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回眸 > 详细内容
《水浒传》里“征方腊”一战,真实历史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2019/5/25  阅读次数:1625  字体大小: 【】 【】【

  


     在名著《水浒传》中,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派没有一条造反路走到黑,最终接受了朝廷招安,走上了一条“忠义之路”。同时也开始了征伐四方,而征伐过程中对108将打击最惨痛的就是南征方腊,虽然最终擒获方腊,平定叛乱,但是108将也凋零殆尽。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方腊起义又是怎样的?
     在说方腊起义之前,咱必须说说极具时代特色的产物——“花石纲”和朱氏父子。
     咱先简单说说“花石纲”:
     艺术家皇帝赵佶这前半生,从高端的诗词歌赋、棋琴书画,到低端的灯红酒绿、男盗女娼,都被这位皇帝玩了个够。
     什么金银珠宝、珍禽异兽,看多了都产生了审美疲劳。就在这皇帝百无聊赖的时候,xx向皇帝提出了一个新奇的玩法——咱玩石头,这天然的石头千奇百怪、什么形状颜色都有,还很少有重复的,这极大的刺激了徽宗皇帝的兴趣味蕾。
可是,东京汴梁这是平原地带,没太多的刺激性石头,于是便把猎奇的目光射向了江南——太湖石。
     这太湖石很有特点,身上都是窟窿和眼,长得也很是奇形怪状——这符合徽宗皇帝的审美情趣。
     于是,大宋王廷便在苏州设“苏杭应奉局”,专业搜刮民间的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再用大船运向汴京,每十船组成一纲,这便是“花石纲”。
     再来说说这朱氏父子——朱冲和朱勔。

  


     咱之所以说朱氏父子也是“产物”,那是因为朱氏父子的发家史,极具时代偶然性。
     父亲朱冲,本来就是个农民,但却为人精明、察言观色,善于精打细算,是个做买卖的好材料。
     而就是这个人,在蔡京、童贯物色采办的时候,入了法眼,开始在应奉局主持工作。
     起于底层的父亲朱冲,还知道一些民间疾苦,做事有一丝分寸和底线,不爱招摇,喜欢干的事是——闷声发大财,无论私下对民间有多狠,坑蒙手段有多妙,但却奉行锦衣夜行的原则。
     待到儿子朱勔,一切都变了,对于这位二代公子,富贵来的太容易,幸福来得太突然,以致于他认为剥削、压榨就是自己的天职,别人受苦、自己富贵就是应该的,父亲朱冲留下的底线都被突破,盘剥手段日渐升级——贪婪是喂不饱的。
     简单举个例子:
     听说你家的房梁漂亮,那好,皇帝征用了!结果可能是整个房子被拆了。
     如果不想被拆?拿钱!甚至卖儿鬻女的拿钱。
     太湖石这东西,有些非常高大,需要巨船才能运载,而因为体积过于庞大,路途之中,有的要把水门﹑桥梁,甚至城门给凿了才能通过。
     从花石到漕运运输,这就是一条极具时代特色的黑sè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里,源头虽然是朱氏父子,但是却有太多的人伸手要钱、发家致富,最后富得流油。而这一切的负担源头,却直接指向了东南百姓。
     就这么祸害,激起民变,那是必然的!

  


     方腊的老家清溪县,因为产竹木漆,结果就成了应奉局的重点照顾对象。这方腊本来是个小生意人(有说是雇工的,笔者觉得不太像),小康生活本来过得还算滋润,可是在应奉局的关照之下,也只能用苦不堪言来形容。
     于是,有想法、有抱负的方腊便鼓动饱受压迫的江南子弟——民变造反,这便是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
     这时,起义部队有人就问了:赵宋立国一百多年,造反就没成功的,你能行吗?
     方腊是这样回答的:这要是以前,肯定成功不了,咱这边刚一造反,八百里加急报京城了,大军一来咱就完了。可是现在不一样,地方官吏喜欢欺上瞒下,朝堂之上,又是报喜不报忧。咱们一旦起义砸场子,地方官第一反应一定不是上报,而是想盖着、捂着,自己镇压,这起码有一个月的发展期,等到发现镇压不下去,上报朝廷,再等到朝廷动员、调集大军,这起码又是一个月的时间。有这两个月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席卷东南,到时候,起码能和赵宋朝廷,分庭抗礼!
     而事实发展,比方腊的推论还要理想,当地方州县发现镇压不下去,方腊起义早已经过了猥琐发育阶段。这支起义部队,可以说对贪官污吏切齿痛恨,据说曾创纪录的把某州县满城的文武官员剁碎、烧死。而得益于“花石纲”的强大影响力,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起义部队便已发展到了百万之多。

  


     到了此时,宋徽宗才听说有人在东南砸场子,赶忙命令童贯调集jīng锐部队西军去剿匪。
     童贯又一次挎剑挂印,戎马倥偬的高光时刻又来了,可是到了江浙一带,童贯有点傻了:这里好像不是大宋的辖区,完全就是另一个世界。在这里,老百姓不听官方的,政令无法通行,连货币无法流通。
     在这里,童贯感觉自己好像成了聋子、瞎子。多年的军事生涯告诉童贯,轻举妄动的结果就是满盘皆输。此时的童太监内心很是恼怒——朱勔啊,朱勔,你真是挖了一个大坑。但是童太监也很冷静,他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场政治更高于军事的战争。
     童太监利用宋徽宗的御笔写了这样一道罪己诏:
     发生在东南的事,我深表遗憾,我在深宫大院里,确实不知道东南人民受了这么大的委屈,我诚挚的道歉。
   “花石纲”朝廷是专门拨了经费的,朝廷严谨强买强卖,可是在执行过程中,各级地方官员失去了控制,这些都是朱氏父子的错。我已经罢免了朱氏父子的官职。
     至于你们诛杀贪官污吏,起兵造反,我深表理解,咱们既往不咎。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嘛。
     这道诏书,可以说,其攻心水平是非常高的:中国老百姓99%都是顺民,“只要生活过得去,哪怕头上有点绿”,何况皇帝已经道歉,杀人造反的事也既往不咎了,这等于气也出了,目的已经达到了,那还造什么反?
     于是,百万武装也就没什么战斗力,基本算是望风而降、作鸟兽散,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自此开始迅速瓦解。最后,方腊只好带着几万人马跑回了清溪老家,深入深山、化整为零,开始打游击战。

  


     而童贯则带着部队,把清溪山,团团围住,可地理不熟,就是找不到主力决战的机会。
     公元1121年,即宣和三年八月,一个勇将“再次”诞生了,他便是韩世忠。之所以说“再次”,是因为韩世忠在西军中已经勇武好多回了,可一直没得到像样的封赏,直到此时还是个裨将——这官职大概相当于现在的连长。
     这一天,韩世忠领着十来个亲兵,进山搜查方腊,三天三夜,愣是找不到人影,就在韩世忠几乎绝望、准备放弃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洗衣的大妈,询问之下,这位大妈居然就知道方腊的藏身所在。
     其结果就是:韩世忠如同猛虎下山,直扑山洞,擒下了方腊!
     按说这么大的功劳,怎么封赏都不为过吧,可是韩连长,你官儿太小了,小到连话语权都没有啊。这份贪天之功,记到了直属长官辛兴宗的名字,而韩连长还是韩连长。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韩世忠这样勇武的不败神将,短暂的压制可以做到,想要压制他一生,那是——不可能的,很快他就会成为南宋王朝最璀璨的将星。

  


     征方腊这一战,无论从政治还是军事方面看,童贯的表现都可说是可圈可点,而这也是他人生辉煌的顶峰。检验一个人是否英雄,不单要看他在顺境的表现,更要看他们面对逆境如何抉择,而童太监用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只是一个顺境英雄,面对逆境,他不但做丧师辱国,而且把中华民族带入了深渊鸿沟。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