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风诗词 > 详细内容
[听见诗歌]曹雪芹《葬花吟》
发布时间:2021/6/8  阅读次数:1246  字体大小: 【】 【】【


  

點擊這里打開新視窗 | 以下內容被隱藏:www.ximalaya.com (我已了解這是外部網站,并同意加載)

  

写在前面

  为了方便让大家收听,每期都将录音进行了上传,点击标题“听见诗歌”下面的“同意加载”再点击播放键便可以在线播放(电脑和手机客户端都可以播放)。文末附有录音下载链接,喜欢的也可以直接下载。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作为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中有很多诗词,都是依托小说文本而存在的,今天便来分享其中一首著名的《葬花吟》。

  

关于作者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后,生活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

  

曹雪芹《临查梅壑山水》

  

曹雪芹《千山雪瑞》

  

曹雪芹行书题语

  

齐白石《黛玉葬花》

  

黄月《葬花吟》

  

戴敦邦《黛玉葬花》

  

费丹旭《葬花》

  

冷枚《黛玉葬花》

  

刘旦宅《黛玉葬花》

  

钱慧安《黛玉葬花》

  

林散之草书曹雪芹《红楼梦诗》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诗歌赏析

  《葬花吟》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在曹雪芹笔下,薛宝钗属于体态微丰满的类型,书里说“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有一次,宝玉想看宝钗手上戴的一串珠子,但因宝钗生的肌肤丰泽,褪了好半天才褪下来,所以书里常把它比作杨贵妃。而黛玉常年生病,相比下来十分瘦弱,书里对她的描写是这样: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所以,这一回回目里的“飞燕泣残红”明显是将黛玉比作了赵飞燕。赵飞燕是汉成帝的宠妃,以体态轻盈著称,曾自创“掌上舞”,据说可以在人手掌之中旋转起舞,可见其身姿之轻盈。后世经常把赵飞燕和杨贵妃作为瘦弱女子和丰满女子的代表,有“环肥燕瘦”之说。曹雪芹也是受了这个影响,在这一回的回目中,把薛宝钗比作杨贵妃,林黛玉比作赵飞燕。
  在《红楼梦》里,明确写到的黛玉葬花有两次,这首《葬花吟》是第二次葬花时所作的。那天是芒种节,正是暮春百花凋谢之时,大观园的女儿们在那一天要饯别众花。对于怀着一颗诗心而又寄人篱下的黛玉而言,自己本就漂泊无依,归宿无定;再碰上这个百花凋零,意味着红颜不再的伤感日子,心情一下跌入谷底。所以诗中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又说“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恰巧在饯花日前一天,又发生了一个小误会。黛玉晚饭后去找宝玉,宝钗先来了一步,晴雯抱怨宝钗大半夜还去串门,扰得她们不得休息,索性把门锁了。黛玉叫了半天门,晴雯没听出来是黛玉,偷懒不想开门,就假传圣旨,说宝玉说的不让开门。可是过了一会儿。宝钗居然从怡红院里出来了,黛玉就躲在树边默默看着。诗里“昨宵庭外悲歌发”那一段就源自这段故事。
  宝钗和宝玉素有“金玉良缘”之说,黛玉本身就很介意。加上这么一出,黛玉把晴雯的话当了真,以为宝玉真心疏远自己,各种伤心绝望一起涌到百花飘零之日,汇成了这首《葬花吟》。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上次与宝玉共葬落花,原本以为宝玉是那个可以葬自己的人,可是经过昨晚之事,宝玉似乎也不可信。“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诗在彻底的孤独与决绝中戛然而止。
  其实把《红楼梦》里的诗词曲单独拿出来,与唐诗宋词元曲里的名篇一比较,就会发现前者算不得一流的。但把它们放回小说情境之中,放回人物身上,又会发现它们的伟大。因为这是一个经历过人世沧桑的作者站在众多十余岁少男少女的角度,体会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还原着他们的口吻而写下了这些诗句,并且还在诗句中伏笔了每一个人的命运。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下期再见。


複製代碼
https://pan.baidu.com/s/19rzj_ZSTdFa374cJn9yQRw  提取码:1024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