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在前面 |
为了方便让大家收听,每期都将录音进行了上传,点击标题“听见诗歌”下面的“同意加载”再点击播放键便可以在线播放(电脑和手机客户端都可以播放)。文末附有录音下载链接,喜欢的也可以直接下载。 每次做帖子,都会感慨时间过得太快。一转眼,立冬已过一周,冬天已款款而来。一直想做一期别致的迎冬送秋的节目,正如上期所说,由于时间关系搁浅了。思虑再三,决定今天补上。之前分享的诗歌所呈现的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中原的秋,有没有特别一点的秋天呢?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就是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值北方多地下雪,今天便分享给大家。 |
|
关于作者 |
岑参(约718—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与高适并称“高岑”。 |
亚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谢振瓯《胡天八月》 |
谢振瓯《岑参诗意图》 |
王慧智《山水》 |
戴敦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沈鹏草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
诗歌赏析 |
之前给大家介绍过以王孟为代表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与此相并立,盛唐还有一个边塞诗派。这两派的划分是相对的,因为盛唐诗人往往风格多样,其诗篇不能被完全归入哪一派。比如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他的边塞诗也写得非常出色。 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边塞诗在唐诗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唐代边塞诗的数量之多,在中国诗歌史上恐怕是空前的。一方面是因为唐代国力空前强大,统一帝国不断有拓边和守边的征伐战争,而幕府制则让无数文人有机会进入边塞;另一方面,空前的时代自信以及个体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望也与驰骋战场的那种豪气具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很多文人哪怕没有边塞经历,也都能在这种书生意气的驱使下写出极为精彩的边塞之作。 今天分享的这位诗人,则是真正长期体验过边塞生活之人。岑参,南阳人,出身于宰相世家,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但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衰,开元二十二年到长安求仕未果,北游河朔。十年后,于天宝三载登进士第,授兵曹参军。多次赴新疆充当幕府官职,前后在新疆生活六年多。最后客死成都。因其最后任嘉州刺史,后人又称其为岑嘉州。 和所有边塞诗人一样,岑参的边塞诗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其特色则在于详尽地描写了边塞风光和生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唐代国力强盛,疆土广阔,与周边的国家和民族往来非常多,也少不了很多边塞战争。为了避免中央朝廷对边塞的军事鞭长莫及,唐代设立了都护府来管理边塞事务。 其中非常有名的就是安西都护府,也就是今天的甘肃酒泉一带。去过甘肃的朋友应该知道,那里气候恶劣,农历八九月份下雪是常有的事。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被任命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这个时候写的,题目中的武判官是岑参的前任,即将离开甘肃,回到温暖富庶的都城长安。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农历八月尚是中原的仲秋时节,而岑参所呈现出的边塞仲秋,那就是寒冬腊月的感觉。说到“草”,我们脑海中浮现出的颜色不是绿的就是黄的,可是诗人却出其不意地用了一个“白”字。一阵风过,遍地的白草瞬间就直接拦腰折断了,这个白描真是精彩,就像他另一首诗中的“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一样,大如斗的碎石如纸片一样被风随意裹挟,可见风力之劲。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众所周知的名句。我们常说“雪花”,这个汉语词汇本身就是有比喻性的。都说“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是人才,第三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就是蠢才了。”所以历代才子常常回避再去把雪比作花。但是岑参却用一个熟烂的比喻写出了塞外仲秋的惊艳之美。 随着雪的飘洒轨迹——“散入珠帘湿罗幕”,诗人的视线由室外转向了室内。“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把冬天那种冻手冻脚的感觉写得深入骨髓。但很快,诗人的笔又转向了室外,“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帐篷之外的天地一览无余,沙漠里冰层纵横,天上愁云惨淡。 正在气氛凝重得透不过气来之际,诗人又将视线移入了室内,酒席的欢快热烈似乎化解了塞北的苦寒,胡琴琵琶羌笛又将西域的奇异之美再度呈现。但诗人还不罢休,又将笔锋一转,将视线移向室外,再次抓了个“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细节,最终将诗歌结束在白茫茫大地间的渺小足迹之上。 就这样,在室内室外、瑰异美丽与愁闷苦寒、阔大天地与渺小细节、人与物的频繁转换之间,岑参以寻常的送别主题写尽了塞漠之秋,蒙太奇一样的镜头所展现的奇异风光更是奇上加奇,所以难怪有人称这首诗所呈现的是一种“苦寒美”,虽苦虽寒,却依然奇美无比,回味无穷。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祝你晚安。 複製代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