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谈天说地 > 详细内容
中国最新大学排名出炉 看看好学校现在都在哪
发布时间:2023/6/22  阅读次数:2378  字体大小: 【】 【】【
文|凯风

得大学者,得未来。

城市有行政等级,大学也有类型和级别。

中国大学,有公办、民办之分,有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之分,更有本科院校、专科院校之别。

在普通院校之上,还有“双一流大学”之说,取代了传统的985、211高校。

日前,教育部发布2023年全国高校名单,目前全国共有3072所高等学校,其中普通高校2820所,含本科院校1275所、高职(专科)院校1545所。

与去年相比,本科高校多了5所,专科院校多了56所,还有7所高校完成了更名。

谁是中国高校第一城?谁是本科高校最多的城市?谁是真正的教育强市?

01

全国2820所大学,都分布在哪里?



如果将本科、专科院校都涵盖在内,我国内地大学10强城市分别是:

北京(92所)、广州(84所)、武汉(83所)、郑州(72所)、重庆(71所)、上海(68所)、西安(63所)、长沙(59所)、成都(58所)、天津(57所)。

无论所有高校、本科高校还是双一流大学,北京都是断崖式的领跑,作为首都,集全国教育文化资源为一体,为名副其实的高校第一城。

同为一线城市,广州、上海教育实力同样居前,但深圳却几乎不见踪影,高校数量落后于银川、西宁、保定、湘潭等地。

根据《全国最强市,正在拼命建大学》一文分析,深圳官方虽然表示坐拥15所高校,但在教育部名单上,拥有独立招生资格的仅有8所,大名鼎鼎的哈工大(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不在其列。

令人意外的是,一向以“高考最难省份”著称的河南,省会郑州的高校数量,超过上海、西安、成都、南京等传统教育重镇。

究其原因,郑州虽然没有985高校,但拥有大量专科院校。数据显示,郑州2023年共有72所高校,其中本科27所、专科45所。

与郑州一样的还有南昌、昆明、石家庄等城市,借助专科高校得以跻身前列。

高校数量与在校大学生数量往往形成对应,高校最多的城市,一般也是大学生最多的城市。

根据《中国大学生最多的30座城市》一文分析,广州、郑州、武汉、重庆、成都、北京、西安7城在校大学生破百万。



其中,广州、郑州、武汉分别达到165.1万、139.6万、133.3万,与各自常住人口相比,几乎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在校大学生。

就此而言,北京是中国高校第一城,广州则是在校大学生第一城。

02

多不等于强,高校最多的城市,未必是最强的地区。

与所有高校相比,本科高校的多少,更接近各大城市真正的高等教育实力水平。

那么,不计港澳台地区,全国1275所本科大学都分布在哪里?



单看本科高校,城市名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北京、武汉、西安、上海、广州、南京、天津、成都、杭州,此外重庆、哈尔滨、长春、郑州、南昌并列第十。

可以看到,单论本科大学,武汉、西安、上海反超广州,南京、杭州跻身前十,天津力压重庆和成都。

广州虽然高等教育实力并不弱,且贵为在校大学生第一城,但专科院校占比超过一半,本科高校和本科生数量不及武汉等地。

同样可以看到,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居前的郑州、石家庄、昆明等地,本科高校规模的名次,远远不及全部高校,也是专科院校过多的因素使然。

据不完全统计,在大中城市中,本科高校占比不到半壁江山的城市,有广州、郑州、重庆、长沙、合肥、昆明、石家庄、太原、南宁、乌鲁木齐、苏州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全部高校还是本科高校,深圳、苏州、宁波、东莞、佛山、南通等万亿级经济强市,都处于垫底位置。

这就是教育底蕴的不同。

传统大区中心,向来都是高校重镇,集全省乃至大区内的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资源为一体,而经济强市往往着眼于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的差距,不是短期所能弥补,这在《全国最强市,正在拼命建大学》一文中有详细论述。

这也是东北F4在各大教育榜单中领跑的原因所在。

东北F4的高校数量、本科院校数量均位居前列,整体实力远高于深圳、苏州等新晋崛起的经济强市。

03

前有985/211大学,后有双一流大学。

不同的是,双一流大学以5年为建设周期,有进有出,不是每个高校都能一劳永逸。

最新双一流大学名单发布于去年,下一轮双一流大学名单要等到2027年。

根据第二批双一流大学名单,147所高校,都分布在哪里?



这是全国双一流高校最多的10个城市:

北京(34所)、上海(15所)、南京(13所)、广州(7所)、武汉(7所)、成都(7所)、西安(7所)、天津(5所)、长沙(4所)、哈尔滨(4所)。

可见,在一流高校梯队里,北京堪称独一档;

而沪宁争锋,为第二梯队;

广州、武汉、成都、西安等地齐头并进,这些城市均为高等教育的佼佼者。

与之对比,一些明星城市,双一流大学屈指可数。

深圳、苏州、厦门、宁波、济南、郑州等各自只有1所高校入围,而佛山、东莞、南通、泉州等地挂零。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轮双一流大学名单,深圳挂零。直到2022年借助南方科技大学,才完成零的突破,但离二线省会仍有较大距离。

可以看到,相比本科高校,双一流高校的分布更不均衡,四大直辖市和传统大区中心的优势更为凸显。

虽然内地31个省份几乎都有双一流大学入围,可谓来者有份,但绝大多数省份只有1-2所,尤其是人口大省。

河北,常住人口超过6000万人,但只有河北工业大学1所双一流大学。

吊诡的是,这所大学坐落于隔离的天津市,但由河北、天津和教育部共建,招生指标向着河北倾斜,因此可以视为河北的双一流大学。

而作为户籍人口第一大省的河南,仅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两所双一流大学。

这一局面看似尴尬,但已是政策倾斜之后的结果。要知道,在985时代,郑州及河南都是长期“挂零”的状态。

建设1-2所一流大学,对于郑州相当重要。

04

在世界500强大学之林中,哪些内地大学榜单有名?

关于大学排名,榜单五花八门,充水的不计其数。目前,只有4大权威榜单获得国际普遍认可:

QS世界大学、U.S. News世界大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四大榜单,分别来自英国、美国、英国和中国,其中软科是来自上海的一家高等教育评价机构,榜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得到广泛认可。

简而言之,QS关注大学口碑、U.S. New重视论文及国际合作,泰晤士相对综合,上海软科聚焦于学术。

我们以至少进入3个世界榜单为前提进行筛选,根据各大排名进行加权,共有32所内地高校跻身其中。



其中,四大榜单中全部跻身100强的,除了清华、北大,今年又多了浙大、上海交大。;

而全部跻身200强的则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8所。

而全部跻身300强的,则有中山大学,而华中科技大学除了QS只差临门一脚之前,其他均在200名之内。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以及上海大学在国际榜单上的排名,远远超出国内的认知。

这背后或许不乏城市本身的加持,也不乏深圳在学术上重金投入的因素。

当然,这一榜单仅做参考。

由于国际评价标准不同,在国际排名中,理工科院校占优,而文科高校相对被低估。

05

谁是中国高校第一城?

显然,北京各项指标均遥遥领先,为名副其实的第一教育强城。

作为首都,北京拥有全国政治中心、 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大中心定位。

事实上,这个定位完全可以再加上“教育中心”。

北京之后,上海、南京位居前列,这也是全国高校实力最强的三个城市。

在第二梯队里,广州、武汉、成都、西安都是7所,这也是传统的985高校重镇。

广州的中大、华工,武汉的武大、华科,成都的川大、电子科大,西安的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都是传统的985高校。

在第三梯队里,除了长沙、合肥、杭州、青岛等地,一众北方城市显得极为瞩目:天津、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等全部在列。

这些城市虽然经济不复以往风光,但底子仍在。

第四梯队,大多数省会城市都可以纳入这一区间。

作为全省行政、经济、教科文卫等中心,省会基本都是集全省资源为一体,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小学教育,水平都在全省前列。

至于深圳、苏州等经济强市,可以单独归为一类。

这些地区虽然教育水平不算发达、一流高校不多,但胜在经济发达、财政充盈,可以拿出天量资金来支持高等教育。

不仅如此,产业发达,靠近就业地本身就足以成为抬升本地高校录取分的筹码,如哈工大深圳校区录取分已经超过在哈尔滨的本部。

这些城市的大学水平,未来还会不断提升。

延伸阅读:
疯狂建高校,这一轮中部大省赢麻了?

过去一年多以来,“疯狂建大学”似乎是各地最流行的事情:深圳疯狂建大学、苏州疯狂建大学、广东疯狂建大学、河南疯狂建大学……

究竟是谁获益最大?

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截至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7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820所,含本科院校1275所、高职(专科)院校1545所。相比2022年5月底,全国普通高校新增61所,其中本科高校减少5所,高职(专科)院校新增66所。



从这一维度来看,“一年新增61所高校”是各地疯狂建大学最具说服力的成果——这些学校今年就将进入招生环节,而许多筹建状态的高校还未统计在内。

其中,河南、湖南、新疆、云南分别新增12所、7所、7所、6所,成为全国新增高校数量较多的省份。凭借全国五分之一的增量,河南高校数量一举超过广东,与江苏共同成为高校规模领跑者,湖南则顺利实现了对四川的反超。

从更大范围来看,还有哪些最新趋势?“疯狂建大学”的背后,又有怎样的逻辑?

河南瓜分两成增量

图片来源:中原工学院官网

从高校总量来看,江苏、广东、河南、山东四省最早突破150所,长期盘踞全国前四的位置。不过,瓜分“年增61所高校”成为最新变量,正在搅动着原有的次序格局。

凭借12所高校的增量,河南高校数量一举达到168所,超过广东(162所),成为跟高教大省江苏并列的全国高校数量第一省。事实上,经济和人口大省河南就已经在高等教育规模上遥遥领先——

根据各地2022年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河南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82.33万人,招生93.66万人,双双保持全国第一,领先于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与此同时,2022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55.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瓜分全国高校两成增量,河南真正晋级高教规模第一大省,这也将带动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一步提升。

紧随江苏、河南,广东、山东的高校数量也分别达到162所、156所,共同组成全国高校规模第一方阵。与此同时,四川、湖南、湖北、河北、安徽、辽宁高校数量也均在110所以上,占据全国前十位。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多年湖北高校数量上要压过湖南一头,但是湖南凭借7所高校的增量完成反超,追上排在全国第五位的四川(137所)。从这一维度来看,中部大省河南、湖南成为搅动高等教育实力方阵的最大变量。



从更大范围来看,新疆、云南、河北、上海新增高校数量也均在4所以上,表现十分亮眼。这也使得云南高校数量(88所)超越广西(87所),上海(68所)超越吉林(66所),新疆(62所)超越天津(56所),实现规模上的晋级。

“听起来我们的高校数量好像不少,但是跟印度、美国等国家相比还远远不够。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增建一些高校符合国家发展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必然要求。”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对城叔分析,这是一个定性的问题。

更进一步来看,61所新增高校中仅郑州美术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重庆中医药学院5所本科高校,其余均为专科类高校,职业院校占据绝对比重,亦反映出职业院校成为当下高等教育扩张的重要驱动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我们现在高等教育结构本身就不合理,大量高校都想办学术型大学、综合型大学,高教结构跟社会需求是脱节的,“社会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但高校培养的很多是学术型人才。”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肯定希望通过增加职业院校的设置,培养技能型人才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最终能不能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关键还是能不能真正提高职业教育地位和职业教育质量”。

郑州长沙搅动格局

倘若从高校规模十强城市来看,变动同样剧烈。根据教育部最新高校名单,中国内地高校数量最多的10座城市是——北京、广州、武汉、郑州、重庆、上海、西安、长沙、成都、天津。



北京一骑绝尘,广州武汉处于第二梯队,三座城市在高等教育规模上跟其余城市拉开明显差距。对比去年5月,广州超过武汉独居第二位,郑州超越重庆、甩开西安上海,而长沙则一举反超成都、天津,晋级全国第八城。

跟河南、湖南晋级类似,高校十强城市的巨变同样也是跟职业院校的迅速增加密切相关。

以突飞猛进的郑州、长沙为例,前者新增5所高校分别是郑州美术学院、郑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郑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郑州智能科技职业学院、郑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郑州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后者分别是长沙轨道交通职业学院、长沙文创艺术职业学院。



不难发现,职业院校都占据绝对主导,并且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不论是郑州涉及的软件、智能、食品、汽车领域职业院校,还是长沙新增的轨道交通、文创艺术领域,都跟当地重点发力的产业融合紧密。

比如,长沙轨道交通职业学院与中车集团、长沙轨道交通集团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计划开办企业特色订单班,“填补了长沙高职大专层次轨交产业人才培养的空白”。

“把职业教育跟当地优势产业、资源、人口、市场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让它们能够精准对接,是发展地方经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弯道超车的一种重要举措,体现了当地产业优先、经济优先的理念。”宋向清告诉城叔,高等教育的行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也要优化调整、合理布局,让职业教育服务更多的岗位和工种,为不同地区提供不同的技能人才。

这也是当下高校调整的重要趋势。不止郑州、长沙,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上海的科创职业技术学院、闵行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化工职业学院、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等也都体现出相似的逻辑。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势在必行。”宋向清认为,高等教育一个合理的比例应当是1/3的理论性、科研性的教育,2/3的职业性、实务性、操作性的教育。

未来应当进一步压缩理论型、研究型高校数量,逐步提升职业院校的层级,甚至可以在本科基础上设立硕士、博士,形成多层次分布的教育体系,逐渐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熊丙奇认为,现在社会逐渐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必须要调整唯学历的评价体系,形成一个技能型社会。接下来,我们对增加职业院校,整个社会也需要给予一个积极的回应。

近日,国家发改委透露,我国将新增200所左右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推动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这或许也是更多中西部高教弱市“弯道超车”的一个重要契机。

规模与结构并重

我们讨论高校规模,当然也离不开高校结构。

如果说发展职业院校是回应社会技能型人才需求,而一流高校则承担着“向上突破”的重任。就像合肥与中科大相爱相成的故事,如今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上演。

需要职业院校,渴望顶尖高校,或许也是大多数城市的心态。聚焦眼下“双一流”高校建设情况——不论从高等教育规模、竞争力而言,北京都是断档式领先。沪宁“双一流”高校数量势均力敌,广州、武汉、成都、西安齐头并进。

图片



这些顶尖高校聚集的城市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承担着重要作用,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也较为明显。

不过,对于河南、河北、广西、山西等地而言,缺大学、更缺顶尖大学却是切肤之痛。近两年来,这些省份均在不遗余力地积极筹建高水平大学,或争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落地。尤其是教育部“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以来,这种焦虑尤甚。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河南提出推动黄河流域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吸引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来豫办学、合作设立研究院(所),广西提出要持续优化高等教育布局,谋划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共建分校,河北以雄安新区为切口,提出“承接首都一批高校整体疏解,或设立分校、分校、研究院等”。

其中,河南显然是最“努力”的一个。从对接北师大、中国民航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谋求在豫设立研究院或分校,到省委书记楼阳生带队赴京向教育部“恳请”……河南在争取高校上不遗余力。

今年2月,楼阳生到中原工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调研,听取高校结构布局调整优化和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郑州航空航天大学工作汇报。

他指出:“要抓住重点、先行突破,围绕建设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工科大学,找准突破口、关键点、着力点,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加大学科学院建设力度、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力度、科研平台建设力度……”

图片来源:中原工学院官网


这也意味着河南筹建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学进入新的阶段。在此之前,河南已经提出依托现有理工科院校,筹建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大学、交通大学、工业软件学院等。

在“十四五”期间,河南将力争5所左右高校、10个左右学科达到国家“双一流”建设水平,培育3-5所未来技术学院。

在宋向清看来,发展职业教育跟新型高水平大学并不矛盾,河南是全国经济、人口大学,“河南考生也是全国最卷的一群人”。

近年来,河南对高等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视,不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且也在积极争取高层次的新型大学,利用省内外资源建设高端实验室、研究院等,能够助力当地的产业攻关向高端化、向尖端领域进阶,“至少雏形有了,未来拭目以待”。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