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烽火戏诸侯
中国有一个生机勃勃的历史时期叫春秋,紧跟着另外一个绚丽的历史时间叫战国,就是大家熟悉的春秋战国时代。 为什么叫春秋呢,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因为这段历史主要来自于鲁国史官所著的历史《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全称《春秋左氏传》。 春秋本身是指一年的意思。 我想为什么不叫夏冬的原因是春天是生命蓬发的季节,秋天是生命衰败的季节。 很像人,最关注的是20岁之前,和四十岁到六十岁的阶段。一个上升,一个下降。 好比做过山车。 有个成语“春秋鼎盛”, 意思是年纪好多好多的意思。
春秋时期大致从东周建立到三家分晋。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平王东迁到洛邑起,到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也有按左传的结束鲁哀公十四年算,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无论如此是从东周建立,到战国七雄的雏形出现,称为春秋时期。 虽然春秋是从东周建立开始的,但是从历史事件的连续角度看,应该是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开始。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说法本身是很有问题的,原因是目前发现的烽火台遗址都是汉朝以后的,当时的技术经济实力很难完成这样的壮举。 其次即使有烽火台,周天子也无法召唤当时的大国比如齐鲁卫晋,想想今天你让山东兄弟到西安去,也不是立马就到的,何况2700年前,等齐国的军队到了,姑娘的老二都生出来了。 这里的诸侯应该是指王畿之内的诸侯。 还有一种说法是击鼓戏诸侯,好像比较合理, 天子一击鼓,这些诸侯在朝廷上的使者赶紧给自己的主公报信,大家就出兵增援周天子。 无论如何比较小说化的说法是,周幽王强上了人家的姑娘(褒姒),穿上裤子有觉得占有身体还不过瘾,还要占有心灵。 人家姑娘从来不笑,就玩了个烽火(击鼓)戏诸侯,让诸侯当傻子跑, 跑到丢盔卸甲。 结果小姑娘看了哈哈大笑,然后为了取悦姑娘,就把自己的太子废了,让褒姒的儿子当了太子,立褒姒当皇后。 结果原来的太子的外公申国的君主不干了,联合犬戎讨伐周幽王,周幽王他老人家再击鼓,花传不下去了,镐京给靠了, 天子被杀,金银财宝都被强没了,原太子被诸侯拥立,是为周平王,由于镐京残破,而且天子的直属军队都被消灭,只好东移洛阳,这个就是东周的开始,也是春秋的开始。
但是也有另外一个说法,我们以前说过西周是建立在严格的宗法制度上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周幽王的老爸宣王就破坏过一次,当然嘴上说喜欢鲁侯的小儿子,就强迫让鲁侯废掉太子,立小儿子为继承人。 结果鲁国大乱,诸侯对周宣王的作为十分反感。其实周宣王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强化天子的实力,削弱控制这些强大的诸侯国。
到了周幽王时候,当时的申国在朝廷的势力十分强大,严重威胁天子的地位,而且申侯是天子的泰山,太子的亲姥爷。 可以想象,等太子继位后是何等景色。 结果周幽王苦干加23干,找个借口,废掉太子和王后,立出生卑贱的褒姒为后,从而铲除申国的势力。 原太子被一帮人抱着(才九岁),逃到申国。 这个时候如果周幽王能够修理内政,壮大实力,倒是有可能成功。 但是他老人家在严重违法宗法制度后,又出了混招,发兵讨伐申国,企图一劳永逸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西周宗法制度深入人心的年代,这样的出兵是名不正言不顺。 申国很强大,周王没有天时,从陕西到河南讨伐,没有地利,蛮横废无罪的太子没有人和,结果来个老头钻被窝,挂了。 申国乘机拥立废太子为天子是为周平王,镐京那边也拥立周幽王的弟弟为天子(周携王)。 相持了21年,后来晋文侯站到革命的队伍里头,袭杀了周携王。 周平王称为无可争议的天子。 但是但是他老人家也犯了宗法制度的大忌,怎么说他老爸是因为他才死的,有些弑父的嫌疑。 礼教这个东西就是当你是强者而且是成功的强者的时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李世民杀死自己的兄弟子侄,霸占自己的弟媳,逼迫老爸退位,比周平王狠多了。 但是没有被太多的指责,原因是他有个辉煌的皇帝生涯。 而周平王虽然当时才九岁,但是周朝确实从他开始迅速衰落,自然这些账就要算在他身上,历史总是对失败着在道德上严格要求。 所谓高级干部体力充沛,提拔重用,老百姓流氓成性,必须专政。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周天子强化中央政权的努力彻底失败,自己和老婆孩子的命也没了。 中国正式进入春秋诸侯纷争时期。 诸侯纷争的局面也给中国无论是思想文化经济军事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会。 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不太强的强者的智慧
任何对抗,双方实力对比悬殊的时候,智慧或者权谋不是很重要的,好比一个十岁的孩子和重量级拳王较量,无论怎么使巧劲,也无法打倒拳王。 但是当双方实力对比不是十分悬殊的时候,智慧就有绝对的影响了。 相对强的一方想用最小的代价取胜。 相对弱的一方想在不残废的情况下取胜,或者没有什么损失的打平。 春秋里就有这样的故事。
话说周平王东迁后,当时最强大的要算郑国。 郑国的开国君主是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叔。 他为了保卫周幽王,在和犬戎申国的战争中挂了。 他的儿子当时只有18岁,但是能力非凡,把郑国治理的井井有条,日益强大,是为郑武公。这个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史称武姜),生了两个儿子。 长子叫寐生,次子叫段。因为寐生是他妈难产生的,老妈不太喜欢,老二段长得仪表堂堂,孔武有力,又是顺产,很得老妈的喜爱。 就天天更老公说让他废了老大,立老二为世子继承国君的位置。 这个郑武公是嫡长子继承制的拥护着,坚决不同意,心理一万个草泥马。 要不是周幽王废长立幼,他老爸也不会战死,他老爸不会战死,他也不用才十八岁就起的比鸡还早,睡的被鸡还晚,就一个老婆,没空吃喝嫖赌。 空费了青春。 所以无论武姜怎么说,都不同意。 最后还是寐生继承的国君的位置,是为郑庄公。
虽然郑庄公继承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国家,但是也是危机重重。 外面有齐鲁卫宋这样的大国时时要提防。 内部有老妈宠爱的兄弟虎视眈眈。 郑庄公学习了先总统蒋公的思想后,体会到攘外必先安内。 就是要解决自己这个兄弟的隐患。 当时的君主不像后世专制君主,权力受到很大限制。 直接把老弟给宰了,会失去人心,失去士大夫的支持。 好好养着有是后患。 这个郑庄公就是所谓不太强的强者。 要是成了秦始皇,就没有必要废心思了。 人类之所以进步,就是在不太强的时候想破脑袋得到的馊主意才进步的。想当年要是伊巴密浓达的军队和斯巴达的军队匹敌,也不会想到斜线战术,直接板砖就行了。 可是他只有六千人,对方有一万人,想赢就要动脑筋。 当然要是就一百人,还是不要动脑筋的好。 郑庄公也是面临这个问题。 所以他一直对外不发动战争,就是敌人侵犯,他是是尽量回避。 天天搞得像个傻子一样。 目的就是等对手出招,出烂招。 结果对方真的出手了。 武姜对老大说,你看你继承了国家,什么都有,你弟弟也是你爸的儿子,可是没有一寸的土地,太不公平了。 郑庄公问,老妈说怎么办吧。 武姜说把制邑封给你弟弟吧,制邑就是后来我们知道的虎牢关。 郑武公说这个可不行,老爸说了制邑是国家的命脉,不可以封给任何人。 武姜又说要不把京封给弟弟吧,郑庄公本来不想答应,可是看到老妈要发火,不想得了不孝的罪名就答应了。 大臣们说这个不好,京比国都还大,这个不是让郑国分裂吗。 郑庄公说弟弟是老妈的最爱,我也喜欢的不行,没事的。 结果这个弟弟段到了京就招兵买马,扩大实力。 后来有让周边的两个小城把租税交给他。 大臣赶紧跟郑庄公说,这个是造反。 郑庄公说程度还不严重,让他接着造。 又过了一段时间,郑庄公探听到弟弟已经准备好了造反,就假装要出兵攻打别的国家。 武姜知道了这个消息,赶紧告诉段,让段趁机袭击都城,但是段的回信被郑庄公截获。 郑庄公就装作不知道,还是正常的出兵,但是安排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守城。 然后自己大张旗鼓的出去打仗。 但是出去后没有去攻打敌国,而是直接开拔到京的郊外埋伏起来。 那一边段受到老妈的信,说哥哥已经出兵,国都空虚,马上出兵攻打国都。 郑庄公的军队等到段的军队走远了,一哄而上,占领了京。 段到了国都,国都早又准备,一时攻打不下,又听到京被偷袭,军人的家属都被俘虏,结果军队溃散。 段没有法子,只好出国旅行。 一说是被迫自杀。 无论如何郑国内部的心腹大患彻底解除。
这个故事你可以看到我们的先民是如何从质朴到诡计多端。 郑庄公实际上是一步步的给弟弟下套,弟弟是一步步的往死里奔。 可是如果当初老妈不是如此的偏向,弟弟不是如此的野心勃勃,哥哥也不会想出这个馊主意的。 想想人类当年从树上下来,是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只有一颗比较发达的大脑,虽然没有怎么用过。 环境逼着人想主意生存。 俺老人家的鸡腿做的最好吃,不是祖传的秘方,而是穷留学生,连食堂都吃不起, 又不想营养不良。 鸡腿最便宜,可是不能水煮了吃,太难吃了。 没有办法,只能开发智力,把鸡腿做的7天不重样。 要是像我家大姐大,饿了就下馆子,自然不用开发厨艺了。 当然如果我分文么哦有,怎么开水炖开水也无法做出美食。 所以我说智慧来自于不太强的强者,当然也来自于很强的弱者。
3)文人的崛起
文人按王朔的说法就是有吃闲饭机会的给领导拍马屁的人。 随着文明的进步,国家体制的复杂化,势必要出现更多的分工,而对统治者心理疾病的关怀开始越来越重要,到了宋朝达到顶峰。 到了晚清,一般老百姓也享受了心理疾病治疗的权力,比如义和团们。 这里说说春秋第一文人,也是第一心理医生,也是第一个会拍马屁的人,也是第一个用拍马屁解决政治问题的完人,颖叔考。
上回说过郑庄公击败自己的弟弟,解决了郑国的内患。 当然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但是郑庄公当时也是三十多岁,一直当孙子,心理上十分憋屈。 解决了弟弟的威胁后,内心得到释放,看到缴获的所以弟弟和母亲来往的书信,一下子就爆发了。 自己也是娘胎出来的,难产又不是自己的错。 凭什么自己的亲生母亲非要把也是亲生的儿子致于死地。 在愤怒中,做出了合情也合理但不合法的事,郑庄公把母亲流放到颍,并软禁起来,还立誓:不到黄泉(阴间)永不再相见。可是等愤怒过后,开始后悔了。 一个是血比水浓,一个是犯了道德理念的大忌,毕竟当时讲究的是没有不是的父母。 老百姓指指点点,大臣们也对此有看法。 可是君主的誓言不能等同于放屁,说话不算数更不好。又不能死一回,见了再活过了。 正在郑庄公两下为难的时候,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拍马屁的文人出现了,颖叔考。
颖叔考是郑庄公在颍这个地方的财产总管,本来回扣吃了不少,虽然地位不高,没有可能成为贵族,但是小日子过的也不错。 所谓喜事从天降,天上摔下来一个老太太。 虽说是被流放,可是这个可是国君的母亲,所谓奇货可居。 颖叔考就把老太太照顾的极好,而且天天和老太太聊天,安慰老太太。 老太太自从到了这个地方,心理也很后悔,两个儿子都没了,完全是自己的错。 其实谁当国君,她也是享清福。 人不经过苦难是不会反思的。 老太太其实很想和儿子见面和好,可是听说儿子的誓言,知道没有可能。 颖叔考一看机会来了。
到了秋收的时候,按例要到国都缴纳地产收入。 颖叔考就带来自己的几只老母鸡和自酿黄酒来到国都。 缴纳完赋税后,带着特产去见郑庄公。 郑庄公正好在喝酒解愁,酒喝没了,晚上店铺打烊,正发脾气呢。 听到有人给带来好酒,也就不顾地位如何,赶紧请进来。颖叔考特会聊天,郑庄公高兴了许多, 又喝了几杯,厨子把新烤好的羊肉送上了,就给颖叔考一大块上好的羊肉。 颖叔考来前其实已经吃饱了,而且自己院子里贪污的羊比国君还多。 但是马上装模作样的把羊肉包起来,不吃。 郑庄公奇怪到,难道你是vegan? 颖叔考说我很穷,老妈很难吃上肉,我等会要把您赐予的羊肉给我妈送去。 郑庄公听了,特佩服。 大孝子呀。 再来一块。 然后哭丧着脸说你又妈可以孝顺,我去没有,真伤心。 颖叔考故意问,老太太不是挺健康的吗,没听说挂了。 郑庄公就把黄泉誓言说了,然后问颖叔考有没有办法。 颖叔考一听,哈哈,升官发财的机会来了。 就是这个不太容易,但是我是文人,一定给君主赴汤蹈火。 不过吗,要些金银财宝做事情,到时候您就瞧好吧。
在贪污了90%的工程预算之后,颖叔考挖了个地道,让后在地道里头挖出地下水来,你想黄土地,可不是到处都是黄汤子。 然后让老太太在地道里头等着, 把郑庄公接来。 母子二人浑身上下都是泥,心里问候了颖叔考18代祖宗,可是还是唱着歌,和好了。 这下子郑庄公彻底解决了国内的麻烦,可以全力对外了。颖叔考如愿以偿的当了大夫,而且身家暴涨。 当然颖叔考可不是一个只会动嘴的人,那个时候贵族是必须会打仗的。 以后还有颖叔考的故事。
颖叔考作为中国第一文人兼职拍马屁,不是贬义。 很多事情不是能靠武力解决的,需要智慧,而智慧很多时候是被逼出来的。 要是老太太就一个儿子, 颖叔考根本就没有机会,要是郑庄公是个暴君,也没有机会。
(4)偷麦子
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作为周厉王的幼子,周宣王的弟弟,而且死于保卫自己的侄子周幽王的战争中,而郑桓公的儿子就是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又是保卫周平王东迁的大功臣。 郑国作为周天子血缘最近和功劳最大的功臣一直对周天子的朝廷又重要的影响。 所以郑武公和郑庄公父子两代一直是天子的卿士。 赶脚至少是个副宰相的地位。 可是随着郑国的日益强大,越来越不把天子放在眼里, 居然打着天子的旗号攻伐异己,得了好处又不分给天子。 天子当然不爽。 这个时候周平王喜欢上另外一个贵族虢公林父。 不想让郑庄公一人独大,就开始把政务分给虢公林父一部分。 这样郑庄公当然不高兴,就去质问周平王。 周平王这个时候很老了,也是活一天算一天。 就跟郑庄公说,实在是你太忙,寡人替你的健康担忧,才让虢公林父做些琐杂的小事。 寡人没有要让虢公林父取代你的意思。 你要是不信,我可以把我的儿子送到郑国当人质,这样你放心了吧? 天子说出这样的话,可以想象周朝是如何的虚弱。 郑庄公多老奸巨猾呀,当然不会上当。 就说不如这样,我把我的太子给你老人家做人质。 同时呢,请求您的儿子到郑国指导工作。 周平王一看又这样的面子,也就同意了。 当然也是无奈的。 这个历史事件叫周郑交质。 说明这个时候的周已经和其它诸侯国平等了,周天子不过是一个荣誉称号。 好比上将团长的意思。 毕竟周平王人老了有生活阅历,周和郑没有撕破脸。 还是平稳的过日子。 郑庄公接着打着天子的旗号扩大自己的实力。 他的主要策略是联合齐鲁和宋,卫,陈,蔡等对着干。最大的成就就是吞并许国。 但是这样的和平不过是立在锅沿上的鸡蛋,早晚要完蛋的。
周平王这个屈辱的东周开国君主在周郑交质后不久就挂了。 由于太子死的早,是他的孙子继位。 是为周桓王。 一个年轻气盛的人继位,可以想象结果是什么。 周桓王锐意进取,企图虚弱诸侯主要是郑国的权力,强化王权,和郑庄公的矛盾激化。 更不理郑庄公。 郑庄公十分郁闷,不知道什么心理,开始给周天子捣乱。 就是等麦子熟了,多次派兵去天子的领地里头偷麦子。 偷的当地的官员年年歉收, 被天子骂。 无奈告诉了天子实情。 天子大怒,等郑庄公朝见的时候,没有款待他吃饭,说寡人的麦子今年不知道给哪个孙子偷走了, 没有饭给你吃,你可要包涵。 搞得郑庄公脸上青一块红一块。 等下朝后,回到馆驿,天子的使臣送来几车麦子,说郑伯,您以后不要偷了,要麦子说话。 郑庄公这回急了,破口大骂。 他的一个大夫说这样不好,咱给把面子给挣回来。 否则在其它诸侯面前就没有尊严了。 主公您应该如此如此,这般这般。。。郑庄公一听,高实在高。比我偷麦子高多了。
第二天从郑庄公的馆驿里出来八辆覆盖则绫罗绸缎的马车,上面插在旗子,大书“奉旨征讨卫国”。 结果卫国莫名其妙的挨了一顿胖揍。 开始不敢出声,以为真的是天子对自己不爽。 后来走后门一打听,没这回事。 就报告给了周桓王。 这下子周桓王真的暴跳如雷了,立刻把郑庄公在朝廷上的职位给罢免了,然后号召天下讨伐郑国。 结果没有几个国家理会。 只好自己亲自出征,带上几个小喽啰,陈,蔡,卫。 一路杀奔郑国。 等打完了仗,东周在也没有昏君暴君,当然也没有明君了。 原因是东周不但不是一个二流的国家,连普通国家的实力都没有了。 我们下回说𦈡葛之战。
(5)第一次详细记录的战斗-𦈡葛之战
上一回说到周桓王实在是忍无可忍,就召集诸侯讨伐郑国。 可惜没有几个国家响应。 只好硬着头皮带着卫,陈,蔡讨伐郑国。 下面的图大致描述了四个国家的位置。 我一直疑惑为什么会和的地点在郑国的南面𦈡葛? 按说不该大家汇合在洛阳和新郑之间的某个地方? 按地图,是卫绕个大圈来到郑国南部,天子向东,然后在转南。 倒是陈蔡毕竟近。 是不是陈蔡实在是不情愿,天子有没有能力出太多的钱,最后只好屈就在𦈡葛汇合?
郑庄公也带领三军在𦈡葛挡住天子的联军。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𦈡葛之战爆发。当时的双方的布阵如下。
周桓王将联军分为三军,其中右军由卿士虢公林父指挥,蔡、卫两国军队加入其中;左军由卿士周公黑肩指挥,陈国军队加入其中;中军由桓王亲自指挥。
郑军也分为三个部分:郑庄公和原繁、高渠弥等人率领中军,祭仲指挥左军,公子曼伯指挥右军。
这样蔡卫的军队对郑国的左军。 陈国的军队对郑国的右军。 天子和郑庄公指挥各自的中军。
郑国君臣毕竟是历史上第一次犯上,和天子对抗。 一个个战战兢兢的,知道要是打败了,一定是输的内裤都没了。 战前认真的学习了毛选,对伟大领袖的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的伟大军事思想有个深刻的。郑国大夫子元对郑庄公说陈国的公子佗刚刚杀死太子篡位,而且是我们的哥们,陈国军队势必无心恋战。 蔡卫的军队基本上是打酱油的。 我们只要先击溃左军的陈国,然后在攻击蔡卫的右军。 天子的左右军势必溃散。 然后我们三军一起攻击中军,天子必败。 这样从战略上让郑庄公吃了定心丸。 大将高渠弥说从战术上我们要按伟大领袖的指示,重视敌人。 小的我有个鱼丽阵。 简要的说就是用战车当骨头,步兵不是跟着车,而是环绕战车。 把咱们的队形给填的和烙饼一样实沉。 具体的办法是,每一组一共25辆战车,25个随行的甲士。 甲士填补战车的空虚,而且一旦车上的甲士战死,步行的甲士就补上。 大家顾头不顾屁股,玩命冲锋。 郑庄公说反正不能输,而已不能退。 就按你的办。
结果吗,一切都按伟大领袖的预料,王师大败,而且周桓王还被郑国大将祝聃一箭射中嘎吱窝上面。 史称射王中肩。
𦈡葛之战的知名度远不如长勺之战。 原因是长勺之战的描述更精彩,而且上了中学课本,所谓家喻户晓。 但从历史意义上讲长勺之战对历史没有太多的影响,而𦈡葛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里程碑。
首先𦈡葛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一场战斗从开始到结束,到后处理有详细的描述。在此之前,的所有战争没有任何详实的资料,比如牧野之战,鬼才相信纣王有70万军队。 涿鹿之战,更像是大闹天宫。 而𦈡葛之战开始有明确的起因,然后有明确的战场,然后有双方的指挥架构,军队布局。 战前分析,甚至有阵法-鱼丽阵。 最后有善后的方法,郑庄公没有痛打落水狗,而是连夜慰问周王,表示道歉,表示永远终于周天子。 这里有很深的政治考量。虽然天子已经没有了势力,但是还是天下名义的共主,对天子不敬会给敌人口实。
其次𦈡葛之战是周天子寿终正寝的明确标示。那一箭捅破窗户纸,正式宣告周天子已经没有任何权威。在以后的春秋历史中,周天子成为强大诸侯的道具。 到了战国连道具都不是了。
最后𦈡葛之战体现中国的战争从流氓打群架到职业军人对抗的转变过程。从郑国君臣从战略上,战术上,和如何战斗结束都有周密的考量。 可以说𦈡葛之战代表这中国军事史进入真正意义的军事对抗。后来的战争一个比一个精彩。 这个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