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礼仪 > 详细内容
三百年前的复活节,一座小岛被发现
发布时间:2020/4/15  阅读次数:1376  字体大小: 【】 【】【
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天
也即西方人眼中的重要节日
复活节
彩蛋、兔子、火腿、鲜花
各色元素装点着这个生机盎然的日子
而在烟波浩渺的南太平洋上
却有一个智利小岛
以这个古老的节日为名
这其间究竟有什么渊源

复活节岛,是怎样的一个岛呢


  
1722年,荷兰探险家雅各布.罗格温
在南太平洋上航行
企图发现人们假想中的南方新大陆
这时,海面上突然显现出一片土地
欣喜的他连忙登陆
随后才意识到这是一个岛屿
这一天,1722年4月5日
恰巧正是复活节
于是,这个无名小岛被命名为复活节岛
它带着这个源于巧合的名字
闯入了世界的视野

再未离开过


  
海洋文明
复活节岛上住着谁?
南太平洋上星罗棋布的岛屿
通常被分为三个主要文化区
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
(Melanesia, Micronesia, Polynesia)
这三个名称由希腊语演化而来
分别意为“小岛”“黑色岛屿”“多岛”
其中波利尼西亚的海域范围最广阔
与各个大陆距离也最远
它囊括了数十组群岛
北起夏威夷,南至新西兰

而最东边的端点,正是复活节岛


  
波利尼西亚的群岛,构成了一个广阔的“大三角”区域。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1期
包括复活节岛在内
波利尼西亚有着超过1000个岛屿
彼此相隔数千公里,分属于不同国家
但生活在这片海区的原住民
却有着相似的外表、语言和习俗
因此也常被统称为“波利尼西亚人”
现代的基因研究和考古发现
将他们的源头指向中国台湾和东南亚
大约2900年前,先民们沿着东南亚岛链
踏足澳大利亚以东的斐济、汤加
随后兵分三路,在海洋更深处开拓家园
至晚于公元1200年抵达复活节岛

在这个孤悬远海的小岛上建立了文明




学者们综合了语言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的资料和证据,初步勾画出一幅南岛语族的扩散图。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08期 供图/焦天龙
波利尼西亚人伟大的迁徙道路背后
是卓越的航海技术
他们的独木舟具有不对称的造型
通过在船舷的一侧连接上浮木支架
来提升船体的稳定性
若要运载更多的人员、货物
波利尼西亚人还会将两条独木舟并列
在中间架上木板、搭起船舱

从而形成宽敞的“双体船”


  

舷外支架


  
双体船
古波利尼西亚人没有指南针、六分仪
但却传承着一套实用的航海知识体系
这当中星星充当着重要的指引
恒星在特定季节保持恒定的位置
波利尼西亚的航海家
会朝着一颗接近地平线的星星行驶
在它抬升得过高时重新选择一颗

每条航线都对应着一组星星的次序


  
波利尼西亚人用贝壳展示星星方位
看似雷同的海浪其实隐含着丰富的信息
在长久的航海实践中
波利尼西亚人总结出盛行的风向和洋流
风的变化、陆地的存在
都会引起海浪波纹的变动
通过观察起伏的海水

水手能提前知悉远方的岛屿


  
  

图自《博物》2017年04期



波利尼西亚人制作的地图,展示了风向、洋流及岛屿。
在几千年的航海经历中
波利尼西亚人还学会了让鸟儿成为向导
白玄鸥等海鸟早晨出海觅鱼
在傍晚时分回到栖身的岛屿
因此,熟练的航海家们在早晨与它们相向
而在傍晚选择跟随它们的行迹
此外,不同海鸟还有不同的离巢范围

这也能帮助航海家了解离海岛的距离


  
海鸟的觅食节律给予波利尼西亚人指引
摩艾石像
石像为谁而立?
波利尼西亚人的业绩不止于航海
复活节岛上被称为“摩艾”的石像
早已是镌刻在地球上的光荣符号
大大小小的人头巨像遍布全岛
长脸长耳、双目深凹、削额高鼻
棱角分明,表情沉毅

焕发出古老文明的伟力


  

复活节岛上部分摩艾石像分布图


  
虽然摩艾石像硕大的头部很是瞩目
但他们其实有着完整的躯干
只因相当一部分摩艾位于采石场的斜坡
肩膀以下被土层掩埋
只有通过发掘才能窥见它的全貌
摩艾多采取蹲坐的姿态
上身挺拔,双手自然地垂下

背朝大海,坚定地注视着小岛


  
摩艾是体量惊人的造物
对于一支5-6人的工作队伍来说
完成一尊摩艾可能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
最大的摩艾叫作Paro
高9.89米,重82吨
还有一座尚未完工的摩艾

完工后高度可达21米,重达约150吨


  
摩艾黑灰色的石材
是一种叫凝灰岩的火山碎屑岩
由火山喷出之灰、砂胶结而成
其实,复活节岛本就是一座火山高岛
三座相连的死火山
构成了岛屿的主体
小岛上一座叫Rano Raraku的死火山

正是摩艾诞生的采石场


  
Rano Raraku火山
15世纪后建造的摩艾
有时还会带着一顶叫作Pukao的红帽子
Pukao由红色的的火山岩渣雕制而成
它可能象征着个人的权力
用于阶级地位的区分
因为复活节岛上的贵族

有着将长发盘成顶髻的传统


  

戴有Pukao的石像


  
除了“帽子”,考古研究发现,摩艾石像原本可能装饰有珊瑚或黑曜石制成的眼珠。
完工后的石像经浮石抛光后
将被运输到叫作Ahu的沿海平台上
整齐排列成一字形
但巨大的石像是如何运抵海岸的
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岛民可能以树干作为滚轴或制成木橇
也可能用绳子绑缚住石像上端
通过两侧工人来回牵引
使石像倾向不同的方向

进而引导其往目的地“行走”


  
生态悲歌
昔日繁荣今何在?
今天的复活节岛植被稀疏、土地贫瘠
呈现一派荒凉萧条的景象
但在波利尼西亚人刚刚抵达该岛时
却并非如此
通过对复活节岛的沉积层钻孔取样
分析花粉样本
我们得以了解复活节岛往昔的葱茏
这里曾覆盖着浓密的亚热带阔叶林
古木参天,海鸟麋集
而这让我们不禁思忖
曾经的生态天堂为何土崩瓦解
复活节岛上那个有能力建立奇观的文明

究竟遭遇了什么灭顶之灾


  
原来在波利尼西亚人登岛时
一种潜伏在船上的动物也上了岸
波利尼西亚鼠
移民在岛上繁衍生息
创立了自己的崇拜、文字和社会体系
年复一年地竖立起巨型石像
几个世纪过去
复活节岛文明已发展到了顶峰

但同样壮大起来的还有鼠群


  
波利尼西亚鼠
  
波利尼西亚鼠的足迹,覆盖了几乎整个太平洋。
图自《博物》2015年06期
复活节岛上的主要树种是棕榈
而波利尼西亚鼠以棕榈树的种子为食
被咬破硬壳的种子将无法发芽
原本安逸的小岛生态
因为入侵物种的到来而告危
加之岛民的滥砍滥伐、粗放农业
岛上的树越来越少

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贫瘠的坡地
伴随着岛内资源的枯竭
原先既有的社会结构遭遇挑战
17世纪以来
岛内的历史充斥着连绵的战争
到1722年荷兰船长雅各布.罗格温登岛时
岛上人口只有约2000-3000人
不足高峰期的四分之一
复活节岛石像的建造
也是在这期间戛然而止的
大约只有四分之一的石像得到了安置
近半的石像留在了Rano Raraku的采石场
采石场上凌乱地散落着工具
新兴的鸟人信仰逐渐取代了先祖崇拜
宗教冲突愈演愈烈,内乱不断

已落成的摩艾石像被接连推翻


  
未完工的石像
1860年以来的天花与奴隶贸易
迫使更多的原住民迁离到别的海岛
以致岛上人口一度低至111人
生态的崩溃导致了人口的衰微
短视的发展加速了文明的覆灭
复活节岛的悲剧

值得世人警醒


  
  
复活节岛的兴替
是人类海洋文明的一个缩影
摩艾石像深沉地凝视着这个小岛
见证着人类开拓探索的勇气
也见证着文明存续的困境
若石像有灵
他该会想些什么呢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