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礼仪 > 详细内容
生命不息 学习不停 探索不止,读《乌家培文库》
发布时间:2011/3/28  阅读次数:2062  字体大小: 【】 【】【
“生命不息,学习不停,探索不止。”这是《乌家培文库》“自序”中一句感人肺腑的话。看到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的长达324万字、共十册组成的《乌家培文库》,令人十分钦佩。其一,作者已年近八旬,特别是他的双眼已先后失去了看书的能力,在他夫人傅德惠的精心帮助下,在他们夫妇五十年金婚的大喜之际,终于完成了整个文库的编纂工作——作者的毅力之顽强、品德之高尚,实在令人钦佩。其二,从1959年至2008年的整整50年间,即长达半个世纪里,作者以其刻苦钻研、勇于开拓、严谨治学、辛勤耕耘的精神,在经济学领域,特别是在经济数量关系研究领域作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并亲手创立了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和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作者的成就之宽阔、著述之丰厚,实在令人钦佩。其三,文库的构思极富创造性,令人耳目一新,每册都有一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有一本书或者一篇统领文章作支柱,以时间顺序为经,以逻辑联系为纬,而且每册都有一个“导读”,都附上一幅当年有纪念性的照片——整个文库的设计之新颖、组合之完美,也极令人钦佩。总之,这套文库正体现了作者“生命不息,学习不停,探索不止”的崇高境界。
             《乌家培文库》共十册,各册的题目(即研究主题)和大致覆盖的时间段是:第一册,《经济数学方法研究》(1959-1977);第二册,《经济数量分析概论》(1978-1981);第三册,《数量经济学若干问题》(1982-1983);第四册,《经济及其研究的数量化与信息化》(1984-1986);第五册,《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1987-1991);第六册,《经济、信息、信息化》(1992-1995);第七册,《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1996-1998);第八册,《信息社会与网络经济》(1999-2001);第九册,《信息经济学与信息管理》(2002-2003);第十册,《与时俱进的经济学与管理学》(2004-2008)。这里,主要评介一下与经济数量关系研究直接有关的前四册情况。
             第一册,《经济数学方法研究》(1959-1977)
             过去,我国经济学界往往重视定性分析而忽视定量分析。在我国经济研究中,运用现代数量分析方法对经济数量关系进行研究,经历了一个过程。最早是1959年,当时叫“经济数学方法”研究;20年后,即改革开放之后的1979年,扩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数量经济学;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运用现代数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可以说已逐步融合到经济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和众多研究领域,更广义地说,不论是运用现代数量分析方法还是运用一般数量分析方法进行经济研究,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更是成为普遍的事情了。该文库第一册正是集中记录了乌家培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最早开始研究经济数学方法的轨迹,同时折射出我国经济学界运用现代数量分析方法对经济数量关系进行研究的最初轨迹。1959年,时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的孙冶方,从苏联访问回来,积极倡导开展经济数学方法研究,在经济所设立了“经济数学方法研究小组”,乌家培担任组长。作为第一批研究成果,乌家培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了两篇很有影响的论文:一篇是《在经济学中利用数学方法的两重任务》(载《经济研究》1961年第11期),另一篇是《在经济研究和计划工作中运用数学方法》(载《经济研究》1964年第2期),这些成果均收入该文库第一册中。在第一册中收入的、作为本册支柱的是1980年三联书店出版的一本书,书名即为《经济数学方法研究》。书中的20篇论文均在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写成。这本书是我国第一本全面研究经济数学方法的书,填补了我国在运用现代数量分析方法对经济数量关系进行研究方面的空白。其中的一篇论文《探索社会主义再生产模式的若干问题》,荣获第一届 (1984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论文奖。
             第二册,《经济数量分析概论》(1978-1981)
             该册收入了乌家培1978年之后四年间的研究成果,其中作为该册支柱的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一本书,书名即为《经济数量分析概论》。这本书是乌家培1980年2月至1982年2月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进修和研究现代数量分析方法的重要成果。在美期间,乌家培不辞辛劳,系统地旁听了1980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因教授为研究生所讲的经济计量学课程,参加了克莱因教授创立和领导的世界经济预测模型系统(Project Link)的中国宏观经济模型模拟实践,到美国著名的进行宏观经济模型应用研究的14个主要单位,以及世界银行等进行了广泛的考察,查阅了120多本书,走访了50多位经济学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该书的写作。该书对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所有主要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及其应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评介,诸如经济系统分析、经济计量分析、投入产出分析、费用效益分析、最优分析、电子计算机与模拟模型等。该书对于改革开放之初迫切希望了解世界上先进的现代数量分析方法的中国经济学界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对推进我国经济数量关系的研究跨上一个新台阶特别是跨上国际轨道,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册,《数量经济学若干问题》(1982-1983)
             本册收入了乌家培1982年2月从美国回国后两年内的研究成果,其中作为本册支柱的是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一本书,书名即为《数量经济学若干问题》。当时,这本书是作为1980年三联书店出版的《经济数学方法研究》的续集。这本书的书名变化反映了在我国“经济数学方法”从学科名称上向“数量经济学”转变的情况。该书首次对我国数量经济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作了系统的阐述。该书还对宏观经济模型及其应用、经济预测与政策分析等作了专门的探讨。宏观经济模型、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是数量经济学的重要应用领域。该书奠定了我国数量经济学发展的基础,推动了我国宏观经济预测实践从无到有的广泛开展。
             第四册,《经济及其研究的数量化与信息化》(1984-1986)
             此册主要收入了乌家培1984年之后三年内发表的39篇论文和讲话等,其中作为该册支柱的是一篇统领性文章,标题即为《经济及其研究的数量化与信息化》,该文曾载入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编纂和出版的全国著名经济学家《我的经济观》五卷本丛书的第一卷。在该册中,乌家培将对数量经济学的研究进一步扩展到对整个经济数量关系的研究。他把“经济数量”按其复杂程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单个量,表现为具体的数值。如反映经济现象的水平、规模、速度、质量的数值,它们以绝对数、相对数、平均数、指数等形式来表现。第二个层次是复合量,表现为经济现象的内部结构关系和外部依存关系。如反映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产品结构等的比例,反映部门间联系或变量间联系的直接消耗系数、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第三个层次是综合的量的体系,表现为经济数学模型,即由各种变量、参数、方程式所组成的数量关系体系,这是对经济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高度抽象的模拟和再现。乌家培指出:在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中,量的分析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的任务不仅在于揭示经济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在经济发展中运用规律。
             读了《乌家培文库》的前四册,我们可以得到两大重要启示:一是在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今天,进一步加强经济数量关系的研究具有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诸如对内需和外需结构、投资和消费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等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都迫切需要进行深入的、具体的经济数量关系研究。二是在经济数量关系研究中不应忘记乌家培当年反复呼吁的一个原则,即要正确运用经济数量分析方法,避免和克服“数学形式主义”。他明确提出:任何一种数学方法都是经济研究和计划工作的辅助工具,不能因为强调它的重要作用而否定它的从属的服务的性质。现在,我们有时看到,一些论文,如果去掉模型和数据之后,就没有剩下多少深刻的经济理论分析。定量分析一定要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