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英语美文 > 详细内容
一起天天向上之白草黄沙
发布时间:2020/12/17  阅读次数:1468  字体大小: 【】 【】【

  


典故

刘长卿《送南特进赴归行营》:虏云连白草,汉月到黄沙。

释义

白草:生长于北地的一种草,类似狗尾草,无芒,干熟时白色。
黄沙:指弥漫于空际的黄色尘沙;也指沙漠之地。
形容边远地区一片荒凉景象。

辨析

[近义] 投山窜海
[反义] 塞上江南

用例

白草黄沙,毡房为住家。胡儿胡女,惯能骑战马。(元·施惠《幽闺记·三·虎狼扰乱》)

  
白草


源流变化

【白草黄沙】 白草:生长于北地的一种草,类似狗尾草,无芒,干熟时白色。《汉书·西域传上》九六上3876:鄯善国,本名楼兰……地沙卤……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唐诗》一九九):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黄沙:指弥漫于空际的黄色尘沙;也指沙漠之地。南朝宋·王僧达《和琅玡王依古诗》(《文选》三一442上):仲秋边风起,孤蓬卷霜根。白日无精景,黄沙千里昏。|《梁书·简文帝纪》四106(并见《南史》八230):丁巳,夭雨黄沙。|《魏书·吐谷浑传》一〇一2234(并见《北史》九六3180):部内有黄沙,周回数百里,不生草木,因号沙州。 《宋书·吐谷浑传》九六2373作“其国西有黄沙,南北一百二十里,东西七十里,不生草木,沙州因此为号”。


后来两词连用或四字成文,形容边远地区一片荒凉景象。刘长卿《送南特进赴归行营》(《全唐诗》一四八):虏云连白草,汉月到黄沙。|李嘉祐《送崔夷甫员外和蕃》(同上二〇六):君过湟中去,寻源未是赊。经春逢白草,尽日度黄沙。|元·施惠《幽闺记·三·虎狼扰乱》(《六十种曲》三3):白草黄沙,毡房为住家。胡儿胡女,惯能骑战马。|董元恺《苍梧词·玲珑四犯·过汴故官有感……》(《清名家词》三158):花鸟才华,化作一天冰雪。堪叹白草黄沙,断送尽、宋家宫阙。

  


又作【白草黄云】,黄云:指弥漫空际的尘埃。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阮瑀》(《文选》三〇439下):河洲多沙尘,风悲黄云起。 李善注引《淮南子》:黄泉之埃,上为黄云。 耿湋《陇西行》(《全唐诗》二六八):雪下阳关路,人稀陇戍头……白草三冬色,黄云万里愁。|权德舆《赠老将》(同上三二二):白草黄云塞上秋,曾随骠骑出并州。


又作【黄沙白草】。清·蒋士铨《冬青树·八·辞宫》:长门永巷之苦,已过半生;黄沙白草之灾,又逢今世。

又作【黄云白草】。李频《送边将》(《全唐诗》五八七):悠扬落日黄云动,苍莽阴风白草翻。


又作【黄榆白草】,黄榆:落叶乔木,耐沙碱,边塞多植此树。黄觉《送梅昌言出镇太原》(宋·刘攽《中山诗话》,《历代诗话》287;《宋诗纪事》七):云笼古戍黄榆暗,雪满长郊白草衰。|尤侗《百末词·贺新郎·塞上》(《清名家词》一88):极望长城烟一抹,但见黄榆白草。又添得、孤鸿缥缈。|陈维崧《湖海楼词·念奴娇·闻雁》同上二326):拼逐征南诸将帅,飞透黄榆白草。万里边愁,一行兵气,辛苦凭谁道?


  
  

释义

人神态安然像墙堵,如同素常一样。形容在易于发生动荡的局面之下,人们照常安居,不失家业。

辨析

[近义] 相安无事
[反义] 物是人非

用例

经过这次误会,他们怎么可能安堵如故?

  
疫情下的南京超市,安堵如故

源流变化

[安堵如故] 人神态安然像墙堵,如同素常一样。形容在易于发生动荡的局面之下,人们照常安居,不失家业。《三国志·张既传》一五477:乃檄告谕诸羌,为(麴)光等所诖误者原之;能斩贼帅送首者当加封赏。于是光部党斩送光首,其馀咸安堵如故。|《晋书·石勒载记上》一〇四2710:元海命勒与刘零、阎罴等七将率众三万寇魏郡、顿丘诸垒壁,多陷之……老弱安堵如故,军无私掠,百姓怀之。

  


又作[安堵如常]。陈夔龙《梦蕉亭杂记·二·光绪末造》:时则武昌已失,沿江各督抚闻风而靡,不降即走,粤、湘、齐、鲁亦复纷纷独立,仅直隶安堵如常,不为所动。

又作[按堵如故],按,也作“案”,字同“安”。《汉书·高帝纪上》一上23:馀悉除去秦法。吏民皆按堵如故。 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按,按次第;堵,墙堵也。”《史记·高祖本纪》八362作“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释义

趋:快走。
鹜:野鸭。
指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先恐后地追逐某一个事物。多指不正当的。

辨析

[近义] 如蝇逐臭、如蚁附膻
[反义] 敬而远之、无人问津

典故

明朝万历年间,我国宁夏、青海等边塞地方很不安定,一些贼寇纠集少数民族时常入犯,杀人抢马, 甚至攻城略地。

这时,有位镇守边关的总兵叫萧如薰,在他聪明机智的妻子杨氏的参谋、鼓舞下,屡屡击败来犯的敌人,受到了朝廷的器重。他前后镇守过七处边城,所到之处都使祸乱平定了。

萧如薰不仅带兵持重有方,而且亦能写诗文,因此文人学士趋之若鹜,都喜欢到他家作客,饮酒赋诗,谈论时事。

由于与他来往交结的宾朋太多了,军营中接待的人很感苦恼,耗费的财力物力也很多,军中颇以为苦,萧如薰不能推辞。一时成为风气,各边镇的物力为之耗减,有识之士没有不叹息的。

用例

毕尚书宏奖风流,一时学士文人,趋之如鹜。(清·袁枚《随园诗话》)

源流变化

[趋之若鹜] 语本《史记·货殖传》一二九3271:走死地如鹜者,其实皆为财用耳。 意思是为了牟取钱财,像成群的鸭子不顾性命地奔赴危险之地。

后来用[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先恐后地追逐某一个事物。多指不正当的。若也作“如”。清·李渔《笠翁文集·三·与赵声伯文学》:蝇头之利几何,而此辈趋之若鹜。|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一·七:毕尚书宏奖风流,一时学士文人,趋之如鹜。

又作[趋利若鹜],若也作“如”。明·吴甡《柴庵疏集·一五·备查开采情形俯沥愚忠疏》:晋中大寇虽平,而深山穷谷之啸聚者,十百为群,一旦趋利如鹜,哄然蚁聚,更费驱除。|《(清)林昌彝诗文集·一六·拟海防十二策》:沿海奸民,趋利若鹜,其始也冒险犯法,不顾身家,其继也引类呼朋,倚为巢窟。

又作[趋走如鹜],趋走:奔走效劳。毛奇龄《毛翰林词·百字令·客沪上为王鸿资初度》(《清名家词》二70):四十年来弹指顷,阅历山川无数。倚马成文磨盾草檄,杀尽山中兔。侯王以下,一时趋走如鹜。


又作[奔趋如鹜],奔:奔赴。明·宋应星《野议·盐政议》:此法一行,则四方之人奔趋如鹜。不半载,而丘山之积成矣。

又作[投之如鹜],投:投奔;参加进去。明·朱国祯《涌幢小品·一二·调兵》:(土司兵)又或收集地棍为助,而中国亡命与不得志流落者,投之如鹜。

也省作[趋若凫],凫:野鸭。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二〇·张云璈词》(《词话丛编》2834):明府(张仲雅)诗以简松堂名,意在宗法袁简斋、赵云松二家,当袁、赵盛时,人趋若凫,殁未十年,无不反唇相稽,几不容于坛坫中分一席地。 坛坫(tán diàn):指文人集会的场所;文坛(多就在文学界居于领袖地位或有很大声望而言)。

又省作[趋鹜]。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八·与奥村德辉书八首(其二)》:废学之端有五……四曰营营宦途,苟求尊显,攀附奥援,趋鹜容悦。



  
  

释义

改正过错,重新做人。

辨析

[近义] 改过迁善、改邪归正、痛改前非、洗心革面、从善如流、闻过则喜、放下屠刀、弃暗投明

[反义] 顽固不化、死不改悔

典故

汉朝初期,有位非常著名的医学家,名叫淳于意。因为他曾经当过主掌齐国国家仓库的太仓长,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仓公”。

淳于意年轻时就喜好医术。他拜一个名叫公孙光的医生为师,虚心求教。后来,他又向公孙光异父同母的兄弟公乘阳庆学医。公乘阳庆让淳于意把以前学的医方全部抛开,然后把自己掌管的秘方全给了他,并传授他古代的脉书,以及各种诊病的方法。

淳于意学了两年后,为人治病,常常是药到病愈,因此很快成为名医。但他喜欢到处游历,一些权贵派人请他去当侍医,他怕行动收到束缚,一一予以拒绝。为此,还曾隐藏行踪,时常迁移户籍,甚至不置家产。这样,就难免得罪权贵。他在当太仓长的时候,有人告发了他。

公元前167年,淳于意被判肉刑(一种在脸上刺字、割鼻或砍足等的酷刑)。按照规定,他要被送到京都长安去受刑。

经受肉刑是一种极为痛苦的凌辱。临行时,淳于意的五个女儿嚎啕大哭。在这种难受的境遇下,淳于意怒骂道:“可惜我生女不生男,急难临头,没有一个人能帮助我!

  
蔡少芬 饰 缇萦


年纪最小的女儿淳于缇萦听了父亲的话,既悲痛又不服。她认为女孩子也能像男孩子一样,为父亲解救苦难。于是,她依然跟随父亲一起进京。


到长安后,缇萦向朝廷上书说:“我父亲在齐国当太仓长的时候,百姓都称赞他廉洁公正。犯了法要受刑罚,我心里非常悲痛。人被处死了不能再生,受刑后也不能再复原。即使想改正错误、重新做人,也无路可行,不能如愿。我情愿自己投入官府做奴婢,来赎父亲的罪,使父亲能有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的机会。


缇萦的上书情真意切,悲辛感人。汉文帝看了她的上书后,被她孝敬父亲并且自愿替父受罚的精神所感动,终于下诏免除淳于意的罪,并在这一年废除了肉刑。

缇萦这一非常的行动,不仅使淳于意免除受刑,而且使他得以重操医业,潜心研究医学,成为一代名医。

用例

小明知道自己犯错误后,决定改过自新。


源流变化

【改过自新】 改正过错,重新做人。《史记·孝文本纪》一〇427: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其少女缇萦自伤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事并见《仓公传》一〇五2795、《汉书·刑法志》二三1098、《列女传·六·齐太仓女》。

  


又作【改过从新】,从:自;由。元·王实甫《西厢记》一本二折20:(莺莺立谢而言曰)今当改过从新,毋敢再犯。

又作【悔过自新】,悔过:悔恨过错;承认犯了过失而追悔。《新唐书·冯元常传》一一二4178:剑南有光火盗,夜掠人,昼伏山谷。元常喻以恩信,约悔过自新,贼相率脱甲面缚。|《元史·一三〇·不忽木传》:若遣一介之使,谕以祸福,彼能悔过自新,则不烦兵而下矣。

  


又作【弃过图新】,弃:抛弃;舍弃。图:谋求。《金史·九八·完颜匡传》:然倾国家资财,竭民膏血,恐非大金皇帝弃过图新、兼爱南北之意也。

又作【自新改过】。宋·孔平仲《续世说·一〇·直谏·七一》:(太常博士柳伉上疏)陛下视今日之病何由至此乎?必欲存宗庙社稷,独斩(程)元振首,驰告天下……然后削尊号,下诏引咎曰:“天下其许朕自新改过。”宜即募士西赴。





  


释义

泛指居高位者因骄纵而招致灾祸。

  


辨析

[近义] 亢极之悔
[反义] 激流勇退

典故

《周易·乾》:“上九,亢龙有悔。”

乾卦爻位到了上九,以六爻的爻位而言,已位至极点,再无更高的位置可占,孤高在上,犹如一条乘云升高的龙,它升到了最高亢、最极端的地方,四顾茫然,既无再上进的位置,又不能下降,所以它反而有了忧郁悔闷了。



这一爻,在物理而言,便将有物极必反的作用。在人事而言,便将有乐极生悲的现象。

  
曾仕强——亢龙有悔


用例

进则亢龙有悔,退则蒺藜生庭,冀此求安,未知其福。(《晋书·王豹传》)

  

  
源流变化

[亢龙有悔] 《周易·乾》(《十三经注疏》本14上):上九,亢龙有悔。 意思是,最上阳爻,处在极高地位的龙,将有悔恨。亢:极;至高。龙,象征君位。

后用来泛指居高位者因骄纵而招致灾祸。王豹《致齐王囧笺》(《晋书》八九2303):且明公兴义讨逆,功盖天下,圣德光茂,名震当世。今以难赏之功,挟震主之威,独据京都,专执大权,进则亢龙有侮,退则蒺藜生庭,冀此求安,未知其福。|施肩吾《五空论》(《全唐文》七三九):故动以静为基,有用无为本,斯乃亢龙有悔之高义也。

  


又作[亢龙之悔],亢龙也作“龙亢”。清·谈迁《国榷·一〇〇·崇祯十七年丁未》:(吴麟徵自经,其绝笔曰)祖宗二百七十馀年宗社,一旦而失,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应褫服。 并见于清·李天根《爝火录》一;彭孙贻《流寇志》一〇、计六奇《明季北略·二一上·吴麟徵》均作“龙亢之侮”。

  


又作[亢极之悔]。孙惠《谏齐王冏》(《晋书》五九1608):今明公忘亢极之悔,忽穷高之凶,弃五岳之安,居累卵之危,外以权势受疑,内以百揆损神。 百揆:指各种政务。

也省作[亢悔]。晋·葛洪《抱朴子·嘉遁》(《诸子集成》本105):畏亢悔而贪荣之欲不灭。



  
  
《生死对决》 摄影师:鲍永清


典故

苏东坡与“九尾野狐”

苏轼本质上虽然是个文人,但他首先是个官,几乎是做了一辈子的官。在人们的印象中,做官不论大小,总是很严肃的,但苏轼做官也忘不了开玩笑,他不但喜欢给同事们起绰号,而且在处理政务批复公文时,也时不时幽默一下。

熙宁年间,公元1071年,杭州府有一个官妓,长得漂亮妖媚,但为人心善,人送绰号“九尾野狐”。

  

苏轼当时是杭州通判(相当于党 委 书 记),因为当时的杭州太守(相当于市长)刚刚离任,新太守还没有来,由苏轼暂时掌管杭州事务。与此同时,苏轼也已做好准备,即将离开杭州去密州任职。

就在这段过度期期间,官妓“九尾野狐”向官府提出申请,以自己年老色衰为由,请求脱离官妓为良家妇女。

唐宋时期,娼妓是官府经营的,这可是名正言顺纳入GDP 的。那时的娼妓大致分为专为皇家举行节日庆典及盛会服务的“官妓”;在军队为将士们娱乐的叫“营妓”或“军妓”;还有“家妓”是指养在家中能歌善舞擅长音乐杂艺的美貌女子。由此可见,当时的娼妓并非全是卖身的妓女,如宋朝法律明确规定,官妓只准“歌舞佐酒”,不准“私侍枕席”,出卖肉体是违法的。

苏轼当时马上就要卸任,完全可以把这事推给新领导处理,但他是个乐天派,喜欢开玩笑,看到这份有趣的请示后,提笔就批示道:“五日京兆,判断不难;九尾野狐,从良任便。”是说我虽然只是一个临时的代理市长,但我还是有权判决一个案子的。你九尾野狐小姐啊,你想从良就从良吧,一切都随你的便。

  

这里的“五日京兆”是用了西汉京兆尹张敞的故事。京兆尹是汉代首都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张敞在任期间,因受一个案子的牵连,被人弹劾,即将去职,就在这个时候,张敞命令其部下絮舜去查办一个案件,絮舜却认为他只能做五天的京兆尹了,干嘛还要听他的话?就回家歇着去了。有朋友劝絮舜说,张京兆平日里待你不薄,你这样做不合适。絮舜听不进去,先是说,我以前为张敞干了不少事,够尽心的了,然后很有把握的预言到,现在他张敞自身难保,哪里还顾得上管我的事。张敞闻讯后随即派人将絮舜抓了回来,罪名估计是擅离职守。七查八问终于抓住把柄将絮舜定为死罪,决定执行弃市。临行刑前,张敞让人传话给絮舜:你不是说我五日京兆干不了什么事吗?

苏轼在这里引用这个典故,可以看出,苏东坡当时的心态很是有点洋洋自得的,什么从良不从良的,还不都是我一句话?只要你开心就好。很有点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霸道”作风。

  

“九尾野狐” 被获准脱籍从良的消息,很快就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一时间在杭州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此时,差不多同样内容的另一份申请又递到了苏轼手里。

这回提出从良嫁人的名叫周生,是当时杭州城长得最漂亮、技艺也最佳的官妓。如果说,人老色衰的“九尾野狐”要走,苏轼可以不留,那么,要放走色艺俱佳的周生,就不能不认真考虑考虑了。因为周生是业务骨干,当家花旦,台柱子,杭州城每次搞大型演出活动,都得靠她撑台面。这样的人才,怎么能够随便放走呢?所以,苏轼在她的请示上批示:“慕周南之化,此意虽可嘉;空冀北之群,所请宜不允。”

  


这里苏轼顺手拈来的也是两个典故。一是“慕周南之化”,典出《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二是“空冀北之群”,典出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原文是: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耶?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译过来是:伯乐一过冀北,马群一下子就空了。冀北的马在世上属于多的,伯乐即使善于相马,怎么能一下子让马群空掉呢?解释的人说:“我所谓的空,不是指没有马,而是说没有好马。伯乐精通相马,遇见好的,就取走,到最后,马群中就没有好马了。没有了好马,那么说没有马,也不是瞎说了。”

  
苏轼巧妙地借用这两个典故,是说周生追求美好幸福的婚姻生活,精神固然可嘉;但像你这样色艺俱佳的歌舞女郎,是难得的人才,似乎不应该这么早就脱离官妓名籍,从良嫁人。再说,放你走了,杭州的艺术团体以后就缺少能够撑台面的艺人,所以,我不能批准你的请求。

周生用心地数了一下,一共是20个文字。这20个字,就像两扇大门,把她向往从良的自由之心关上了。

但她在失望、恼怒、生气之余,还是有一点点感激苏东坡的,从他判词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他一点点的善意和温暖,因为他保全了她最后的一点颜面。

从行文来说,第一句“慕周南之化”之后,下来应当写“此意可嘉”,而不应当在四个字的中间,不伦不类的加上一个“虽”字,写成了“此意虽可嘉”。现在之所以这么写,显然是苏东坡为了照顾和安慰她的失落心情,因为接下来一句是“空冀北之群”,苏东坡特意的在“所请不允”的四个字当中,特别用心的加上了一个“宜”字,变成了“所请宜不允”,也就是将本来直截了当的生硬拒绝,变成了带有斟酌商榷意味的婉转否决。

  
一判从良,脱离营籍;一判不允,仍操旧业。苏轼的批示,既幽默风趣,又合情合理;既充满人情味,又不失原则分寸,难怪欧阳修说他“敏捷善谑如此”,真是文思敏捷,善于开玩笑啊。

  


中国历史中的九尾狐,从云端跌落泥淖的神袛

先秦,异兽之说。

九尾最早见于青丘山。先秦的《山海经》云:“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huò)。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青丘山有九尾狐,九尾狐声音如婴儿,吃人,吃它能祛除邪祟。此时的九尾还只是一个异兽。

  


汉代,祥瑞神使。

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大禹在涂山见到九尾狐,涂山歌曰“绥绥白狐,庞庞九尾,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大禹认为这是上天让她娶妻,于是娶了涂山氏一名叫女娇的女子。此时的九尾狐是祥瑞的征兆,象征子孙繁盛、国家兴旺。

同时,汉代人认为九尾狐是西王母的使者。西王母有三神兽,三足乌、玉兔和九尾狐。三足乌为西王母寻找珍食,玉兔为西王母捣长生不老之药,而九尾狐则作为西王母的使者,以供传唤之用。汉代人在墓中刻上他们的画像,祈求另一世界的长生。所以此时,九尾狐也是长生的神使。

  

魏晋南北时期,鼎盛的九尾。

九尾狐是君主的祥瑞征兆,有《山海经图赞·九尾狐》,有专门列进史书的十则九尾狐祥瑞事件。这应该承自汉代班固《白虎通德论·封禅》里,君主有德九尾狐就会出现之说。总之,这时期的九尾狐形象堪为顶峰。

  

唐代,没落的神使。

妖异化的其他狐精形象拖累了九尾狐,九尾狐不再受皇帝重视,地位岌岌可危。白居易里将迷惑纣王的妲己比作狐妖,也为后来妲己是九尾狐的说法埋下了伏笔。

  

宋代,跌落神坛。

九尾狐形象开始坍塌,同时人们开始把那些妖艳、作风不正的女子成为九尾狐,这也是“狐狸精”出现的最早的源头。《儒林公议》里陈彭年狡猾奸诈,“媚惑”皇帝,“时人目为九尾狐”。《侯鲭录》里还将一官妓,号曰“九尾野狐”,与娼妓相连,不得不为九尾狐默哀了……而与此同时的日本,也有了妲己为九尾狐的说法(日本《本朝继文粹》)。

  

明代,妖孽烙印。

后世著名的《封神演义》出世,九尾狐妲己的形象建立,九尾狐成了魅惑乱世的妖孽,形象完全反转。九尾狐的地位一落千丈,彻底从神兽瑞兽坠落成了妖精。

  

清代,妓女代号。

清代文人笔下的九尾狐可以说是等同于妓女了,《九尾狐》中淫乱的妓女胡宝玉绰号九尾狐。《金瓶梅》中西门庆的大老婆吴月娘骂潘金莲是“九条尾的狐狸精”,九尾狐形象跌落泥地,再也翻不起身,真是可惜可叹。

  
此外,日本也有九尾狐传说,就是三大妖怪之一的玉藻前。传说曾为妲己、褒姒的九尾狐逃入日本化名“藻女”,因貌美送入宫中,颇得鸟羽天皇宠幸,以其肤白似发光赐名“玉藻前”,后来被安倍晴明(传说九尾狐女和人类的混血)看穿九尾狐身份后遁逃。

  
日本·玉藻前

释义

九尾野狐原本是长生的神使,祥瑞的征兆,象征子孙繁盛、国家兴旺。后来人们用九尾野狐比喻①奸邪谄媚的人和②淫荡而善以妖媚迷人的女子。

用例

钱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宋·赵令畴《侯鲭录》卷八)

  


源流变化

[九尾野狐] ①比喻奸邪谄媚的人。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八九·天禧元年二月己亥》(并见清·毕沅《续资治通鉴》三三):及(李)宗谔卒,(杨)亿病退,则彭年专文翰之任矣……然彭年素奸谄,时号九尾野狐……故(张)齐贤曰:“此人在朝,必乱国政。”或疑齐贤过甚,后乃服其知人。

  


②比喻淫荡而善以妖媚迷人的女子。野狐也作“狐狸”。宋·赵令畤《侯鲭录》八:钱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东坡先生适是邦,阙守权摄九尾野狐者。一日下状解籍,遂判云:“五日京兆,判断自由;九尾野狐,从良任便。”|《封神演义》九七968:(子牙笑曰)你说你是苏侯之女,将此一番巧言,迷惑众听,众诸侯岂知你是九尾狐狸在恩州驿迷死苏妲己,借窍成形,惑乱天子?|《金屋梦》四二(《金瓶梅续书三种》384):他(指潘金莲)是个九尾狐狸,粉面油头,会吃人的脑髓。


  

典故

北宋时期著名的隐士林逋曾在江淮一带漫游,后隐居杭州西湖孤山,一生无妻无子,特别酷爱梅花与白鹤,人称梅妻鹤子。

他的著名诗篇《山园小梅》表现出他那超凡脱俗的气质:“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释义

形容梅花的姿态和香气。也指梅花。也比喻高洁的女性。

  
用例

两个站在小桥上,疏影暗香,自甘清冷,屋后山冈积雪如银,背着手玩赏。(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四回)

源流变化

[暗香疏影] 林逋《山园小梅二首(其一)》(《宋诗钞·和靖诗钞》409):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意思是当众花纷纷凋谢之时,独有梅花在月光下将稀疏的枝影斜投于水面,而一股股幽香隐隐地飘浮在夜空。

后来用[暗香疏影],形容梅花的姿态和香气。也指梅花。宋·辛弃疾《辛稼轩诗文钞存·和傅岩叟梅花二首(其一)》:月澹黄昏欲雪时,小窗犹欠岁寒枝。暗香疏影无人处,唯有西湖处士知。西湖处士:指林逋。|张炎《祝英台近·余老矣,赋此为猿鹤问》(《全宋词3495下):一粟生涯,乐事在瓢饮。爱闲休说山深,有梅花处,更添个、暗香疏影。|清·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一〇·岭南春词八首(其六)》:谁知大地阳和气,都在暗香疏影中。

  


又作[疏影暗香]。赵希囿《临江仙》(《全宋词》2777上):红尘飞不到,溪水自澄清。疏影暗香沙路古,何妨曳杖闲行。|清·杜文澜《憩园词话·五·王养初府吏词》(《词话丛编》2961):(《贺新郎》词云)偏惹,崔郎肠断。疏影暗香依旧好,惯盈盈、拥向灯前看。此以梅喻高洁的女性。

又作[香暗影疏]。周之琦《心日斋词·惜红衣·访姜白石葬处》(《清名家词》七80):斜阳蔓草,空怅望、春风词笔。凄忆,香暗影疏,掩梅花仙魄。

  


又作[影疏香暗]。吴潜《声声慢·和吴梦窗賦梅》(《全宋词》2735上):平生自甘寂寞,占冷妆、不为人妍。林逋去,问影疏香暗,谁賦其间?|赵怀玉《秋籁吟·雨中花》(《清名家词》五33):玉骨何曾风雪犯。任年年、影疏香暗……罗浮梦、怪渠太短。月落难留,星寒欲化,总是一般孤艳。



  


典故

战国时,梁惠王想用武力征服其他诸侯国,称霸天下。孟子一贯主张以仁德治理天下,反对战争。他对梁惠王的企图非常不满。

一天,孟子去劝说梁惠王。孟子说:“大王调集全国军队,牺牲众多将士生命去攻打别的国家,为的是什么呢?”

梁惠王回答说:“为的是满足我最大的欲望。”

孟子接着问道:“那么,大王最大的欲望是什么呢?”

梁惠王没有回答。

孟子又问道:“是因为醇酒美食不够享用吗?是因为美妙的乐曲不够欣赏吗?还是手下的臣仆不够使唤呢?”

梁惠王摇摇头,说道:“都不是。”

接着,孟子义正辞严地说:“这样,我就知道大王的最大欲望了。那就是滥施武力,独霸天下。但是,以你的所作所为,要想达到目的,无异于缘木求鱼,结果是一场空。”

释义

成语“缘木求鱼”,语出《孟子·梁惠王上》。缘:沿着、顺着。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错误或行为违背客观规律,不可能达到目的。

辨析

[近义] 水中捞月 南辕北辙
[反义] 探囊取物 瓮中捉鳖

用例

若想善出此关,大王乃缘木求鱼,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三回)

  


源流变化

[缘木求鱼] 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错误或行为违背客观规律,不可能达到目的。《孟子·梁惠王上》(《十三经注疏》本2671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后汉书·刘玄传》一一472:(李淑上书谏曰)今以所重加非其人,望其毗益万分,兴化致理,譬犹缘木求鱼,升山采珠。|宋·张君房辑《云笈七籤·七〇·内丹诀法·术上篇》:何得遗本而逐末乎?作者之意,既其如彼,后学之见,又且如耕石种稻,缘木求鱼,期于有获,难矣!

  
又作[缘木希鱼],希:希求。《后汉书·周举传》六一2026:(举对下策问曰)陛下所行,但务其华,不寻其实,犹缘木希鱼,却行求前。


又作[求鱼缘木]。清·赵翼《瓯北诗钞·五言古二·舟发潕阳》:嗟彼上滩者,求鱼缘木杪……嗟彼阻风者,待兔守株老。凡事作此观,百念可以了。|清·査慎行《敬业堂诗集·一九·再叠前韵示恺功》:半生习气老来捐,熨贴终输裹铁绵。待兔只疑株可守,求鱼方悔木难缘。

  


又作[为鱼缘木],为(wéi):谋求;取。又读wèi,介词,因。温庭筠《病中书怀呈友人》(《全唐诗》五八〇):经济怀良画,行藏识远图。未能鸣楚玉,空欲握隋珠。定为鱼缘木,曾因兔守株。

也省作[缘木]。罗隐《谢崔舍人启》(《全唐文》八九四):某镂冰伎短,缘木计疏。




  
  





释义

比倒放着的盂还要安适。盂:盛汤水的圆形敞口器皿。形容社会安宁,局势稳定。

辨析

[近义] 国泰民安
[反义] 沧海横流

用例

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汉·东方朔《答客难》)

   春秋·吴·季札盂

源流变化

[安于覆盂] 原或作[晏如覆杅],如同倒置的盂一样安稳,不致倾覆动荡。晏:安定;安宁。也作“宴”。杅:同“盂”。《韩诗外传》卷九·二〇:君子之居也,绥如安裘,晏如覆杅。天下有道,则诸侯畏之;天下无道,则庶人易之。

后世多作[安于覆盂],比倒放着的盂还要安适。盂:盛汤水的圆形敞口器皿。形容社会安宁,局势稳定。东方朔《答客难》(《汉书》六五2865、《文选》四五628下):圣帝流德,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动犹运之掌。|冯琦《兵变策》(《明经世文编》四四二):我国家修内攘外,纲举维张,兵将之势,易如使指,上下之分,顺如建瓴,故二百年而天下安于覆盂也。

  

又作[安如覆盂],如也作“若”。朱遵度《栖贤寺碑》(《全唐文》八九三):将易旧制,俄成久图,既壮且丽,皆遵睿谟,莫测天心,苍生是虞,欲使万物,安如覆盂。|清·谈迁《国榷·一四·永乐四年六月癸未》:(谈迁曰)陈季扩窃王郎之号,煽诱荒裔,虽狡伪速祸,而求其不侵不叛,安若覆盂,则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尤所当讲也。

又作[覆盂之安]。王涯《论讨吐蕃事宜硫》(《全唐文》四四八):臣伏见方今天下无犬吠之警,海内同覆盂之安。

又作[覆盂之固],固:稳固;牢固。宋·王禹偁《小畜集·拟留侯与四皓书》:既而革秦之暴,纂尧之绪,定覆盂之固,成垂拱之风。

  
《大汉天子》剧照 东方朔与念奴娇


又作[覆盂之泰],泰:安;安宁。柳宗元《为裴中丞贺破东平表》(《全唐文》五七一):臣谬司戎旅,远守方隅,愧无横草之功,坐见覆盂之泰。

又作[覆盂安澜],安澜:风浪不起。比喻社会安定、太平。明·宋懋澄《九籥集·六·先府君本传》:况今覆盂安澜之日,正相国行礼知足之时。

也省作[盂安]。清·王闿运《湘绮楼文集·哀江南赋》:蒸重熙以慈驭,祀二百而盂安。

又省作[盂覆]。《小畜集·北狄来朝颂》:师如时雨,人解倒悬,仗至仁而伐不仁,八紘盂覆;去无道而就有道,兆民子来。八紘(- hóng):八方极远的地方,泛指天下。

  
《大汉天子》片段——东方朔深情表白念奴娇


  


释义

原指过分偏激。后多用来表示两者截然不同,相差很远。

辨析

[近义] 迥然不同 泾渭分明
[反义] 如出一辙 大同小异

用例

虽然结果一样,其“因”却大相径庭。(鲁迅《集外集拾遗·田园思想》)


源流变化

[大相径庭] 原作[大有径庭],原指过分偏激。径庭旧读jìng tìnɡ。《庄子·逍遥游》(集释本一上27):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成玄英疏:“谓接舆之言,不偶于俗,多有过差,不附世情,故大言不合于里耳也。”

后多用来表示两者截然不同,相差很远。此义说本清·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本4)引宣颖曰:“径,门外路;庭,堂外地;大有,谓相远之甚。”宋·刘克庄《后村全集·一三三·与竹溪林中书书》:录示飞跃亭诗,篇篇有飞跃意,与卷中诸贤高谈阔论,谆谆然解费隐字及勿忘勿助长数句,与飞跃全无相关者,大有径庭矣。

  


后世多作[大相径庭],只用于后起义(表示截然不同)。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二五229:南宋陈简斋、陆放翁、杨万里、周必大、范石湖诸人之诗,虽则尖新太露圭角,乏浑厚之气,然能铺写情景,不专事绮缋,其与但为风云月露之形者大相径庭,终在元人上。|厉鹗《江西诗社宗派图录·跋》(《清诗话》63):后人舍立身行已不论,仅举有韵之言,称为宗派诗人而已。嗟乎!几何不与吕公(本中)论世尚友之旨,大相径庭也哉?

又作[显相径庭]。《(清)林则徐集·奏稿四·144·查议浒关各口征税事宜折》:查太湖周围数万顷,港汊七十馀处,正须严防偷漏,若于乌溪港地方照大关一律收税,是货船皆可径渡太湖,藉词绕越,与定例所设太湖东西两滩及兰山嘴巡船稽查之处,显相径庭,即与原奏停止娄、齐门兼纳钱粮之意,似亦矛盾。


也省作[径庭]。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文选》五四753):如使仁而无报,奚为修善立名乎?斯径廷之辞也。廷:通“庭”。此例“径廷”为偏激义。|张九龄《后汉徵君徐君碣铭序》(《全唐文》二九二):汉庭所以宗其德,天下所以服其行,岂与彼数子直径庭而已哉!|清·厉鹗《南宋院画录·三·马和之·文徵明题》:吾友某近得和之画卷,秀润闲雅,无所不具,回视刘、李诸君,不啻径庭,元季、子久谓其全法右丞(王维),信非虚语,奚俟后人之喋喋也。以上二例为相差很远义。




  
  


释义

户:门。牖:窗。蓬草编的门,破瓮做的窗。后用来指简陋的居室;也指贫穷人家。

  
飞蓬草

辨析

[近义] 蓬户桑枢 蓬门荜户
[反义] 琼楼玉宇 高堂华屋

用例

我们的录取标准只有德才二字,至于贫富,出自蓬户瓮牖还是高堂华屋,都没有关系。


源流变化

[蓬户瓮牖] 蓬草编的门,破瓮做的窗。蓬:飞蓬,多年生草本植物。《礼记·儒行》(《十三经注疏》本1670上):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韩诗外传》卷一·九:原宪居鲁,环堵之窒,茨以蒿莱,蓬户瓮牖,揉桑而为枢。并见《淮南子·原道训》(《诸子集成》本15)、汉·刘向《新序·七·节士·一六》。


后用来指简陋的居室;也指贫穷人家。宋·苏辙《栾城集·二四·黄州快哉亭记》: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馀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一九一6006:(尉迟)敬德辞曰:“敬德,蓬户瓮牖之人,遭隋末乱离,久沦逆地。”

  

又作[蓬户穴牖],穴牖:穿壁而成的小窗。《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解诂》五93):布衣不完,疏食不饱,蓬户穴牖,日孜孜上仁。疏:同“蔬”。并见于《曾子十篇》三。

又作[蓬户桑枢],桑枢:用桑树的枝条编的单扇门。南朝梁·江淹《诣诸建平王上书》(《文选》三九553下):下官本蓬户桑枢之人,布衣韦带之士。

又作[蓬门芦户],芦户:芦苇编的门。林嵩《周朴诗集序》(《全唐文》八二九):惟山僧钓叟,相与往还,蓬门芦户,不庇风雨。


又作[蓬室柴门],柴门:指贫寒人家。《隋书·地理志上》二九829: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肉。

又作[蓬室瓮牖]。王绩《答冯子华处士书》(《全唐文》一三一):暮春三月,登于北山……赏洽兴穷,还归河渚,蓬室瓮牖,弹琴诵书,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又作[蓬枢瓮牖]。严坦《和顺县令马公德政碑》(《金文最》七二):使夫蓬枢瓮牖之子,朝行暮彻,家弦户诵,而人蒙其休。

  


又作[荆室蓬户],荆:荆条。三国魏·曹植《说疫气》(《曹集铨评》九):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夫罹此者,悉被褐茹霍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

又作[陋巷蓬门],陋巷:狭小简陋的街道。《古今小说》二七404:(朱买臣)家贫未遇,夫妻二口,住于陋巷蓬门。

又作[茅檐蓬户],茅檐:茅屋;草屋。宋·刘克庄《后村全集·一〇·田舍即事十首(其七)》:生长茅檐蓬户里,安知世有二南诗?

  


也省作[蓬荜],“蓬门荜户”的省略。《晋书·皇甫谧等传赞》五一1436:士安好逸,栖心蓬荜;属意文雅,忘怀荣秩。士安:皇甫谧字。|唐庚《唐先生文集·一二·读邸报》(并见《宋诗钞》1400):当今求多闻,取士到蓬荜。时时得新语,谁谓山县僻?

又省作[蓬户]。戴叔伦《新秋夜寄江右友人》(《全唐诗》二七三):遥夜独不寐,寂寥蓬户中。

又省作[蓬门]。南朝齐·丘巨源《听邻妓诗》(《玉台新咏》四):蓬门长自寂,虚席视生埃。|秦韬玉《贫女》(《全唐诗》六七〇):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又省作[蓬枢]。明·汪錂《春芜记·一二·邂逅》(《六十种曲》五31):小生是蓬枢贱质,仰扳不起么!

又省作[蓬牖]。明·杨珽《龙膏记·二三·砥节》(《六十种曲》一一71):怎撇兰闺,独居蓬牖,堪忧,湿尽罗襟泪不休。


  

  
典故

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杜甫有一位朋友,名叫王季友,也是一位诗人。王季友一生爱好读书,但不善于投机钻营,因此家中生活过得十分清贫。

王季友的妻子是个爱虚荣的人,她见丈夫是个书呆子,便经常抱怨丈夫没出息,既当不了官,又不会挣钱。王季友无辜挨骂,自然不服气:

“我怎么了?我虽然没有钱,但我人穷志不穷,不会去向那些权贵低三下四的。”

“你受得了穷,我可受不了穷!”妻子更加恼火了。王季友终于受不了妻子无休止的责备,于是与妻子离了婚。

有些人听到这个消息,不仅不同情王季友,反而讲了他一通坏话,说他抛弃了妻子。

杜甫也听到了这些丑化王季友的议论,为自己的老朋友大鸣不平。于是就专门写了一首诗,标题叫《可叹》。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诗的开头两句,杜甫就不胜感慨: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变幻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诗的意思是说:天上的行云分明像洁白的衣服,可一会儿就变成了灰毛狗的样子;从古到今,人世间多少事情不也是如此吗?他为王季友这样一个作风正派的人忽然间被说成是一个品质低劣的人而发出了深深的感叹。

  
释义

白衣苍狗也作“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辨析

[近义] 变幻无常
[反义] 一成不变

用例

真是世事白云苍狗,不禁感慨系之矣!(鲁迅《华盖集·后记》)

  

源流变化

[白衣苍狗] 唐·杜甫《可叹》(《杜诗详注》二一):天上浮云似(一作“如” )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后来用[白衣苍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宋·秦观《淮海集·八·寄孙莘老少监》:白衣苍狗无常态,璞玉浑金有定姿。|宋·释惠洪《石门文字禅·一三·寄黄嗣深使君二首(其二)》:身世浮云偶尚存,白衣苍狗与谁论!

  
又作[白云苍狗]。宋·连文风《百正集·上·鸬鸠》:白云变苍狗,人事何错迕!|清·姚鼐《惜抱轩全集·诗集—〇·慧居寺》:霄汉奎章藏鹫岭,人天法会忆龙华。白云苍狗尘寰感,也到空林释子家。

又作[苍狗白衣]。宋·杨万里《诚斋集·一四·送乡人余文明劝之以归》:苍狗白衣俱昨梦,长庚孤月自青天。|清·爱新觉罗敦诚《四松堂集·四·重游陶然亭记》:追忆故欢,恍如昨梦,出处聚散,苍狗白衣,能无今昔之感乎!

  


又作[苍狗白云]。宋·林景熙《霁山集·二·答唐玉潜》:黄埃赤日谩多事,苍狗白云能几时?

又作[苍狗浮云]。吴儆《西江月》(《全宋词》1578下):尘世白驹过隙,人情苍狗浮云。不须计较谩劳神,且恁隨缘任运。

又作[苍狗云衣]。廖行之《满庭芳》(《全宋词》1837下):世间,欢乐事,争名蜗角,伐性蛾眉。谩须臾变化,苍狗云衣。那似千秋寿母,功名事、分付吾儿。

  
又作[浮云苍狗]。明·袁中道《珂雪斋集·一八·榷荆关工部主事赵公去思碑记》:予昔令吴时,追思夫猬集尘沓之状,牛毛茧丝之窦,浮云苍狗之态,左方右圆之苦,使予至今病悸也。

也省作[白衣],指白云。赵善括《醉落魄》(《全宋词》1983上):细雨斜风,不见秦楼月。白衣望断无消息,举觞一笑真难得。|吴绮《艺香词·醉太平·题抱膝看云图》(《清名家词》一10):匆匆两丸,苍苍九烟,白衣变幻堪怜,向南阳且眠。

  
又省作[苍狗]??ぴ觥肚迦菥邮考ひ哗枴に湍簿把粜胖菁嗾鞫祝ㄆ湟唬罚菏朗虏恢怨繁洌亩擞氚着该摺尤侗《百末词·满江红·生日自题小影二首(其二)》(《清名家词》一53):百钱恰买三升酒,对此君、烂醉仰天眠,看苍狗。



  

  

典故

唐代武则天时期出了不少名臣。姚崇、卢怀慎就是这段期间的两位著名宰相。

姚崇以办事干练,处事得体称著;卢怀慎则以善纳众议,廉洁奉公为人称道。姚崇是武则天一手提拔的官员。当时契丹连陷河北数州,兵机庶务,又多又烦,但经姚崇处理,事事皆有条贯,哪怕文牍堆积如山,都能刻日办妥,因此深得武后器重。

开元四年,山东蝗虫大起,地方官只会沿袭旧时习惯,带着百姓烧香礼拜,设坛祈恩,希望老天爷动恻隐之心,将蝗虫收回去。而姚崇则急下公文,向地方官指出:蝗虫畏人,人不必畏蝗虫。蝗虫食禾苗,农民救护自家庄稼,必不辞劳苦。蝗虫跟其他昆虫一样,夜飞必赴火光,田边夜间点燃篝火,火边掘坑,且焚且埋,除之可尽。

卢怀慎对此持有异议,他对姚崇说:“朝内大臣们都说蝗虫是天灾,岂可以人力来扑灭。另外,杀虫太多,有伤和气,上干天怒,虫灾之后,恐怕会引来其他可怕灾害。此事还宜慎重。”

姚崇反驳说:“蝗虫不宜杀,难道山东老百姓就该活活饿死不成?如果由于灭蝗而导致其他灾害侵凌,我姚崇愿意一人承受朝廷重罚!”

汴州刺史倪若水坚持说,天灾只有修德方可消弭,杀虫不如减刑薄赋更合修德大义。拒不接受姚崇的灭蝗方案。

姚崇大怒,再度下令说:“蝗灾之后,百姓无食,这是修的什么德?修德可免蝗灾,汴州蝗灾特别严重,刺史有德还是无德!”

倪若水不得已,执行烧埋之法,捕获蝗虫十四万石,投入汴河中,长流百余里。

姚崇雷厉风行,蝗灾很快渐次止息。其他两名宰相卢怀慎、源乾曜暗地里都很佩服姚崇力排众议,胆识过人。从此以后,卢怀慎深知在处理实务上自己不如姚崇远甚,凡是遇到地方上的重大设置,官员的擢降任免,都推让姚崇一人裁决。幽默风趣的唐代人替卢怀慎起了个“伴食宰相”的绰号。

释义

只会陪伴吃饭而无能辅佐帝王治理朝政的最高官。用来讥刺身居高位而不称职、不负责的大官。

辨析

[近义] 尸位素餐
[反义] 鞠躬尽瘁

用例

愿他此去调羹庙廊,莫做了伴食宰相。(明·朱鼎《玉镜台记·得书》)

源流变化

[伴食宰相]只会陪伴吃饭而无能辅佐帝王治理朝政的最高官。用来讥刺身居高位而不称职、不负责的大官。《旧唐书·卢怀慎传》九八3068:怀慎自以为吏道不及(姚)崇,每事皆推让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新唐书》一二六4417作“怀慎自以才不及崇,故事皆推而不专,时讥为‘伴食宰相’”。|明·朱鼎《玉镜台记·二五·得书》(《六十种曲》五64):愿他此去调羹庙廊,莫做了伴食的宰相。

  


又作[伴食中书],中书:中书令,宰相。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一八六·绍兴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丁未》:(胡铨上书)孙近附(秦)桧,遂得参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饥渴,而(孙)近伴食中书,漫不知可否。并见于《宋史·三七四·胡铨传》。|明·谢榛《四溟诗话》二(《历代诗话续编》l170):李西涯(东阳)久于相位,陆沧浪以诗讽之曰:“声名高与斗山齐,伴食中书日已西。回首湘江春草绿,鹧鸪啼罢子规啼。”

又作[伴食为相],为:做。用于动词性。元·胡祗遹《紫山大全集·乡贤请还乡疏》(《四库辑本别集拾遗》774):老作乡先生,何必伴食而为相;郁为天下士,亦能直笔以匡时。

又作[中书伴食]。清·林昌彝《海天琴思续录》四338:都督屯军风不竞,中书伴食日如驰。

也省作[伴食]。《宋史·四四六·李若水传》:(李邦彦欲谢病去,若水为言)顾可默默托疾而退,使天下有伴食之讥耶?|清·谈迁《国榷·五〇·正德十一年七月己亥》:(徐学謨曰)当刘瑾用事时,顾命大臣刘健谢迁,相继去任,独(李)东阳浮沉乱朝,故中外有伴食之诮。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