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回眸 > 详细内容
奥匈帝国:曾是欧陆列强,为何却最终走向了分裂?
发布时间:2019/8/15  阅读次数:1727  字体大小: 【】 【】【

19世纪下半叶,占据着世界舞台中心位置的毫无疑问是欧洲。除了有英法这两个老牌列强外,另有一批新兴国家,它们借着工业革命的余威扶摇直上,成为后起之秀。但在这份新兴列强名单里,有一个国家却“家道中落”了,它就是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曾是与英法等国并列的欧洲五大强国之一,不论是国土面积、人口还是工业产值都名列前茅,其国力在19世纪末达到顶峰。

不过令世人意外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这个庞然大物却一夜之间解体为了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大大小小十个中东欧小国,不论是整体实力还是国际地位,这些国家都已经大不如从前。

为什么其他列强可以将胜利果实保存至今,奥匈帝国却不行呢?其实从国家制度上看,奥匈帝国采用的二元制从建立之初就已经埋下了纷争的火种。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奥匈帝国俨然是中东欧霸主

一、奥匈合璧:皇室与贵族的妥协

奥匈帝国的前身是奥地利帝国,而统治后者的哈布斯堡王朝可以说是欧洲大陆上最强大及统治范围最广的王室。他们的祖先源于公元6世纪的法国阿尔萨斯公爵,其领土经过数个世纪的扩张,已南下进入奥地利。

哈布斯堡家族成员曾经出任过包括神圣罗马帝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君主,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查理五世,在16世纪时,他治下的领土已经拓展到海外,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查理五世,于16世纪时期统治西班牙,坐拥人类历史上首个“日不落帝国”

哈布斯堡王朝之所以能有如此实力,并非依托军事霸权,而是靠的联姻。比如查理五世,他所拥有的全球大片土地以及各国君主头衔大都是继承自他的外公(西班牙国王费迪南二世)和他的父亲(荷兰与比利时的领主)。

在中世纪时期,由联姻所拼合而成的帝国可以在王权与教权这两片荫蔽下高枕无忧。但从18世纪开始,这个繁盛了上千年的家族却逐步走向了衰落,问题还是出在联姻上面。哈布斯堡王朝的联姻并非一般的联姻,而是近亲之间的联姻。


▲哈布斯堡王朝有着复杂的联姻外交关系,且多为近亲之间的联姻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上看,这无疑将给后代带去灾难。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后一位直系继承者卡洛斯二世就是最好的证明,他被臣民私底下称为“中魔者”,自出生后就发育缓慢,好不容易长到三十岁,正值壮年却未老先衰,最终早死在了王位上。

至1740年,哈布斯堡王朝先后在西班牙与奥地利绝嗣而亡,这个横贯欧洲的大家族曾经风光无限,最终却毁在了乱伦与近亲联姻上。


▲卡洛斯二世是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后一位直系君主,后因为遗传病英年早逝

哈布斯堡王朝的直系统治结束后,作为其旁支的洛林家族接管了奥地利,但此时的帝国已至黄昏。特别是拿破仑在法国崛起后,神圣罗马帝国覆灭,这给哈布斯堡·洛林王朝带去极大的削弱。祸不单行的是,这时德意志境内的普鲁士王国也逐渐崛起,奥地利帝国面临着又一个大敌。

普鲁士与奥地利曾经同为德意志境内的两个主要邦国,但后者因为哈布斯堡的统治,在历史上大多数时间里都在老大的位置上,对德意志的政治影响极大。当时的奥地利极力想建立一个囊括德意志的中欧帝国,多次提出“大德意志方案”。

但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却主张由普鲁士来统一德意志,两国在立场上存在矛盾,因此难免兵戎相见。十九世纪中叶,俾斯麦唤起德意志民族运动,在普奥战争中公然打败了奥地利帝国,这一战彻底将奥地利排除于德意志之外。


▲普奥战争,铁血宰相俾斯麦以普鲁士之名统一德国

普奥战争的战败不仅让奥地利在欧洲的地位下降,还诱发出了其国内的动荡。奥地利在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作为国内人口第二的匈牙利民族贡献了帝国近一半的土地,此时见国势不对也开始准备分家过日子了。


▲匈牙利是奥匈帝国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近一半的国土

哈布斯堡皇室为了能够苟延残喘,只能放下身段与匈牙利的马扎尔贵族进行和谈。在维持国家统一的底线条件下,匈牙利人提出要与哈布斯堡皇室平起平坐、共享权力。1867年,奥地利帝国迫于局势不得不与国内的匈牙利人妥协,宣布成立一个双元制的国家,即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国旗分为两部分,左边为奥地利,右边为匈牙利

二、王朝末路:双元统治埋下分裂祸根

所谓双元制度,就是在保持皇帝直属的中央政府不变的情况下,施行奥地利与匈牙利两个政府的联合统治,并且这两个地方政府都有自己的议会与首相,所以奥匈帝国就这样出现了“一个国家三个政府”的奇葩现象。

在奥地利帝国时期,德意志奥地利人理所应当是国内唯一的“上等民族”,与之相对的匈牙利人虽贡献巨大,但与地位严重不符。双元帝国的建立使匈牙利人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民族独立运动被暂时平息了下去。不过,这种政治制度却具有天生的极不稳定性。

匈牙利贵族是趁奥地利帝国内外交困之际以分裂为要挟所取得的权力,这使得哈布斯堡基本无力对其进行弱化,只能任由其发展。虽然奥匈帝国名义上是由一个君主统治的共主联邦,但真正的实权却是在奥地利与匈牙利两个地方政府手里,在国家事务处理上,经常出现两个政府相互否决的情况,造成了行政效率的降低。


▲奥匈帝国曾经的双首都,一个是位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左),一个是位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右)

最显著的例子是,在双元制度建立之初,奥地利政府与匈牙利政府每年都要为“各自该向中央政府缴纳多少税费”的问题大打口水仗。本来是奥地利一直负担着这笔钱的70%,但随着新帝国的组建,匈牙利地位上来了,却仍然没有承担符合身份的义务。两个地方政府因为这个问题从19世纪吵到20世纪,甚至一直到奥匈帝国解体之时也没有得到解决。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奥匈帝国的人口由11个不同民族构成,但不论是德意志人还是匈牙利人,其占比都不过是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对比德国与俄国就会发现,其主体民族都占到了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而奥匈帝国的统治阶级却不能形成人口占优的主体民族,如此就带来通用语言的普及困难,这导致了民族凝聚力的先天性缺失。

以军队为例,多数军官都是以德意志人为主的,他们平时以德语训话,普遍作为士兵的少数民族却根本听不明白。


▲奥匈帝国民族分布图,红色为日耳曼人,绿色为匈牙利人,两者分别占总人口的20%

奥匈帝国的建立实质上是哈布斯堡王朝与匈牙利贵族相互妥协的结果,对国内的民族矛盾没有起到根本有效的调节作用。维也纳与布达佩斯的议会席上只有德意志人与匈牙利人,像捷克人、斯拉夫人这些少数民族无权进入,这加剧了他们的独立决心,国家分裂的种子就此被埋下。


▲由马扎尔贵族掌控的匈牙利议会,奥匈帝国的权利中心之一

三、帝国之殇:战争让纸老虎显形

奥匈帝国当时的地理位置是特殊的,四周强国林立,它的东部有俄国,南部则是奥斯曼帝国,西北部有法国和德国。在这样的环境下,为了能够在保存自身的前提下获取更多的利益,就需要与其他国家结盟,这在当时的欧洲诸国间十分流行。

德国与奥匈帝国在语言上同属德语系国家,再加上俾斯麦为了孤立法国,极力促成德奥同盟。而对于沙俄帝国来说,为了能在中亚地区钳制英国,也迫切需要联合德国。同时,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也对沙俄产生了威胁,沙俄因此需要一个第三方来进行制衡。


▲19世纪下半叶,奥匈帝国与德国、俄罗斯帝国基于地缘政治利益结为同盟,史称“三皇协定”

在19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奥斯曼帝国逐渐衰落,沙俄趁机挑起战争,并以瓜分巴尔干半岛为许诺争取到了奥匈帝国的中立态度。在战后,奥匈帝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波黑)的代管权,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波黑地区的居民以塞尔维亚人为主,在历史上曾饱受奥斯曼帝国的奴役,因此民族主义者众多。1908年,奥匈帝国将“代管”的面具撕下,直接以武力吞并了波黑,此举激起了塞尔维亚人的愤慨。


▲巴尔干半岛局势,奥匈帝国吞并波黑(红色)导致当地民族主义者愤慨

盲目的对外扩张最终让奥匈帝国引火上了身。在1914年6月28日这一天,作为奥匈帝国皇储的斐迪南大公与妻子一起来到波黑首府萨拉热窝视察,两人最终在半路上被一名塞尔维亚民族主义激进分子枪杀,这起事件导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由于双方各有盟国,这场战争最终发展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抵达波黑地区视察当天,他在之后的遇刺点燃了一战的引线

不可否认的是,直到一战爆发前奥匈帝国仍然是欧陆(特别是中欧地区)的庞然大物。它的国土面积为67万平方公里,人口则多达5000万,工业水平在当时位居世界前列,尤其是在机械与武器制造等产业上甚为发达。

但这不过都是纸老虎的表象,由于本身存在的二元君主制度以及民族矛盾等问题,奥匈帝国的军队一上战场就陷入语言不通和战术落后的困境。总的来说,奥匈帝国的军事实力相比英法等老牌列强来说差了不止一截。


在一战末期,奥匈帝国内部积存已久的民族矛盾凸显了出来。这样紧要的关头下,作为末代皇帝的卡尔一世却单方面向协约国秘密提出议和,此事曝光后,皇室中央政府威信扫地。作为统治主体的奥地利与匈牙利各奔东西,其他少数民族也独立建国,奥匈帝国就此走向四分五裂。

当初给哈布斯堡王朝带去繁荣的联姻没能拯救奥匈帝国,反倒成为了分裂的助力。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奥匈帝国无疑是失败的,而且这种失败几乎是从一开始就被注定。同时,奥匈帝国的覆灭在历史上也是深刻的,在国家分裂以后,奥地利与匈牙利等国在二战中面对纳粹入侵显得不堪一击,这给后世许多同类型国家在反分裂问题处理上敲响了警钟。


▲奥匈帝国解体后,由它分裂的国家已无力在二战中与纳粹德国抗衡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苏公网安备 32108802010544号

        苏ICP备15027010号-1)  网站入口