无常。
生命的最后,我愿念叨起那碗永远咸死人的葱油拌面,和指天望星时你说的那句“我就在天上”。
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毫不夸张地说,《流浪地球》是一部让科幻迷激动,非科幻迷感动的电影。
它打破了大家对科幻片的刻板印象,特别是对中国科幻片的质疑。
被投喂了那么多好莱坞大片的我们,仍然忍不住会为《流浪地球》落泪,喊一句“牛逼”。
场面、技术、特效的“硬”,绝不输好莱坞大片。
接近零下100度的地球什么样?
拍给你看。
受木星引力影响的“灾难”破坏力多强?
拍给你看。
拯救地球冒险小分队全靠“人力”,上天遁地,冰面漂移,遭遇严寒,经历高温,统统拍给你看。
熟悉的场景,地标性建筑,让你看到地球停止自转后的北京、上海,那些已经失去的生活。
与此同时,《流浪地球》的故事内核又是一颗土生土长的“中国心”。
家国情怀、英雄主义的诠释,不是高歌猛进的追捧、歌颂,而是扎实地建立于“家”的概念之上。
从头到尾没有完美的英雄,都是有缺点、有软肋、有遗憾、又有血有肉的父亲、儿子、妹妹、哥哥以及别人家老公.......
一部基于无数科幻迷追捧的原著改编的硬核科幻片,却打破了“科幻”的边界,打到了所有人心上。
我们“伊姐观影团”参与组织了电影的首映,灯亮的时候,很多读者在擦眼泪。一个读者说,对得起自己爱刘慈欣十六年,我们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科幻电影了,是时候,中国人跟着电影仰望星空了。
当天导演郭帆携主创们来看望伊姐读者们,
统一穿上宇航服,让人泪目。
正如导演郭帆所说:“这次冒险之旅中,饱含我们对电影的敬畏,对科幻的向往,对未来的挑战。”
加上片中一些逗逼搞笑的对话,云淡风清的互怼,包括爱因斯坦变“坦叔”,霍金成”金哥”这样的段子。
《流浪地球》其实完全可以作为一部合家欢电影,在以“家”为核心的新春佳节,全家人一起观看。
这是科幻,也是梦幻。
是人类在未知面前,赢得最漂亮的一仗。
它是我们每个人的一场好梦,珍惜当下,指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